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急先锋

   2011-12-09 国家石油化工网国家石油化工网

51

    2011年7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英国英力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圆满完成设立贸易和炼油合资公司的交易。合资公司主要涉及位于苏格兰格兰杰莫斯和位于法国拉瓦莱的炼油厂的贸易和炼油业务。

    此次海外炼化业务的合作,是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的又一个成功案例。合资公司的设立,将有利于石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和市场配置,搭建更广阔的贸易合作平台。

    “走出去”战略意义深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迈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我国石油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国际化战略的必然选择。无论从开拓市场、优化产业结构,还是突破贸易壁垒,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讲,“走出去”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接近70%的情况下,石油企业必须考虑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高我国石油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我国石油企业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并壮大自己。

    我国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更应该是“走出去”战略的“急先锋”。2003年央企改制基本完成后,央企的海外投资也大规模启动。而今,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已将近十年。在这十年中,石油企业实现了出口拉动、拓展市场、获取技术和资源,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了同国际接轨的高速发展。

    海外收购并购长足发展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有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石油公司的海外收购、并购,能够获得海外原油份额,为增进国家的石油安全作出贡献。

    以中国石化为例。2005年,中国石化收购美国第一国际石油公司,在其所属哈萨克斯坦石油勘探区块内开始了全面的石油勘探作业;2006年,选择俄罗斯石油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共同收购俄罗斯秋明—英国乌德穆尔特油公司96.86%股份,进入俄罗斯石油市场;2006年,与印度石油购得哥伦比亚石油公司股权,进入拉美油田市场;2008年130亿元收购加拿大Tanganyika公司,曲线进入中东上游资源市场;2009年,收购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加强其在西非和伊拉克地区的业务,获得良好的深水石油勘探能力;2010年,斥资71亿美元入股西班牙公司Repsol在巴西的石油资产,巩固拉美油田市场。

    大刀阔斧“走出去”,使中国石化成功布局中亚、非洲、南美、中东等全球重要的油气产地。中国石油、中国海油近年来在海外的资源收购方面上也成果颇丰。2010年3月,中国海油斥资31亿美元收购阿根廷油气公司50%权益,2010年11月和2011年3月又分别收购了BP和埃克森美孚在南美的多项资产。

    近年来,随着油气主权国家对油气资源控制的增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在方式上也寻求着更大突破。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认为,从业务范围上看,中国石油企业将不会再仅仅将目光放在上游油气资源上,还会更多关注下游的炼厂与加油站。

    谨慎识别风险,提高应对能力

    尽管“走”在海外发展之路上的我国石油企业成绩喜人,但不可否认,目前还“在路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分析,中央企业对国际市场还缺乏深入的认知和全面把握,对国际惯例、通行规则还不熟悉,总体上还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

    对于“走出去”,我们需谨慎。曾有专家总结了石油企业海外发展的几大风险。

    环保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风险。“所有的石油天然气企业,都很可能成为环保主义者的抗议对象。走出国门的我国石油企业如果仍然采用较为宽松的环保标准,可能会违反所在国的环保法律。”路伟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吕立山说。

    在法律风险方面,所在国法律与我国有所不同,可能导致企业无形中触犯对方法律,遭遇挫折。哈萨克斯坦能源和矿产资源部部长什科利尼克也在2005年的中国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交易时表示,法律方面曾处于悬而未决的状况,并存在一系列法律诉讼问题。

    石油市场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其他商品市场的风险。意大利石油经济学者阿尔伯托·克劳指出:“事实上,不确定性是整个石油史和石油经济的核心成分。”

    有专家指出,直面风险,首先要建立一支国际化人才队伍和管理队伍。其次,要深入了解国际石油市场,理性分析、正确决策。最后,中国石油企业应该联袂出击,通过资金和人才的综合优势,提升海外竞争力。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