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有“360gCO2”的字样出现在薯片包装标签上时,你会想到什么呢?像这样的小标签已经在英国、日本、韩国的产品上陆续出现。它就是碳标签,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王洛 摄)
1月1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到2015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0年下降17%。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基本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方案》的出台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什么是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构建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有何意义?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情况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关注的热点。
有了碳核算体系 碳减排才能推进
国内权威的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六部副经理张丽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目前主要是指碳核算体系,简单说就是核查某个对象单位时间内碳排放量和减排量的一套方法,包括核查标准、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程序等。从目前国际上已有的碳核算体系来看,这一体系核算的内容包含两大块:碳排放量的核算和碳减排量的核算。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碳核算体系。”这是记者采访时专家们的一致看法。
首先,实现我国的碳减排目标必须要有这一体系来支撑。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做出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40%~45%的承诺,近日发布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也提出到2015年全国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7%。而达到这些目标必须要有科学的碳核算体系来衡量。“碳排放和减排的核算体系就像一把标尺,没有标尺,就没法测算碳排放量和碳减排量,实现碳减排目标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一套严格、科学、公正的碳核算体系。总不能到时候要别人来测定我们提出的碳减排目标是否达到了吧?”张丽欣说。
其次,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也需要建立这一体系。《“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提出要“逐步建立起碳排放交易市场”。按照目前国际上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状况,张丽欣认为方案中提到的这一市场应该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类似于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碳减排信用额度的交易市场;二是类似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的交易市场。无论建立哪个市场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碳核算体系作为前提。近年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各大城市都纷纷成立环境交易所,但是开展的碳交易规模都非常小。有市场无交易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碳核算体系支持,交易双方没有交易的依据。
再次,受到来自国际贸易市场新规的压力,我国也亟须建立这一体系。清华大学教授邢新会指出,目前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美国、瑞典、加拿大、韩国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都在制定碳标签,并逐步要求进口的产品也需附上碳标签。在碳标签上,能够清楚地了解产品的碳排放量,如:生产一瓶洗发水将产生123克二氧化碳,生产1千克猪肉会产生3800克二氧化碳……。我国产品出口国外正逐渐受到碳标签的影响,而碳标签这一名称对于我国很多企业来说仍显陌生。“制定碳标签就要通过碳核算体系来测定产品的碳足迹。如果没有自己的碳核算体系,留给我们的将是一本糊涂账。”邢新会说。
最后,实现碳减排还需要通过碳核算体系以市场化的手段推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指出,从长远看,以往通过大规模的拉闸限电来降低能耗的方式难以持续,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推进。
张丽欣也有同感,她进一步指出,我国“十二五”期间和2020年的碳减排目标已经明确,但是目前国内企业核定各自碳排放量的积极性并不高,现在通过进行碳排放量核查的企业仅有30余家,而且主动要求碳排放核查的主要是外企和一些大的国企,这些要么出于国际供应链合作方的要求,要么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还没有哪个企业是因为感受到减排压力而来要求核查的。为什么企业不积极?一方面是国家“十二五”减排目标还没落实到企业层面,企业没压力;另一方面是官方认可的碳核算体系没出来,企业即使做了核查,能否在将来得到认可并不确定。我国碳核算体系建立后将大大提高企业减排的动力和压力。这样一来,企业不仅减排有了标准依据,减排做的好还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获利,而且有助于我国减排目标的细化落实,把减排任务细化到行业或区域层面。可以说,有了碳核算体系,才能真正推进碳减排。
将低碳生产与经济效益结合是企业自觉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兖矿峄山化工有限公司狠抓节能技术改造,积极采用和推广节能新技术,实现节能和效益增长的双赢。在2011年,该公司对蒸氨系统进行膜分离工艺节能改造,耗蒸汽量由原来的每小时4.3吨降为3.6吨。图为该公司技术人员安装膜分离塔现场。 (谢忠设 摄)
国标制定刚起步 核算体系尚空白
据了解,鉴于核查内容的不同,碳核算体系实际上分为碳减排核算和碳排放核算两个体系。目前国际上碳减排的核算体系已经非常成熟,碳排放核算体系也初具规模。
在碳减排核查上,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了一些知名的核算体系:大家熟悉的CDM就是一套非常完善和严谨的碳减排核算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联合国通过全球范围内指定的30多家第三方核查机构(DOE),对风电、水电、煤层气等15个类型的常规项目碳减排量进行核查。在CDM之外,国际上还有一些自愿的碳减排机制,比如说VCS(自愿减排体系)、黄金标准体系等等。这些体系都有自己核查标准、第三方核查机构和核查程序,而且在体系范围内也都建立了碳交易市场。就是说企业可以拿着自己的碳减排信用额度参与交易。
据介绍,与碳减排核算体系相比,国际上碳排放量核算体系相对薄弱。因为后者核查的对象比较复杂,既有宏观层面对一个国家、省份的碳排放量核查,也有中观层面针对个体企业、设施的核查,还有微观层面针对产品的核查,在不同的核查层面都要建立不同的体系。
在国家层面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公布了《国家碳排放核查清单指南》(以下简称《清单指南》)。以《清单指南》为基础形成了现在的国家层面碳排放核算体系,目前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主要根据这一指南来核查一国的碳排放量。
在企业层面上,目前主要是一些国际机构制定的核算标准体系。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ISO14064标准体系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发布的《温室气体核算议定书》(GHGprotocol)体系是两个代表。不少发达国家借鉴这两套体系已经制定了自己国家的标准。比如美国根据《温室气体核算议定书》编写的《温室气体报告通用议定书》在北美地区已经被部分企业和机构所采用。而ISO14064标准也被20余个国家转化为国标,但这其中不包括我国。
在设施层面上,最典型的就是欧盟的EUETS体系。为了完成《京都议定书》设定的减排目标,每年欧盟需要对欧盟范围内11500个设施的碳排放量进行核查,EUETS体系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建立的。
在产品层面上,主要是ISO14067标准体系,针对某个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测算,也就是俗称的碳足迹。
张丽欣表示,严格来讲,我国的碳核算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大多数领域接近空白。不论是碳排放量核查还是碳减排核查,都没有国家标准,亟待制定。
一方面从国家、企业、设施、产品4个层面上来看我国碳排放量核算体系,我国仅仅是从国家层面上正在筹建碳排放核查标准和方法体系,国家发改委已经参考IPCC的《清单指南》制定了“省级指南”,并于2011年6月份下发各省。而在企业、设施、产品3个层面,由于我国没有建立碳排放核查标准,碳排放核算体系基本处于空白。国内自称能够进行碳排放核查的机构都是在依据ISO14064和ISO14067等国际标准,但这些标准尚未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
其次,我国在碳减排核算体系的建设上也近乎空白。因为被国家认可的碳减排核查标准、核查机构和核查程序都还没有。虽然国内已有一些机构推出了自己的碳减排核查标准,并希望借此建立碳减排核算体系,但这些标准还没有得到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正式认可,处于民间探索阶段。比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去年10月发布的《中国自愿碳减排标准》就是一个探索的样本。
建立碳核算体系 政策支持是关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业内人士皆认为目前我国建立碳核查体系的关键还是政府支持。
中信证券碳投资与碳市场首席科学家唐人虎指出,碳核算体系建立的关键还是政府的态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国内有些机构已发布了碳核查方面的标准,有些机构在探索运用ISO标准给企业进行碳核查。但是没有一个政府层面认可的标准,这些核查只能算是一种民间自愿行为。
“一个碳核算体系是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能否进行交易,CDM、VCS和黄金标准3个体系都是可以进行碳减排信用额度交易的。但在没有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国内碳交易市场也是无法建立的。因此,建立碳核算体系,关键还是看政府是否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措施。”张丽欣表示,国家发改委预计今明两年内将出台《自愿减排交易暂行管理办法》,届时这将是国内第一个官方出台的碳减排核查办法,希望到时国内碳交易市场也会据该办法建立。
除了政策支持外,我国现在建立碳核算体系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对此问题,张丽欣表示,这还得从碳减排和碳排放两个核算内容来谈。
“从碳减排核算来看,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了CDM机制,这一体系已经非常完善,我们在建立国内的碳减排核算体系时,只需把其中国化即可。”她表示,构建碳减排核算体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建立碳交易市场提供技术支撑,为此,需要重点建设几个方面内容:第一是建立项目标准,即什么样的项目才能申请碳减排交易项目、获得资金支持;第二是建立认可标准,即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资质和申请程序要求;第三是项目的监控机制,即如何对第三方核查机构每个项目的工作结果进行审批;第四是对核查机构表现层面的监督制度。
从碳排放核算体系来看,关于国家层面的碳排放核查有关部门已经在参照《清单指南》在做。企业、设施和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核查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套完善的体系可供借鉴。欧盟虽然做出了摸索,但具体到企业和产品层面,还是不够完善和细致。因此,我国需要着手建立自己的碳排放核算体系。2011年7月份“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已经启动。该项目包括6个课题,其中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承担了“工业企业碳排放核查与认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该课题正是要对我国企业和设施层面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对工业企业碳排放量核查方法进行研究。
“我们已经在4个典型的行业中选好了试点企业,包括电力、水泥两个高排放行业,汽车、纺织两个高产量行业。”张丽欣表示,下一步将选取这4个典型行业中的试点企业的日常生产为样板,确定排放源、排放源的排放因子和核算方法。到时锅炉、生产线、污水处理等耗能、产生排放等设施都要算上。这个课题预计2013年能完成,到时会形成以上4个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指南,和一套工业行业通用指南,包括石油和化工行业在内的各行业的企业均可以按照此方法来编制本行业的核算指南。
2011年12月23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了英大国际控股集团、财政部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宝钢集团、华能集团、申能、联合投资等10家中央和地方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股东,成为国内首家股份制的环境交易所,使我国环境能源交易市场发展迈出关键一步。图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时交易行情显示屏。 (CFP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