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今全球最为繁忙的水道之一,霍尔木兹海峡又被称为世界重要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是海湾地区石油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地的唯一海上通道。 (新华社 供图)
今年以来,波斯湾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指责伊朗研发核武器,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进一步升级,欧盟已经宣布将禁止从伊朗进口原油。而伊朗针锋相对,声称将中止对欧盟的原油供应,并威胁封锁世界重要的原油通道——霍尔木兹海峡。作为我国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伊朗局势的发展无疑对我国保证原油供应关系重大。这场突如其来的“石油战”将对我国产生怎样的影响?又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局势紧张难以独善其身
面对西方对伊朗制裁步步升级,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指出,中国与伊朗开展的石油贸易是正常的贸易活动,应当受到保护。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随后也表示,中国同伊朗保持着正常、公开、透明的能源和经贸合作,不应受到影响;针对我国珠海振戎公司因与伊朗开展贸易而受到美国制裁,中方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伊朗是我国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对伊石油贸易的稳定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十分重要。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共计进口原油2.54亿吨,比上年增长6.05%。其中,从伊朗进口原油2775.66万吨,比上年增长30.19%,占原油进口总量的11%,仅次于沙特和安哥拉。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阶段中国没有任何理由盲目追随美欧国家发起的对伊经济制裁。从经济角度而言,参与对伊朗经济制裁将严重损害中国在经济、战略等多方面的利益。
“伊朗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假如中国停止从伊朗进口原油,面对由此造成的一年近3000万吨原油缺口,中国该从何处寻求货源弥补?即使其他国家、其他石油公司可以提供替代油源,但由此造成的国际石油市场垄断加剧、油价上涨等结果也非中国所乐见。”梅新育说。
此外,伊朗也是中国消费品、资本设备出口和海外工程承包的重要市场。据介绍,2010年中伊贸易额为294亿美元,2011年1~11月已达410亿美元。梅新育认为,目前中国的技术密集产业在伊朗销路良好,正在力推产业升级的中国没有理由退出这个好市场。
谈到伊朗局势对我国石化行业的影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主任庞广廉指出,伊朗局势有可能对中国在伊朗的项目建设和投资产生一定影响。庞广廉告诉记者,现阶段我国企业与伊朗合作必须考虑遭到西方国家制裁的风险。由于此前受到美国制裁的珠海振戎公司没有对美业务,不会因为美国制裁而对企业造成实际损失。但是在伊主要承担石化建设项目的中国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三大石油公司涉美业务很大,将不得不考虑遭到美国进一步制裁的可能。
此外,尽管伊朗目前仍能保证对我国的原油供应,但是局势紧张对于我国进口大宗石化产品也可能产生影响。庞广廉认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伊朗遭受美国金融制裁,给我国对伊贸易结汇造成了麻烦,通过美元和欧元结算有一定的困难,而通过人民币等其他货币结算,在合同计价、贸易结算上也会出现汇率多次换算、变动频繁等问题。
1月30日,欧盟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非正式会议上一致批准欧盟外长会议于23日作出的对伊朗和叙利亚实施制裁的决定。图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左)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在布鲁塞尔欧盟峰会后共同出席记者招待会。 (新华社 供图)
刺激油价高企影响深远
当前,伊朗局势已经成为左右国际油价走势的重要因素,油价随局势发展而跌宕起伏。年初由于欧盟决定禁运伊朗石油,国际油价曾出现小幅上扬,随着局势趋于缓和,1月中下旬油价开始略有下跌,但仍维持高位。2月1日,纽约期货收市价格为每桶97.61美元,布伦特油价为每桶111.56美元。
对于后续油价走势,业内依然是一片看涨之声。由于目前每天经由霍尔木兹海峡输送的石油量高达1700万桶,约占世界石油需求量的五分之一,因此一旦运输通道出现问题,后果将十分严重。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介绍说,全球原油供应量如果减少7%,将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董事总经理艾哈迈德则于1月29日表示,欧盟禁止欧洲从伊朗进口石油的禁令将导致油价飙升至每桶150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如果伊朗报复性停止出口石油,全球原油价格将上涨20%~30%。
国际油价高位运行也同样波及国内成品油价格。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董秀成分析认为,作为世界石油储备第三大国,伊朗切断石油供应必然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人们的心理预期。虽然从经济环境角度看,全球的原油供应大体平衡,但是2012年的原油价格仍可能会呈现出大幅波动的态势,并将带动我国油价上升。
根据我国《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三地原油22日移动变化率达4%为国内成品油调价的必要条件。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27日,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的加权均价变化率已经达到4.1%,超过4%的上调油价条件。有消息称,中石化已于近期进行了成品油出厂价政策调整,上调了汽柴油的出厂价,上调幅度分别为100元/吨和50元/吨。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除国际三地油价变化率外,国家还要从国内经济形势、物价等方面考虑,才能决定是否调整油价。国内能源咨询机构息旺能源分析师廖凯舜介绍说,国家发改委一般都要在变化率确定或原油价格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才会调整成品油价格,通常都会在变化率达到5%~6%时才会调整,他预计原油价格要上升到114美元/桶以上才会调价。
韩晓平认为,在高油价和中国急需战略石油储备的背景下,油价不调也不太现实。“承担储油任务的石油公司可能蒙受进口损失,而随着下一阶段国际油价进一步上升,不调价甚至会影响到国内石油供应安全。”韩晓平说。
值得注意的是,高油价还可能影响我国推进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进程。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林开盛认为,伊朗局势的平稳发展将造成国际油价回落,可能成为国内成品油价改良机。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的推出是有条件的,其中国际油价走势是关键性影响因素。我国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方向是调价天数缩短和幅度缩小,这是为了对短期油价波动更敏感,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如果今年国际油价可以稳定在目前水平或者更低些,上半年推出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是有可能的,毕竟改革方案已经讨论很长时间了,相信政府的市场都有共同的改革预期。但是,如果今年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比如说上涨至每桶130美元,成品油价格机制将遭遇‘失灵’的风险,也就谈不上改革。”林伯强说。
原油供应须开辟新途径
2011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再创历史新高。分析人士认为,一旦伊朗局势进一步紧张,造成霍尔木兹海峡封锁,将可能对我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我国在保持与伊朗正常贸易的同时,也应未雨绸缪,力求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降至最低。
1月27日,在瑞士举行的冬季达沃斯全球能源分会上,林伯强指出,相对于美国经济和欧债危机,伊朗因素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伊朗最大的原油进口国,的确需要评估潜在的伊朗石油减产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方案。“按目前石油进口量和国际原油价格,我们每年大致要花1万亿元用于石油进口,国际油价上涨10%就要增加1000亿元,价格风险很大。”林伯强说。
有业内人士指出,相比于欧美国家,中国可能对伊朗局势引发的油荒更加敏感。从全球原油供应量来说,目前利比亚的原油供应已经从战争中恢复,日产量达到130万桶,仅略低于去年战前160万桶的日产量;沙特也已经表态,可以通过增产填补伊朗石油供应缺口。因此伊朗局势对西方国家原油供应影响相对较小,而我国却未必能从全球原油新增份额中分一杯羹。对此,庞广廉认为,近期中国与沙特等中东国家交往密切,高层互访频繁,目前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接近尾声,将进一步增进我国和中东各国的双边关系。他认为,目前制约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还是价格问题,我国应进一步推进与沙特、俄罗斯原油进口谈判,通过增加沙特、俄罗斯、安哥拉等传统产油国家的进口份额,以有效弥补可能出现的伊朗石油供应缺口。
目前,中国已经在积极开拓新的能源市场。1月14~19日,温家宝总理应邀对沙特、阿联酋、卡塔尔三国进行正式访问。在此期间,我国与沙特、阿联酋两国政府在经贸、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达成10多项合作协议,其中经贸合作协议涉及金额达1000亿元人民币。1月14日,中石化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签署了合同,在沙特兴建炼油厂。1月18日,中石油与卡塔尔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浙江台州炼化一体化项目合资原则协议。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沙特和卡塔尔分别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国,中国当前加强和其他中东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其首要目标便是尝试确保中国能源供应不会因伊朗紧张局势而受到影响。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表示,在从伊朗进口原油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深化与沙特的石油合作对于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具有积极意义。中石化与沙特阿美的合作时机恰逢温家宝总理访问中东之际,也恰逢欧盟决定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之际。此次合作的总投资接近100亿美元,这也是中石化在海外建的第一座炼油厂。应该说此次合作不仅对与中石化有利,也对中沙之间的石油贸易有重大利好。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中石化与沙特阿美合资建立的炼油厂位于红海沿岸,石油的运输无需经过霍尔木兹海峡,从而有效避免了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带来的风险。中石化选择在目前这样的时机与沙特阿美共建炼油厂,温家宝总理选择在目前这样的时机出访中东,将进一步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
记者注意到,近期我国海外油气管道工程项目进展迅速,中俄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中缅油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稳步推进。业内专家告诉记者,通过开辟海外输油新通道,推进我国油气运输渠道多元化,对于保障我国能源的供应安全、减少因地域性突发事件造成原油供应紧缺的风险,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在非洲开辟新的输油管道,帮助阿联酋建设的输油管道将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这些新通道将有效缓解因霍尔木兹海峡局势紧张而可能出现的原油供应紧缺。
据中东媒体报道,目前伊朗囤积在港口的石油已达800万桶,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已开始对伊朗包括石油在内的产业造成影响。图为伊朗胡齐斯坦省马赫沙尔石油化工公司炼油设备。 (CFP 供图)
相关链接:
伊朗欧盟石油战
2012年伊始,伊朗和欧盟石油战即拉开大幕。1月5日,欧盟各国政府已经就禁止伊朗石油进入欧盟达成了初步协议。在1月23日召开的欧盟外长会议上,欧盟决定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转运原油和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以及为伊朗的石油贸易提供融资和保险服务,还禁止欧盟成员国向伊朗出口石油产业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已签署的合同可执行至今年7月1日。法国道达尔、皇家荷兰壳牌公司等总部位于欧洲的石油公司,均表示已停购或计划停购伊朗石油。
随后,日本和韩国也表示将减少从伊朗进口原油。日本财务大臣安住淳1月12日表示,日本将应美国方面要求,尽早制定措施,计划减少从伊朗的石油进口。日本政府将要求日本国内的石油批发商和大型商社不再延续到期的伊朗石油进口合同,以逐步减少伊朗石油的进口量。韩国政府也表示,计划将从伊朗进口的原油降至2010年时的水平。
对此伊朗也不甘示弱,对于欧盟制裁作出激烈回应。伊朗议会能源委员会成员纳赛尔·苏丹尼1月25日表示,伊朗议会正在考虑在数天内停止向欧盟供油。不过,伊朗议会1月29日推迟了讨论这一议题,原因是相关提案尚未成形。伊朗议会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委员会成员阿比迪随后表示,伊朗打算停止向欧盟供应石油5~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