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中原油田采油二厂地质研究所二楼南区办公室,就会看到一位英俊干练的小伙子。虽然他的年纪不大,但同室的兄弟们都习惯称他为张哥,这位小伙子就是动态二室副主任张岩。他扎根地质、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自己无悔的青春,演绎着美好的闪光年华。
张岩2006年毕业于长江大学,2007年调入地质研究所。带着领导的重托与同事的信任,2010年1月接管了南区沙二下油藏的动态管理工作。南沙二下油藏油层多、储量大、注采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零散,给动态分析与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是同类油藏里的硬骨头。强烈的责任感激发了他青春的活力,他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熟悉现状,回顾历史,及时掌握注采变化规律。记得有一天深夜,张岩面对着密密麻麻的井点,逐一翻看着测井组合图。经过一番深思后,只见他眼前一亮,大喊了一声:“好!”。原来他找到了一口井,这口井发育河道附近的次主力层还没有动用,张岩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很快的实施了该井的措施,但是结果给了他当头一棒:该井补孔后,能量很低,与他当初的分析大相径庭。“万事开头难”。张岩并没有失去信心,反而认真地反省挫折的问题所在,并深刻认识到:南沙二下油藏的次主力层如果没有后期的注水培养,挖潜措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张岩总结经验教训,较之前有了更大的信心。张岩从单纯的油井措施转移到次主力层的注水培养工作上,老区上产贵在“水”上下功夫。他部署了濮42、3-274、213-6、3-413等一批转注井,经过注水培养,对应油井153-6、文51-侧41、3-460等井见效日增油22吨。有了成功的经验,在注水有利目标区,2010-2011年连续部署了6口井,日增油水平达到20吨,使连续降产的南沙二下油藏又有了新的起色,为原油上产做出了贡献。
作为室主任,张岩一方面积极配合上级领导完成本室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带领有关技术人员编制了《南沙二上1油藏井网恢复方案》。该油藏通过大修、转注、恢复注采井点,日产油水平达到15吨,使多年瘫痪的南沙二上1油藏逐步恢复了活力。在此期间,他还主动配合滚动评价技术人员,通过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濮南沙三上油藏。濮7-116补孔日增油10吨之后,他们又相继部署了濮3-侧90、5-198等一批高效新井。
为了发挥骨干的带头表率作用,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自2010年以来,张岩连续两届参加了油田青工油水井分析大赛,并由此获得了厂2011年度“十大优秀技术人员”、“局青年岗位能手”、“局五项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闪光年华,书写了地质青年技术干部的风采!
(王远程 刘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