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聚焦的坚持者——记湖北省老有所为科技贡献奖得主周复昌

   2012-02-24

137

    在人们眼中,他是矍铄开朗、平易近人的长辈。

    在同事心中,他是才思过人、与时俱进的榜样。

    2011年9月,站在“湖北省老有所为科技贡献奖”光荣的颁奖台上,76岁高龄的周复昌,用热爱与坚持,赢得了他人生中又一次响亮的掌声。

    殚精竭虑 显微奇葩

    1996年,原任武汉石油化工厂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周复昌退休了。

    对于一直摸爬滚打在炼油一线、特别是对催化裂化生产工艺有着近30年研究的周复昌而言,催化装置的一点一滴都已融入自己的血脉。他不愿闲着,更愿意再为催化生产工艺的完善做点实事。

    于是,他从退休的那天起,就走向了新的岗位。尽管这个岗位纯属自设,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图投了进去。

    1989年,武石化大胆“吃螃蟹”,首次引进美国石韦公司重油催化裂化技术。但因选用催化剂不当,导致装置流化不畅,操作很难平稳。从那时起,周复昌就着手开始这一课题的研究攻关。

    工作之余,他曾经多次被全国各炼油厂、中石化、中石油炼化部聘为专家组成员,参加各种类型的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工投产、事故处理以及技术改造等,这为他业余开展科研攻关、收集催化剂样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退休后,他痴心不改,依然关注着催化装置的生产,坚持自己在家里开展科研。此前,他多次利用医院生物显微镜对催化剂进行观察,但效果甚微。

    1996年,他受邀华北油田炼油厂催化装置开工投产,当该厂领导获悉他正在攻克催化剂这一难题时,就购置了一套专用体视显微镜、计算机等设备,借给他带回武汉使用,从此正式拉开了他殚精竭虑的显微观察历程。

    家中的卧室变身“试验田”,品类繁多的催化剂样品“霸占”了大衣柜;他白天实验,反复观察、比对,晚上却常常为一个个难点绞尽脑汁、夜不能寐。就这样,退休后的周复昌一头扎进科研,开始自费实验、整理资料和数据。随着催化剂图库的建立,自己家里面积有限,他就借用邻居一套房屋,因陋就简,乐在其中。

    两年砥砺,1998年,周复昌研究出用溶剂飘浮的办法,基本上解决了催化剂剂样布置均匀的问题,这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突破,为后续的研究打开了一扇门。

    很快,周复昌把自己的成果转化为应用,多次为武石化厂的生产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意见及建议。2002年,经中石化总公司立项特批50万元经费,选购和补充了新的设备和仪器;武石化厂为他在科研所提供了实验室,并委派了一名助手全力协作。

    软、硬件的相继完善,为他日后的深入研究插上了双翼。志在科研的周复昌,像停不下来的陀螺,再次开始了生命的高速运转。

    退休15年来,他先后奔赴69家炼油厂,深入100多套催化装置,不辞辛劳地采集了在正常生产、操作异常及事故状态下各种催化剂样6000余个。

    他对每个催化装置不同工况下各部位的新鲜、待升和再生催化剂以及三旋细粉、油浆等,通过处理、显微观察和摄影,建立了全国唯一样品最多最全的催化剂显微图库。这是全国乃至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宝贵资料,堪称目前世界上最多的FCC在用催化剂样品数据库。

    寒来暑往,在不断的积累与总结中,周复昌首创的“催化裂化催化剂颗粒显微观察诊断技术”日臻成熟、完善,为快速诊断并解决催化装置生产技术难题提供了有力依据。

    他先后在全国69家炼厂的99套催化装置出现疑难杂症时,提供过各种意见或建议,如确定沉降器或再生器料腿是否堵塞、催化剂破损原因,判断再生器烧焦效果等,共编写出400多份诊断报告。

    许多炼厂纷纷致电或写信,对周复昌无私而有效的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原国资委副部长张浩若、中石化总公司最权威的催化专家陈俊武院士等,都曾亲临他的实验室视察、指导工作;中石化总公司原副总裁曹湘洪院士,认为“这项技术确有实用价值”,寄望“这项技术能更好地为系统内催化装置的故障诊断和平稳运行作贡献”。

    开展科研之余,周复昌还把积累的成果转化为智慧的结晶,他撰写的《建立催化剂显微图库 诊断催化裂化操作》的论文,相继在全国《炼油设计》、《国际炼油与石化》以及美国《烃加工》等中外权威杂志上发表,惠及更多有识之士。

    如今,在周复昌科研所实验室内,催化剂样品、图片及诊断报告等资料,整齐地摆满了14个大文件柜。透过那些已微微发黄的纸页、一罐罐珍贵的剂样,他勤于实践、矢志科研的情怀,跃然其间。

    丹心赤忱 倾力回馈

    2011年10月15日,周复昌从北方一家炼厂风尘仆仆返回武汉。

    翌日正逢周日,他顾不上休整,一大早就带着他采集回的20多个催化剂样品,在实验室里摆开了“战场”。筛选、观察、拍照……直到华灯初上,他才和助手结束一天的劳作。

    类似的场景,在周复昌15年的退休生涯中,不知被定格过多少次。每一次,他都不觉其苦,反甘之如饴。“我和一些人退休后喜欢唱歌、跳舞一样,工作是我最大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我觉得精神特别愉快!”

    有兴趣,更需要坚持。工作几十年,周复昌养成了一丝不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习惯。从1981年担任荆门炼油厂酮苯车间主任起,他就天天写工作日记,一记就是30年,就连大年三十,也不曾间断。

    退休十多年来,这个习惯伴随着周复昌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如今,当别的老人都在颐养天年之际,76岁的他仍像随时准备出征的战士,只要哪个炼厂有需要,一个电话,他就背上手提电脑,日夜兼程。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参与全国几十家炼厂催化装置的开工投产以及故障的“问诊号脉”,从不计较报酬,在武石化也从未领过补差。“干了一辈子催化,能在有生之年使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服务于石化工业,是我晚年莫大的荣幸,让我体会到了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如果追求报酬,会限制自己的科研成果的推广。”面对一些人不解的目光与质疑,周复昌总是淡然一笑。

    近年来,周复昌的课题组更加重视为我公司两套催化装置优化生产进行技术服务。

    从2007年5月开始,他们就定期对两套催化装置各自4种样品进行采样拍照,至今已拍摄1300多张照片;定期观察分析,发现异常立即通知车间,先后写出数十份专题报告。从2010年2月起,他们每月在设备监测中心月报上发表观察结果,为有关领导和车间提供参考。

    在我公司催化装置原料喷嘴堵塞、提升管结焦堵塞、催化剂钙中毒等课题中,他的课题组都参与过 “问诊把脉”, 寻找“病因”, 协助相关单位采取措施,解决问題。催化装置烟机多次结垢,高龄的周复昌总是亲自深入现场拍照,在狭窄的空间内,蹲一会儿便头晕目眩,但他仅是休整一下,坚持把第一手资料拍完,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催化装置的医生” ……

    身为公司关工委成员,周复昌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一代代新员工,常常教导他们“多实践,多积累,从不断的积累中总结规律,为今后的创造打下坚实基础。”

    他还不止一次地对自己的老领导和助手说:“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化身为催化剂。等我百年之后,把我的部分骨灰洒进再生器,让我和催化装置融为一体。”对炼油事业的拳拳挚爱,令人动容。

    舍得吃亏,乐于付出,让周复昌收获了一种特殊的精神滋养,这也成了他的独门成功秘笈。

    2011年9月26日,由湖北省科协、省老龄办等联合开展的“老有所为科技贡献奖”评选传来佳音,周复昌荣登10位一等奖得主之列。

    当他从湖北省副省长李宪生手中接过熠熠闪光的奖杯,当会场内响起热烈持久的掌声,一种被理解和认同的欣慰与满足,在老人心间,久久回荡。

    (刘荣艳)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