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部分化工产品开工率情况 (单位:万吨)
序号 | 产品 | 2010年产能 | 产量 | 表观消费量 | 开工率 | 产能超过消费 |
1 | 甲醇 | 3840 | 1752 | 2092 | 45.6% | 83.6% |
2 | 硫酸 | 8400 | 7033 | 7180 | 84% | 17% |
3 | 纯碱 | 2430 | 2047 | 1871 | 83.5% | 29.9% |
4 | 烧碱 | 3020 | 2087* | 1934 | 69.1% | 56.2% |
5 | 氮肥 | 4700 | 3710 | 3274 | 78.9% | 43.6% |
6 | 磷肥 | 2000 | 1582 | 1475 | 79.1% | 35.6% |
7 | PVC | 2040 | 1130* | 1255 | 55.4% | 62.5% |
8 | 电石 | 2600 | 1505 | 1448 | 57.9% | 79.6% |
2、资源环境及公众形象的制约
2010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能源消费 亿吨标煤,位居所有工业部门第二位;废水、废气、废固等污染物排放在全国工业领域分别居第1、第4和第5位。
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天然胶对外依存度超过70%,硫资源对外依存度达60%,钾肥对外依存度也在50%左右。
各种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松花江水污染、云南曲靖镉污染、渤海湾漏油污染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高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环境已难以承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成为制约石油和化学工业继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谈化色变”的现象普遍存在,石化行业的形象亟待改善和澄清。
3、国内经济增长将放缓
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GDP增速为7%,既低于“十一五”规划7.5%的目标,也远低于“十一五”实际11.2%的增速。地方政府考核机制逐步转变,不再以GDP为标准。原有的惟GDP为核心的观念将逐步发生改变。考虑到国际大环境的低迷,经济增长软着陆不可避免。
“转变发展方式”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转型过程中,打破原有模式,必然伴随阵痛,适当的降低发展速度是必然的。
4、下游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石油和化学工业下游汽车、轻工、纺织、房地产、建材、农业等重要用户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对石化产品的品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农业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要求增加缓控释肥、配方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发展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型农药;汽车、高铁、大飞机等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性能化工新材料、高等级油品、低滚阻轮胎等与之配套;纺织面料高档化,要求化纤向功能性、环保、仿天然方向发展,提高化纤原料、染料、印染助剂等的产品性能;轻工、建材工业发展也对相关化工原料的性能、安全、环保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防军工的现代化、科技化离不开高端化工新材料、燃料、特种化学品的研制开发。石油和化学工业必须提高配套发展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协调发展。
5、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远未消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持续恶化,日本震后重建艰难,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步履艰难,失业率居高不下,面临着赤字过高、经济低迷与通胀压力的“三难”境地。预计“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将陷入持续的低增长状态,甚至有进一步衰退的可能。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低迷,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石化产品的外部市场造成阻力。
6、来自外资的竞争加剧
由于国外需求的不振,国外石化企业将市场对准中国,中国将成为其发展的救命稻草。同时,各种自贸区的建立(包括海合会),使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将一部扩大。“十二五”期间,来自国外企业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将加剧。
中国企业走出去可能面临各种保护措施,在国内“主场”也同样不会轻松,将面临国外企业的严峻挑战。
反过来看,在国外需求低迷、跨国石化企业集中来华掘金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只要牢牢把握好了国内市场,就可以赢得生存和发展的良机。立足国内才是根本。
7、后金融危机时代制造业的重新定位与竞争
面对金融危机的重创,发达国家反思经济发展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紧制定和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等高端制造业,以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到这场新技术革命中来,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话语权,否而将只能屈居人后,丧失产业优势。
欧美制定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制造业回归。危机以来,欧美纷纷制定制造业回归的“美国制造”、“法国制造”、“意大利制造”等具体措施。如美国联邦政府出台《制造业促进法案》、《鼓励制造业和就业机会回归策略》,支持制造业及就业回流。法国政府筹资2亿欧元直接向制造企业发放“再工业化”援助资金。英国制定了“制造业振兴”、“促进高端工程制造业”等。
8、中国制造业竞争成本提高
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人民币不断升值。低端“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削弱,亟待提高产品档次,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作者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产业研究处副处长 蔡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