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水利部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会上,“最严格”、“三条红线”,这类极其苛刻的字眼被水利部相关负责人反复强调。
化工,既是用水大户,又是排污大户。当“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来临,化工行业的用水环境面临着怎样的变化?水资源局限与行业发展的矛盾又应该如何调解?
“三条红线”意味什么
根据《意见》,“三条红线”是指: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7000亿立方米是什么概念?实际上是从现在到2030年的这段时间之内可利用的一个最大量。”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说,“我们现在的用水量是刚刚达到6000亿立方米,还有1000亿立方米的利用空间。我们现在要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着眼于腾出一定的发展空间,保留发展后劲。”他指出,目前不少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像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76%,淮河流域也达到了53%,海河流域更是超过了100%,已经超过承载能力。水质的约束也更加突出。2010年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达到了750亿吨,河流水质的不达标率接近40%。此外,近期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大量的新增用水的需求,这方面的用水压力也被胡四一重点强调。
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亿多元兴建污水处理系统和设备冷却水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基本实现了工业废水的再次利用和污水零排放,年可节水800多万吨,减少水费和排污费400多万元。图为污水处理现场。 (蔡亮 摄)
具体到化工而言,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和排污量的高居不下是行业用水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中投顾问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石油化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目前化工行业的用水现状不容乐观,其中石油和化工企业最为集中的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的供需矛盾尤其明显。按当前的正常需要且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同时,记者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安全环保部了解到,2009年,化工行业排放工业废水29.7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4.2%。一些行业特征污染物氨氮、氰化物、重金属等的排放量均高居工业行业前列。
对此,国家明确的最严格措施是:对取用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要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的新增取水;对于取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就要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制定节水的强制性标准,禁止出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对现状的排污量如果超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的地区,要限制审批新增的取水,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因此,从今年开始,化工用水不达标可能直接影响到正常生产。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孙伟善认为,目前石化全行业每年新鲜水的使用量才五六十亿立方米,但循环水的利用量很大,有几百亿立方米。“三条红线”中明确的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没有具体指出是新鲜水还是循环水。如果指的是新鲜水,对石化行业的影响并不大;如果指的是循环水,影响会比较大。
此外,不同地区的化工行业所面临的水问题也不尽相同。我国西部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而这一地区正是煤化工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地区。煤化工耗水量大是不争的事实。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刘志光认为,在硬性指标下,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充分审视水资源压力,努力找到应对措施。而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行业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废水处理。“南方的很多地方地下水位浅,企业取水方便,因此受到的限制较小,但企业要着重做好废水处理和达标排放工作。”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副院长李钟华认为。
水权转换能否推广
水利部总规划师、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对水资源利用的控制主要通过区域来确定目标,依照这个目标再对区域内的不同行业、企业进行资源调配。而从行业角度看,也会有一些宏观的原则。比如,农业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保证用水量不增长。因为农业的用水量较大,占总量的60%以上。周学文强调,宁夏、内蒙古地区的能源化工项目就可以利用从农业节下来的水。
这种水资源的调配实际上就是水权转换,并不单单局限于农业与化工之间。据介绍,国家将逐步淘汰一些高耗水工业,并对一些用水大户进行技术改造,从中节约下来的水可以在用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新建一些生产项目。再比如,老企业一般有取水许可指标,而如果其所在区域已经超过了取水许可指标,新建企业或项目就会被暂停或限制批准,此时,可以鼓励两个企业之间进行水权转让,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
刘志光告诉记者,这种水权转换的方式已经推行了几年,宁东、鄂尔多斯等地的能源化工企业很早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水资源。记者了解到,在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极其突出的背景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从2003年开始研究推进水权转换工作。随后,水利部出台了《关于内蒙古、宁夏黄河干流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宁夏、内蒙古两自治区人民政府、水利厅及鄂尔多斯等地(市)都建立了水权转换领导小组和专门办事机构,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在这个政策的指引下,2004年初,国家同时在内蒙古、宁夏两个地区沿黄河5个工业项目先期开展试点。宁东供水工程的建设就是宁夏实施水权转换的成功实践。为确保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如期实施,宁夏在青铜峡河西灌区实施节水灌溉工程,从国家每年分配给宁夏的40亿立方米黄河总用水量中节约水量,实施水权转换,把农业节约的水量有偿转让给工业。“水资源就这么多了,通过其他行业企业的节水措施,将有限的水资源应用于缺水的工业,对于国家来讲,地区用水的总指标没有变化,这是化工产业应对用水紧张的一种可行手段。”刘志光说。
但是,业内人士指出,水权转换的进一步实施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农业节约下来的水是否够用?公开资料显示,在诸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煤化工发展强劲的地区,随着一批大项目的落地开工,对水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紧迫。而该地区的水资源量只占全区的9.22%,且大部分已被开发利用。就是这有限的水资源中,农业用水比例高达93.32%的鄂尔多斯市的取水指标是7亿立方米,可置换的工业用水指标仅为1.3亿立方米。而目前3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就急需落实3亿立方米的用水量。
二是如何避免水权纷争的出现?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巡视员陈世海曾指出,煤化工的盲目发展已经引发了区域水资源供需的失衡。为解决这些项目今后的用水困局,企业都寄希望于采取建水库、水权转换、跨区域调水等措施,目前在一些缺水地区上马的煤化工项目之间已出现了水权纷争现象。
既然水权转换是一种经济手段,那么,规范的水权交易市场就是必备的条件。致公党中央去年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的《规范水权转换行为,健全水权转换机制》就认为,从认识上看,我国的水权观念还未全面确立;从法律、管理和市场方面看,进行水权转换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虽然近年来我国水权转移的实例增多,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水权转换仍在试点探索阶段,这主要是因为水权转换的前提——初始水权配置尚未完成,规范的水权交易市场也尚未建立起来。因此,化工行业通过水权转换获取水资源之路仍有待进一步摸索。
节水减排才是正道
开源是一条路,但化工行业企业更应该做好节流。大力推广节水和污水减排技术,做好水资源综合利用,是应对水问题的有力措施。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的业内人士的共同看法。
“靠水权转换获取充足的水资源不见得指望得上。”孙伟善认为,水权转换是区域内用水调整的手段,会受到区域发展要求的影响。例如,内蒙古发展煤化工,农业节下来的水会更多地给煤化工企业,其他化工企业能用的水就少了。因此,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是行业企业最应该做的。这个管理规定的出台,对全行业结构调整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是一个促进。孙伟善告诉记者,今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将与水利部水科院联合对石化行业用水状况进行调查,水利部会以调查结果为基础,发布行业需要推广的节水技术目录。
据刘志光介绍,化工企业用水量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冷却塔、凉水塔、换热器、锅炉等,这些地方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对企业实现节水至关重要。他指出,空冷就是节水的好途径,目前全国许多新建煤化工项目在审批时被要求配套空冷设备。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较为严格的用水限制政策,如生产一吨甲醇需消耗10吨水,但地方水利部门要求8吨水或者6吨水,逼着企业节水。“一吨甲醇消耗15~20吨水的时代应该结束了。政策严厉一些,可能短期内使企业面临较大压力,但长期来讲,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好处的。”刘志光认为。
李钟华则指出,农药行业的用水压力来自于废水治理,更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能够倒逼整个农药行业加强先进废水处理技术的推广,也有利于农药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据介绍,农药行业废水排放总量并不大,年排放量在3亿吨左右,但多步反应过程积累的废水成分非常复杂,治理难度很大。目前,李钟华正在负责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的农药废水低排放技术开发项目的开发推广工作。据介绍,这个项目选的7个农药品种都是量大面广的品种。“十二五”时期,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在行业得到好的推广效果,从覆盖面上看,占总产量30%的农药生产能够受益。
记者了解到,面对严峻的用水环境,不少企业已经在节水减排方面迈开了步伐。地处缺水地区的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将节水和废水处理放在公司生产的重要位置,除了在煤直接液化工艺设计上尽可能减少用水量外,在污水处理上也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自主研发污水处理技术,回用水利用率大幅提高。湖南安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公司正进一步加大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技术的推广力度,这项技术自2004年推广应用以来,已在全国主要江河湖泊流域的95家氮肥企业实施,每年减少废水排放2.1亿吨,减少COD排放3万吨,减少氨氮排放3.16万吨。
去年出台的《“十二五”化工行业环境保护发展指南》指出,目前行业内虽然有了一批比较成熟的能源节约、清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但总体上讲数量比较少,水平也比较低,特别是缺乏关键共性技术,如农药、染料等精细化工行业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治理技术、高浓度氨氮废水削减技术等还未从根本上取得突破,还难以形成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支撑。该《指南》将化工行业用水目标定为:到2015年,所有化工企业要实现清污分流,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废水实现全部处理并稳定达标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比“十一五”末减少10%、12%,主要行业吨产品废水排放量降低10%。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技术手段落实节水和废水资源化工作,才是化工用水问题的解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