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企海外机遇何处寻

   2012-03-01 中国化工报李闻芝

83

         延续不断的欧债危机,动荡不安的中东、北非等资源富集地区的政治局势,正钳制着中国石油化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为了安全起见,有的撤回了海外的工作人员,有的暂停了项目的运行;有意向但还未走出去的企业,有的则开始等待观望。就在一些人认为海外投资风险正在加大的时候,记者在近期的采访中却听到了另一种令人鼓舞的声音:在多个行业中,我国化工企业应适时地做好开拓海外市场的准备,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化工企业正在迎来海外战略的新机遇。
  
  搭车欧美产业新政
  
  从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到现在,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坎坷,跨国直接投资大幅萎缩。为了摆脱经济衰退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少发达国家提出了“产业回归”新政,旨在吸引本国企业海外资金回流。业内人士认为,制造业的回归已经成为深陷危机困境中的欧美等发达国家自我救赎的一根稻草,就此引发的世界制造业格局的变化也将随之而来。


  作为“产业回归”最积极的倡导者——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多个场合传递同一个信息:要让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持久发展的重要支点。2012年1月24日,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提出希望美国企业扭转就业岗位“外包”的趋势,将更多的就业岗位留在美国国内。为了使美国制造业成为其经济复苏的一个亮点,奥巴马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减免制造业企业税收、鼓励出口、增加投入等多项举措。


  记者了解到,去年年底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钱耀恩常务副会长与美国塑料工业协会(SPI)主席William Carteaux(威廉·卡尔托) 在上海进行了一次会晤。交流中威廉·卡尔托透露,在他来中国之前,奥巴马和他有过一次谈话,希望大力发展美国的塑料加工产业,并表达了要加强与中国塑料机械行业合作的愿望。


  有资料显示,塑料工业是美国第二大制造业,贸易额呈逐年增长态势,2011年前三季度,美国塑料制品出口额达450亿美元,同比增长11.1%。在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下,塑料制品出口平加,塑料制造业回流明显,目前已有1000亿美元的制造业回归。


  美国如此重视制造业回归,欧盟同样也不例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欧盟要走出欧债危机的困境,除了金融救助、财税改革外,调整产业结构也是必不可少的,欧洲国家需要产业和技术上相互配合,同时应更多地开放市场准入,加大高科技产品的出口。

  在这样产业回归中,中国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对此,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曹俭分析认为,塑料加工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容纳更多人员就业。同时相比于其他的化工行业,塑料加工业“三废”排放较少,对环境影响小,对于想要重振制造业的美国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中国塑料加工企业而言,适时地走出去在美国寻求合作机会的时机也已经成熟。曹俭告诉记者,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塑料机械制造还是塑料加工工艺,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都已经有了大幅提升,有些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国内劳动成本和环保成本的提升,也迫使我国企业要在开拓海外市场上有新的作为。


  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粟东平则认为,美国发展塑料加工业,将给中国塑料机械生产企业带来更大的商机。美国本土几乎没有塑料主机的生产商,只有300多家辅机的生产企业,塑料加工业所需的绝大部分的塑料机械要从海外进口。而目前的中国的塑料机械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海天集团两个月的塑料机械产量已经可以抵得上日本全年的产量,同时在大型化、精密化和节能方面的技术也具备了与国际先进制造商同台竞技的能力。


  “中国塑机协会目前正在与美国塑料工业协会酝酿加强贸易与技术交流。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的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市场需求,为中国的塑料机械进入美国市场打下基础。”粟东平称。


  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到美国去开展业务,早在去年12月,美国塑料工业协会专程在上海举行了2012NPE说明会,并表示,美国塑料市场正恢复与发展,中美两国产业界有许多潜在的合作机会。威廉·卡尔托还主动承诺向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提供美国塑机安全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邀请美国企业与中国企业进行交流,以帮助中国企业更多地了解美国市场的需求。
  
  跟随新兴市场变革
  
  如果说发达国家产业回归给我国化工相关产业带来的是机遇,那么新兴经济体国家制造业的兴起带给我们的就是压力。“我国生产的许多化工产品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具有同质化的特征,因此市场竞争也在加剧。”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田利明对这一点体会颇深。


  田利明告诉记者,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国际染料生产格局因中国企业的崛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染料行业靠着原料丰富、价格低廉、数量庞大、品种多样等优势逐步坐上了世界染料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的第一把交椅。欧美等老牌的染料供应商无法抵御中国企业的攻势,纷纷削弱甚至放弃了染料业务,世界染料生产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


  然而,正是我们用于击败欧美老牌劲旅的优势,目前正在成为亚洲的染料行业的后起之秀向中国企业发起挑战的一张王牌。


  众所周知,染料是典型的民用产品,但目前发达经济体国家的债务危机使民众的消费能力大幅下降,对染料一类的民用产品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服装纺织品出口增速回落明显。同时,“2011年中国染料出口量下降了10%,这样降幅是不曾有过的。今年这一趋势还会延续,中国染料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田利明对行业的发展前景表示了担忧。


  在田利明眼里,发达国家市场的走弱仅仅是中国的染料行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而更为严重的是亚洲地区新兴的纺织服装和染料生产国的崛起,对中国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


  据记者了解,中国染料产品的优势现在远不如从前,而印度、印尼、泰国、越南等国家生产的染料优势正凸显出来。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这些国家对于染料产业出台了许多鼓励政策,优惠程度比20年前的中国还要大,加上劳动力成本、环境治理成本、能源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其产品的竞争力明显超过了中国。同时,随着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生产格局的演变,亚洲地区的孟加拉、巴基斯坦、泰国、越南、朝鲜等国纺织服装业发展迅速,产业增速达10%以上,正成为新兴的染料消费市场,也为上述新兴的染料生产国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消费者对价格十分敏感,我国企业只有走出去发展,才能消除成本增加和市场份额缩减的不利因素。”田利明表示,“染料产品性质决定了染料是一个全球化销售的产品,无论是售后服务、产品结构调整,还是及时跟踪市场变化,都需要染料企业具有全球化的视野。走出本土,到海外发展、实施全球化战略已成为我国染料行业保持活力的必然选择。”


  而对于地区的选择,田利明建议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有较好的原料供应基础,二是要贴近消费市场。综合考察下来,田利明认为,印度是一个首选的国家。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印度建立合资工厂并收购国际染料巨头德司达的成功案例就为中国染料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国内还有五六家企业在积极考察印度市场,探讨在印度建厂的可行性。
  
    布局廉价资源产地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对于化工行业来说,这个手中的“粮”指的就是最基础的化工原料,它不仅包括原油、天然气和煤炭,同样还包括磷、钾、萤石、稀土、硅等各种各样化工生产所需的矿石资源。过去几十年里,很多地方存在的滥采乱挖、低价出口已经使我国许多宝贵的矿石资源消失殆尽,化工相关行业所需的矿产资源供应显得捉襟见肘。


  由于我国油气资源需求量大,我国海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展得相对较早,目前我国的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已经占到国内总产量的40%多,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的能源安全。而对于其他的矿产资源特别是无机类化学矿的开发,还没有得到相关企业的重视。


  对此,中国石化联合会国际合作部主任庞广廉呼吁:“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到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合资合作项目。这不仅能缓解我国的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解决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及节能减排等突出问题。”


  今年1月下旬,庞广廉曾应OCP集团公司之邀,到摩洛哥考察该国的磷酸盐产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用了“震撼”一词来形容摩洛哥的磷矿资源留给他的印象。


  庞广廉告诉记者,摩洛哥的国土面积只有71万平方公里,还不到中国的1/10,但磷资源储量比中国还多,占了全世界总量的40%,位居世界首位。中国目前全年的磷矿石产量6000多万吨,而摩洛哥年产量达到2000万吨的大型磷矿就有4座;中国磷矿资源的平均品位仅为17%(以五氧化二磷计),品位高于30%的富矿资源仅占6.6%,而摩洛哥的磷矿石全部是优质矿,品位基本都在34%以上,并且都是露天开采,成本低廉,优势十分突出。


  庞广廉分析认为,中国如果能和摩洛哥加强合作,建立起磷酸盐资源战略联盟,对于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磷肥和磷酸盐生产和消费国,在生产方面具备较为扎实的技术基础,一些磷酸盐的生产技术及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技术对于摩洛哥的企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庞广廉还透露,今年的五六月份我国的相关企业将赴摩洛哥具体商讨合作事宜。


  除了磷酸盐产品,还有一个适合到国外发展的化工品种就是甲醇。业内人士指出,到海外去发展甲醇工业,最有诱惑力的原因还在于其廉价的天然气资源。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价格也只有我国的十几分之一,如果能在伊朗、印尼等国建厂生产甲醇,将给我国化工原料的稳定供给和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保障。


  据悉,我国目前在建和拟建的进口甲醇制烯烃项目已经有6~8套,合计产能超过350万吨/年,这些装置建成后,中国每年需要进口几百万吨的甲醇,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动荡,这些装置将面临无米之炊的风险。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甲醇产业的海外战略既可以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又能确保甲醇进口渠道的稳定,势在必行。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