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的稀土,流失的水土

   2012-03-02 中国化工报刘方斌

85

  

 

         继WTO裁定中国9种原材料限制出口违规之后,欧盟、美国、日本又开始对我国另一稀缺资源稀土发难,指责中国政府限制了稀土产品的出口。中国政府是不是限制了稀土产品的出口?中国稀土产业究竟又存在什么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出口配额不减反增 
   
   
  今年1月30日,在WTO上诉机构宣布维持对中国9种原材料出口政策的裁定,称中国“不公平”地限制了广泛用于钢铁、铝和化工产业的9种原材料的出口之后,欧美贸易官员均扬言要据此处理中国稀土问题。代表美国矿产企业利益的游说机构——J.A.Green LLC总裁格林更是公开宣称,美国政府正调查中国对稀土出口的配额限制,以便如法炮制,乘胜追击中国的稀土出口管理措施。而在此之前,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就已经在日本驻华大使馆召集美、英、德、法、韩等主要国家驻华大使,要求中国缓和对稀土的出口限制。 
 
 
    针对欧美的指责,中国官方和业界均以事实予以了否认
 
 
  2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来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和中德企业家举行的座谈会上,驳斥了有关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观点。温家宝表示,过去几十年中国大规模开采稀土,当时不懂得保护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稀土价格确实卖得很低。即使到现在,我们开始知道稀土应该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还依旧以世界1/3的稀土储量来供应全球90%以上的稀土用户。温家宝强调,中国政府在处理稀土问题上对外国企业没有歧视,在保护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在稀土的供应上,对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标准和数额是一致的,是同等政策对待的。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长干勇,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筹备负责人、工信部材料司原副巡视员王彩凤等稀土业界权威专家也都指出,欧美国家对中国稀土政策的指控不成立,中国并没有减少稀土的国际供应而增加国内供应。 
 
 
  国内稀土行业资深媒体专家——亿览网总经理吕少辉告诉记者,从近两年商务部发放的中国稀土出口配额情况看,2011年的出口配额指标与2010年基本持平,2012年发放给国内稀土出口企业的第一批出口配额达24904万吨,比2011年增加了72%,预计今年全年发放的稀土出口配额要比去年增加不少。说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没有事实依据。 
 
 
  稀土出口配额不减反增,欧美国家为何还是不满意? 
 
 
  对此,中国稀土学会一位专家对记者表示:“这些国家发难的目的就是要降低价格。” 
 
 
  杭州大明荧光材料公司董事长唐寅轩指出,原来中国稀土产品价格卖得很低,主要原因是环保治理和矿区生态植被恢复的费用没有计算在内。自去年5月起国家开展环保核查和提高资源税后,同时加上一些市场炒作的原因,中国稀土价格开始成倍增长。从去年9月份至今,国内稀土价格又开始回落,到目前国内稀土价格泡沫基本消退。尽管与前些年相比中国稀土价格是涨了不少,但是仔细算算现在价格是合理的。现在在南方开采1吨混合稀土氧化物总含量90%的稀土精矿成本如下:开矿的直接费用要4万~6万元;缴纳国家资源税要4万~6万元;矿区环保、环境治理费用,约为稀土矿价格的14%,这要2.5万元;矿区生态植被恢复费为6万~8万元;税收、企业利润、其他费用5万~10万元。这样算来,1吨南方稀土矿的成本就达到30万元左右。而目前1吨南方中钇富铕矿市场价为28万~30万元。因此中国目前的稀土市场价格应该说是合理的。
 
 
  专家还分析,从1990年以来,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但出口价格却一直下滑,到2007年价格只为1990年的一半。从2007年起,中国开始对稀土开采和出口进行调整,价格曾一度进入上升通道,特别是2007年上半年每吨稀土产品出口价格上升至17万元。但后来在2009年8月又重新跌至每吨7万元。 
 
 
  由于中国稀土出口价格低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拥有稀土矿的发达国家,近年来纷纷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的稀土矿,转而从中国进口。于是,中国的稀土出口量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低,正所谓黄金卖出了白菜价。澳大利亚、巴西两个铁矿石大国,目前仍牢牢把持着铁矿石的定价权,价格说涨就涨。而作为供应了世界稀土市场90%用户的稀土出口大国,中国却没有稀土的定价权,这是毫无道理的。 
   
   
  环境包袱越来越重 
   
   
  而且当这些欧美国家逼迫中国廉价出口稀土时,选择性地忽视了稀土开采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的环境包袱。 
 
 
  2011年11月26日15点半左右,伴随一声巨响,广西苍梧县大坡镇马王村的一面山体轰然滑下,大片橙红色淤泥覆盖了山脚下的稀土开采矿区和农民果园,连工地上的开沟机都不见了踪影。整个滑坡体长约300米,宽约100米,土石总量达到6.8万立方米,最终造成9人死亡的惨剧。 
  据专家介绍,这起滑坡事故就是由于稀土盗采引起的。不法分子采取原地浸矿工艺,从山顶垂直打洞灌注溶液,再在山脚横向打洞对交换出来的稀土溶液进行收集。据初步分析,造成山体滑坡的原因很可能与不法分子在盗采时往山体中注入大量的化学溶液有关,加上当地山体土质疏松,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原地浸矿法是目前被推荐使用的环保开采法,这种“不损伤植被、不破坏山体”的环保方式之所以能引起更大的环境灾难,正在于私采的急功近利。正规矿山的打洞数量、溶液注入量都需要严格考量,既不能影响山体稳定,也不能因为硫酸铵的浓度而影响山体植被的生长,沉淀后的水可以循环使用。但是私采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他们灌注到山体中的水量大大超标。苍梧一带山体本来就土质疏松,大量液体注入加大了山体的流动性。 
 
 
  南昌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永绣指出,原来池浸法稀土生产每开采1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立方米的水土流失。相比于池浸法,原地浸矿法可以减少50%的植被破坏,表面上似乎比池浸法减少了水土流失,但随着时间推移,满山遍野的灌液洞不断坍塌,容易造成山体滑坡这类更严重的危害。而且发生山体滑坡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造成治理目标的不明确,难以达到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原地浸矿的浸矿剂注入量一般比池浸的量要大,排出的水中的氨氮和电解质含量会更高。  
 
 
  李永绣沉痛地说:“现在在江西赣南一些农村,因稀土开采留下的环境污染,导致当地的水都不能喝,农民要开车到外地拉水喝。企业把稀土采完后,留下的含有放射性的废渣到处堆放,有的被农民拿来填马路,尽管稀土废渣放射性物质含量很低,但长期接触对人体的危害还是不容忽视的。目前,赣南遗留有稀土废弃矿山面积达75平方千米,都是一些寸草不生、满目疮痍的不毛之地,有的稀土废弃矿山的荒凉地貌如同火星的地貌一般。而要治理、恢复这些环境,保守计算每亩也需要8万元投资,要恢复75平方千米的环境就要90亿元的投资。而原来低价出口稀土,环保费用并没有给当地留下来,现在这些环保投资只有中国政府来埋单,由国内全体百姓来承担。” 
   
   
  出口还应轻重有别 
   
   
  记者采访了解到,稀土业界的专家也并不是一味反对稀土出口,而是认为应该根据我国稀土资源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开采出口。据悉,我国的稀土储量丰富,近几年我国每年稀土的开采供应量官方数据是15万吨左右,实际开采量20万吨左右。而且,其他一些行业固废里也含有大量的稀土资源。例如,现在包头堆积如山的炼钢炉渣里就含有大量的稀土元素;我国现存的磷矿尾砂也含有5000吨的稀土元素。但在我国的稀土资源中,重稀土资源不到总储量的1/9。 
 
 
  因此,江西稀土学会秘书长孟庆江指出,我国对重稀土应该控制出口,因为重稀土更稀缺,可用年代也少得多;而轻稀土资源全球有很多,不但我们多,世界各地也都多。澳大利亚正在建设的稀土矿,占地20多公顷,分离厂建在马来西亚,预计明后年能达产,主要生产轻稀土产品,产量可满足全球1/3的市场需求。只要解决了环境问题,我们对轻稀土的开发和生产应给予鼓励。美国买镧、铈稀土资源主要是做化工催化剂,目前我国也在开发这一技术。在国内镧、铈稀土产品用于塑料加工添加剂的很多,能大大提高塑料制品性能,从发展下游产业考虑,国家应鼓励轻稀土产业的发展。 
 
 
  而且,稀土出口配额轻重不分,不仅导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给我国生态环境也带来极大压力。我国的重稀土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广西等7个省份。因为易于采选、进入门槛比较低,这些地方稀土盗采滥挖现象很严重。很多企业又因为技术水平有限,一味追求利润,不考虑环境保护,在生产、选矿各个环节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并产生大量废水,这些废水包含了近百种化学药剂,其中还有放射性物质,对植被和生态构成极大威胁。 
 
 
  让人欣慰的是,在去年年底商务部发布2012年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时,首次对轻稀土、中重稀土进行了分类管理,也就是对出口的轻稀土和中重稀土作了具体的数量规定:2012年全年的中重稀土出口配额为3582.5吨。商务部此举被视为治理稀土出口弊端的一大措施。 
 
 
  业内专家认为,相比以前“一刀切”的方式,实行轻重稀土的分开管理,不仅有利于降低中重稀土的出口数量,避免中重稀土的资源流失,也能对稀土开采的环境治理起到推动作用,促进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