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中央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12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13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温家宝总理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人们从攀升的数字里,从报告的字里行间里感受到了政府围绕惠民生这一主题做的努力。
那么,围绕着惠民生的主题,石化行业的委员们又有哪些建议和思路?如何在立足石化行业发展、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让行业的发展惠及百姓的生活,让化工企业的员工体会到企业的成长?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界代表和委员。
能源保障: 惠民油气当先行
两会上,不少来自石油石化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目光投向了我国基础能源保障问题。他们认为,基础能源价格的波动对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供暖、燃气等老百姓直接生活成本的影响不言而喻。
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集团科技委顾问王基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环境影响下,炼油企业首要任务是保证成品油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全国各地油荒时有发生,存在一定的人为成分,一些小企业预计油价下调,就会提前清空成品油库存,造成市场成品油供应断链。因此,要保障和物价息息相关的成品油供应稳定,就必须理顺成品油价格机制。
王基铭告诉记者,我国进口原油占得比例很大,但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期过长,滞后国际价格,应使其更直接有效地反映国际原油市场的变化,将油价提高的利润、税收补贴给出租汽车、公交公司、农业用油、渔业用油,使老百姓受益。此外,我国应加强对油荒的预见性,加强对石油的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以及成品油储备,保证市场的供应,保证民众的基本消费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十分关注天然气定价机制。他说,我国应尽快出台新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在气价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要兼顾居民的接受能力。虽然目前我国大量进口天然气,在国内外气价倒挂的情况下,能源价格上升是大势所趋,但是必须要照顾低收入人群,同时用价格体系保证居民对天然气这种必需品的消费。
在关注基础能源的同时,一些代表委员则认为,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是残酷的现实,必须通过加快推动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新能源来保障民众的需要。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长邢新会认为,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材料和生物燃料产业应用将越来越广。利用生物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原料生产不同的产品,如聚乳酸、聚丁酸、氨基酸衍生物等,可以广泛地用做生物塑料、生物基轮胎、生物基纤维等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此外,通过生物技术可以变废为宝,将农林废弃物转化为甲烷和氢气,直接被农户所利用,或者用于汽车燃料。
新兴技术: 惠民新材受关注
化工产品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安全与工作效率。因此,利用化工新技术,积极开拓原材料来源,发展新型化工材料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便成为今年两会石化界代表委员们十分关心并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长姚献平指出,人们衣食住行与化工息息相关,因此,不能轻易否定化工。化工行业自己也要注重转型升级,应该瞄准绿色化工。他介绍说,杭州市化工研究院正在和美国一家公司合作开发淀粉膳食纤维的项目,这是走在国内前沿的,但整体上看我国在这个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一般来讲,淀粉摄入量多,人体会产生高血糖等症状,但将淀粉转化为膳食纤维再食用,就不会这样。而且淀粉高值化后,价值会达到10倍以上,还是健康食品。健康食品的开发是符合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的。既让老百姓身体更健康,又有助于农产品的升值,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益的地方有很多。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北省原主委姚凯伦说,化工产品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应用于普通的生活用品中,也有很多用在高科技领域。比如可以针对信息技术,开发出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做成塑料芯片,由于具有轻薄易加工的优点,很可能是制造下一代计算机的材料,这也是化工材料发展的方向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朱建民则一直关注保温材料领域。他指出,墙体保温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最重要手段,而有机保温材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有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减少支出。虽然最近两年我国接连发生了多起涉及外墙保温材料的建筑火灾事故,很多人对有机保温材料的应用产生了质疑。但事实上,这主要是由于保温材料施工和使用不当所致,在国外,建筑保温材料已经发展几十年,节能效果很好,而且使用安全性得到了证实,因此不能把所有的事故责任归罪于建筑节能保温材料上,而是应该加强使用安全监管。目前,国家应该尽快制定建筑应用节能型材料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标准,使建筑保温材料能够安全有效地推进建筑节能的发展。
安全管理: 惠民工程须攻坚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化工安全事故让公众谈化色变,也让化工企业周边的老百姓抱怨连连。如何加强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让百姓住的放心,住的安全,牵动着代表委员的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确实有些化工企业对安全生产不重视。主要原因一是企业缺乏安全知识,二是缺乏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有些中小企业,尽管有安全规章制度,但是没有落实和实施。其实,目前很多化工事故,并不是因为生产工艺本身有问题,很多都是由于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引起的。因此说,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是防范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兴凯指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安全生产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是有史以来的首次,是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这也说明,现在的安全生产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国家安监总局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安全绩效,事故总量和事故死亡人数都明显下降,但不可否认我国的事故总量仍然很大。现在,许多主管安全的领导认为,管安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底数不清,打仗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不知道谁在开枪。虽然我们近几年一直在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但还缺乏全国性的综合安全隐患普查。比如,我们不知道全国到底有多少重大危险源、多少事故隐患,新增的事故隐患又有多少。只有了解这些数字,才能做到安全管理的创新,使它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组成部分。
张兴凯告诉记者,进行安全生产普查涉及到包括化工在内的众多领域,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但也是必须要做的。这项工作在有些领域已经进行了,比如水资源普查今年12月要完成,土地的普查也已经开展。安全生产的普查早就应该做了,普查肯定会有困难,但实施起来是可以的。国家安监总局已经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都已经足够了,眼下应该大力铺开。而且普查工作不仅是简单的获取数据的过程,也是宣传安全、形成良好社会氛围的过程。
职工福利: 惠民核心应倾力
除了将化工行业的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生活,如何将企业的发展与职工分享也成为很多来自业界企业的两会代表思考的问题。
“很多矿工一家三代挤在简陋的房子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对此,陕煤化大力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工程,为他们的住房提供保障。”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华炜表示,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民生优先的报告,对于地方大型企业来讲,惠民生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真正让企业的职工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解决好职工的工作、生活问题。
华炜介绍,陕煤化集团职工人数多达11万人,住房问题是个大问题。在基本完成沉陷治理13462户100万平方米安置工作的基础上,陕煤化集团投资90多亿元,拟建成住房500万平方米,安置职工75397户,将困难职工从矿区转移安置到城区。并且,通过几年的努力,职工人均年收入由“十五”末的1.47万元增长到去年6.8万元,增长了363%。此外,企业累计向困难职工家庭发放救助金7500万元,发放助学金1300余万元,还成立尘肺病研究所,筹集资金1100万元,为尘肺病矿工进行治疗。
关注职工福利、生活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兖州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原主席耿加怀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他说:“今年我最关注企业员工住房问题,这不是我们一家企业遇到的问题,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和我交流时都有这样的想法。现在,很多化工企业的厂区和职工居住的地方离得很远,职工天天要在上下班的路上浪费大量时间,也消耗了很多资源,而企业自己建房又遇到了难题。希望国家能够根据企业的位置确定合适的住房土地供应,企业就可以组织职工集资建房。”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国资委副主任董华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在国家突出强调“惠民生”的背景下,一个企业的核心工作应该实现四个最大化的有机统一,包括员工的发展机会最大化、股东受益最大化、顾客回报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企业负责人要解决好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问题,在提高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让企业成为员工安身立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