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化工产品的支持。图为江西南昌,一架农用飞机正在稻田上空喷洒农药
在两会期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委员说:“这几年我们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增产,相当大的程度是依靠科技进步。根据有关部门测算,去年农业增长中,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占53.5%。”
作为一个有着超过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出部署后,今年2月初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已经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在本次两会上,农业现代化无疑是个热门话题。不少业界代表委员就化工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农业现代化 对化工提出新要求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化肥、农药、农膜等为代表的化工产品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资源的紧缺、环境的变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对支农化工产品提出了新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非常关心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药和化肥都是农业生产必需的,但是现在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化肥利用率很低,只有30%左右,因此导致施用量很大,给环境造成了污染。此外,高毒农药的残留问题也不容忽视。所以,我国应大力开发新型化肥和农药产品。
民进中央的一份提案也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施用量最大的国家,而利用率仅为35%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导致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鸿翔指出,我国以世界8%的耕地施用了世界30%以上的化肥,生产了世界20%的粮食。化肥的功绩不可抹杀,但化肥的过度施用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第一,加剧了能源与资源供求压力。我国化肥生产原料极为紧缺,如生产氮肥的能源,生产磷肥的硫酸和高品质磷矿,以及生产钾肥的钾盐等。第二,导致了环境恶化。大量施肥不仅使地表水富营养化,温室气体(如氮肥在田间释放的氧化亚氮)排放量不断增加,而且造成了土壤酸化与结构破坏。第三,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目前,我国化肥的增产效益已从上世纪80年代每千克养分增产5千克粮食下降到2千克多,施肥已成为农民最大的生产开支,是我国农业经济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化肥品种、施肥方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表示,我国化肥利用率低是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据报道,太湖、滇池、巢湖等我国28个重点监控的湖泊都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威胁,其中部分湖泊达到重富营养化程度。在太湖污染总量中,农业面源污染已占59%。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表示,在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上,我国存在一定误区。长期以来,为保证粮食增产,我们鼓励农民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和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化肥的施用量已严重超标。因此,需要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污染。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台盟副主委骆沙鸣认为,过量施用化肥使土壤品质退化,复种指数偏高。这加剧了土壤肥力下降,越来越依赖化肥保持增产,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应通过技术创新,有效控制化肥施用量。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作言也认为,近年化肥农药投入量加大,带来了环境问题,要强调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绿色农业,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
转型侧重点 在于节能环保高效
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为了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应该尽快开发新型支农化工产品。而转型的重点,在于节能、环保、高效、绿色。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告诉记者,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化工,希望化肥、农药企业注重新产品研发,生产出成本低、效果好、环保的新产品。尽管目前化肥、农药行业的低端产品较多,产量较大,但也有新产品的空间。企业应把目光投向新型化肥农药品种和施用技术,选好一个角度做原创性工作,不要总是做低端、一味模仿。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屈庆麟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需要化肥企业生产优质肥料。企业不仅要做到肥料养分高,还要严格限制肥料中重金属含量,因为重金属会破坏土壤、影响农产品质量。因此,开磷在国内首家开发出不添加任何着色剂的精品磷酸二铵。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指出,要改革传统的化肥施用形式,可推广应用缓控释肥。因为缓控释肥不光可减少面源污染,还可促进增产。周健民认为,对于农药产品而言,生物农药的毒性相对较低,因此应重点开发生物农药来替代一部分化学农药。
袁隆平表示,为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化肥方面,应重点开发缓释肥、控释肥和纳米肥。缓控释肥可延长化肥释放时间,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而纳米肥是最近兴起的新型肥料,采用纳米材料技术构建,利用医药微囊技术和化工微乳化技术改性而成,能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延长肥效。在农药方面,应在低毒高效领域做文章,通过科技创新,用低毒农药取代高毒农药,在保证抗病虫害效果的同时减少残留。
全国政协委员、中阿化肥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武四海认为,应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化肥利用率。第一是提高钾矿和磷矿的资源利用率,加强低品位矿的开发利用。第二是积极开发新型复合肥。要加强对包衣薄膜的研究,提高控释技术水平;根据不同需求,开发出适应不同作物和生长条件的缓控释肥。
据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邢新会介绍,高性能可降解生物农膜也是发展方向。这种产品采用工业生物技术与化学合成技术,可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绿色生物塑料——聚乳酸薄膜。这种农膜在使用后可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且还可以堆肥,避免现在塑料农膜废弃后对土地的污染。
一些代表委员还表示,除了开发新产品,也需使用新技术。骆沙鸣认为,我国应大力推广灌溉施肥技术,让肥料在灌溉时进入田间。这样供肥及时,具有很高的肥料利用率,还可节水增产、简化作业、适时适量补充养分,防止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
武四海呼吁,我国应大力提高平衡施肥技术,向美国学习。美国很多耕地已通过卫星定位记录了相关信息,对于每块地氮磷钾含量多少,种什么庄稼需补充多少化肥等数据,都掌握得十分准确,还可以根据当地气候、降雨量、作物生长情况等建立模型,计算出化肥的合理用量,从而提高化肥利用率。
除了化肥、农药等传统支农产品,其他涉农领域的技术创新也应大力推进。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长姚献平认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农产品高值化,这用化学方法可以实现。比如,淀粉的一种衍生物是膳食纤维,将淀粉高值化后,价值会达到原来的10倍以上。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高值化领域的科技支撑力量还很薄弱。以淀粉为例,发达国家用淀粉加工成的衍生物种类已达2000多种,我国还只有几百种。
好技术推广 需加强对接与服务
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们还表示,目前有不少好的化工产品和技术,由于种种原因还没能在农业领域得到有效应用。
“产品和技术研发出来了,怎么才能成功用到作物上?这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临沭县农业局农经中心主任刘建文认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是一个难题。“多年来,我国化肥、农药等行业已研发和储备了可满足农业发展的好技术,现在差不多到了大面积推广这些技术的阶段了。但是,很多新产品、新技术还不能达到很好的应用效果。”刘建文说。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今年提交了关于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完善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建设的议案。据介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较低,“十一五”期间转化率在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
对于这样的情况,代表委员们呼吁,要促进农业现代化,还需要加强相关技术推广,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需要政策扶持。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表示,去年粮食增产较多,其中科技对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为85.8%,如测土配方施肥。但是,由于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实用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应用还存在肠梗阻现象。他建议,要发展社会化的农技服务组织,将农民需要的好技术、好方法带到田间地头,让农民了解新产品。
骆沙鸣认为,我国应出台相关政策,通过降低缓控释肥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进一步增加其市场占有率。而各地肥料生产厂家、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应加大力度做好区域性农化服务工作。
王海波认为,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其他成果推广不同,必须依赖于农户的信任。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快推广。第一,要有专职的、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人才到基层。第二,投入要到位,要做好示范工作。第三,要加强监督指导。
另一方面,还需要联合攻关。
“眼下的情况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很单一,这不合适。”杨卫认为,农业科技创新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也可以成为主体。据他介绍,自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以来,我国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政府为主体的体系存在诸多需完善的地方。比如,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相脱节,涉农高校和农业科研单位游离于推广的主体之外。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麦岭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富荣认为,在有限的土地上,既要粮食产量又要粮食品质,这是个难题,单靠化肥难以解决,需要种子和化肥相结合。这就需要种子、化肥企业和农业科研等部门联合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