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需要败“虚火”补“真气”

   2012-03-14 中国化工报杨晓宇

110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风电第一大国,同时也是太阳能制造第一大国。但新能源领域产业化遇阻、产能过剩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全国两会期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得到了众多代表委员的关注。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对于新能源未来的发展,代表委员和业界专家又有哪些想法和建议?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政策支持带来产能激增
  
  
  新能源产业在中国早已启动,特别是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后,新能源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产业得到了政策的不断支持。2011年年底,国家能源局公布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提出到2015年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的愿景。2012年2月24日,工信部发布了我国第一部针对光伏产业发展的规划——《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另据媒体报道,包括《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页岩气“十二五”规划》在内的涉及传统能源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非常规油气等新能源领域的17个能源专项规划也有望在近期密集出台。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十一五”我国新能源发展经历了规模快速增长和能力迅速形成的时期。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介绍新能源产业发展时这样说道:“这几年中国的新能源发展非常迅速,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都以中国为例子,告诫美国不要在新能源方面落后于中国。所以,我认为中国新能源这几年的发展成绩是显著的。”


  据了解,2011年我国风电已上网4700万千瓦,迅速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2011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能也已超过35吉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主任赵玉文告诉记者,我国光伏产品产量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世界光伏制造大国。光伏企业综合竞争力也不断提升,在2011年颁布的世界光伏企业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企业荣登榜首,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10家。


  除此之外,记者了解到,我国的生物质能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生产企业有30家左右,规划能力近300万吨/年,现有生产能力150万吨/年。


  对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已经启动。以页岩气为例,2010年12月28日,中石油发布公告称,与壳牌石油公司合作的第一口页岩气井——阳101井于12月22日顺利开钻。不久之后中石化也宣布,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成功对元坝9井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湖相泥页岩气层实施大型压裂测试,在井深4035~4110米井段探明页岩气日产量1.15万立方米。
  
  
  技术和市场成发展困扰
  
  
  然而,在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市场与制造业发展不平衡、规模迅速扩张与缺乏核心技术的矛盾正困扰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的盲目扩张。业界人士认为,这正是针对我国新能源制造业与市场发展不平衡,导致“虚火”过旺的问题所提出的。


  据了解,在风电领域,由于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很高,产能连年增长。但因风电并网的技术跟不上产业的发展,导致整个风电制造业被贴上“产能过剩”的标签。


  在太阳能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十二五”以来,国内多个省份已将其列为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最新统计表明,2011年全球光伏总装机量大致为24吉瓦,而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的光伏产能约为50吉瓦。“我们国家的光伏产品生产量供全世界装机还有富余,这就说明问题了,国内的产能扩张速度已远高于市场增长速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记者说。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最大问题在于国内市场太小。”采访中赵玉文多次向记者表达这一观点。据了解,2010年之前我国95%的光伏产品依赖出口;2010年我国光伏装机总量500兆瓦,占我国光伏产量的4%多一点;2011年在国内装机量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国内安装量占光伏产品总产量也仅为10%。赵玉文告诉记者,国内光伏产品大部分出口,不过目前外需市场不振,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在这种情况下,保证太阳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开拓国内市场。“市场是龙头,抓市场是抓产业发展的关键。如果市场起来了,那带动的不仅仅是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也会有很大作用。”赵玉文说。


  在生物燃料领域,市场问题则表现为终端销售市场的缺乏。以生物柴油为例,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生物柴油现有生产能力150万吨/年,但年实际产量却只有30万~40万吨,开工率不足30%。虽然《可再生能源法》确定了生物柴油的合法地位,生物柴油国家标准也已出台,但由于各种原因,民营企业的生物柴油始终无法通过合法渠道顺利进入中石油、中石化的销售网络中,几乎没有市场。江西一家生物柴油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建有日产60吨的生物柴油生产线,现在每天却仅生产20吨生物柴油,原因就在于市场销售困难。“我们的生物柴油进不了成品油市场,只好卖给化工部门。”这位负责人说。


  缺乏自主核心技术是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光伏产品制造方面,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很高,能够符合国际标准并且在国际市场具备很强竞争力,但是我们的核心技术是缺乏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还要依赖国外。”孟宪淦说,“产品质量高,说明我们国内企业通过对进口工艺和设备的使用消化,掌握了如何使工艺设备达到最佳状态的技术,但是这些关键设备和工艺大部分我们自己造不出来。要想发展必须有核心技术,这样才有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才能不受制于人。”


  赵玉文也认为,虽然在中端产品上,国内企业有相当强的竞争力,但是在高端产品研发水平上和设备制造方面我们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
  在风能领域国内同样缺乏核心技术。湖北省人大代表王辉光表示,风能的核心技术是风能电机的制造技术。我国风机制造商多数采取购买国外风机公司生产的1~1.5兆瓦的机型。而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是以2~3兆瓦的风机作为主流机型,且为保持其技术的垄断性,不愿意输出2.5兆瓦以上的风机制造技术,导致我国风机制造技术始终滞后。


  缺乏核心技术也成为制约我国大规模开采页岩气的重要因素。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资源规划所战略研究室主任董大忠认为,页岩气的勘探和开采具有隐蔽性,涉及到包括岩心测试在内的8个关键性技术,这些技术目前国内都比较缺乏。
  
  
  科学有序谋可持续发展
  
  
  无论如何,发展新能源都是大势所趋。两会代表委员和业界人士纷纷建言献策,希望能促进这个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归纳起来主要包括3个方面:


  首先,应该科学规划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监会原副主席邵秉仁建议,在发展新能源过程当中,一定要坚持科学有序的原则,新能源的发展必须与产业的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互结合。“比如,我们国家大量的风力资源都分布在西部地区,但是恰恰这些具有风力资源的地区又远离负荷区,如何发展西部地区的产业,鼓励这些新能源就地消纳,恐怕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孟宪淦也认为发展新能源产业应规划先行,搞好统筹工作。“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应做好统筹规划工作。以光伏产业为例,配套电网这些问题由谁统筹协调,上网电价在什么价位合适,这些问题现在还有争议。”孟宪淦建议,国家各参与管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部门应当做好统筹协调工作,避免管理方面的混乱;有关部门应编制长远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制定详尽的路线图;加紧完善各种财政补贴制度,并辅之以信贷优惠和税收减免等手段,解决新能源企业的成本高企问题。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袁振宏则表示,要以战略眼光来制定产业政策与规划,并重视政策的支持引导作用。国家制定产业规划时,要根据实际国情量力而行,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出台切实有效的配套财税支持政策及措施,以保证规划目标的如期完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则建议,国家应通过推动完善新能源立法和规划,指导产业发展和布局,鼓励新能源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对新能源产业进行长期的资金支持。


  其次,扩大内需是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的举措。卲秉仁主张鼓励多发展分布式就地消纳的新能源。他认为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破除在制度和体制方面影响新能源发展的一些障碍。


  李小琳表示,促进新能源可持续发展需在建设智能电网、完善新能源发电智能调节、大力推行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和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方面下功夫。


  赵玉文还告诉记者,目前上网电价法规总体来说虽然还不完善,但是认真执行该法规精神目前是有利于市场开拓的,如何完善法规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再次,完善新能源发展政策,刺激企业科技创新。在孟宪淦看来,新能源发展机制的问题一直没能被很好解决,新能源产业普遍靠单纯扩大产能来促进发展,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发展,在个别行业甚至形成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打价格战的局面。“今后新能源产业一定要把发展机制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这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也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觉去做。”孟宪淦说。


  李小琳则建议国家应不断鼓励创新,掌握新能源核心技术,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以实现新能源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