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节流 稳中求进 两会明确2012能源工作思路

   2012-03-15 人民网

57

 

   

  上周,伴随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全国两会进入关键阶段,而随着3月10日,政协委员就新能源发展问题召开记者会,两会的能源话题被推至高潮。总结两会梳理的能源工作思路,不难发现其中“开源节流,稳中求进”的要义。

  开源,多元结构产业升级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去年,我国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完成,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这次温总理报告中所谈及的能源问题五年来篇幅最多,而且相对系统和完整。”全国人大代表、原中石油党组书记陈耕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温总理明确指出,整个国民经济领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就是能源消费增长过快和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没有完成。”他进一步指出,温总理在报告中不但提出了问题,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明确部署,首要就是“开源”,如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章节中指出的,“要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省委书记王三运对本报记者表示,甘肃省已经在国家支持下加大省级扶持资金的投入,有力促进了新能源等产业的加快发展。甘肃省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中的比重达到45.05%,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将对省内快速发展起支撑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省委书记袁纯清对本报记者表示,作为综改区的山西也看好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2011年,山西的非煤产业投资达2097亿元,占工业投资的63%,非高耗能投资2178亿元,增长49.7%。

  节流,总量控制上升高度

  温家宝指出,要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居民等重点领域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这是转结构、调方式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已经征求我省意见,我们将按国家统一规划来执行。”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常务副省长罗正富对本报记者表示。

  此前,曾有地方官员表示,因“总量控制”缺乏国务院层面的文件支持,推行过程中缺乏依据。此番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态,将“总量控制”上升到国家高度。

  温家宝还表示,要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稳中求进,价格改革提速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价格改革,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完善水电、核电及可再生能源定价机制,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完善成品油价格改革,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开展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快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对本报记者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2年能源领域的各项工作体现了“稳中求进”的特征。一方面,在能源领域的发展目标、改革重点等方面与“十一五”期间和2011年的工作目标和重点有序衔接,体现了能源领域各项工作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在电价改革、资源税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目标,表明在一些条件具备的重点领域改革要取得新进展。

  他进一步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引导各方面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从原有的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模式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经济增速目标略降,更加重视发展模式转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的目标与2011年的目标一致,但低于2011年消费价格涨幅5.4%的实际值,这表明对2012年物价形势的判断是低于2011年水平的。从我国能源价格改革的历程看,在物价涨幅回落时,比较容易推进价格改革。今年物价涨幅低于2011年,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能源价格改革。电价改革是电力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认识到,不管是电力改革,还是电价改革,都必须统筹考虑、系统设计、有序推进。电价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并达到预期目标,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瓦卢瑞克集团与中国石化签署技术合作 全新上线:Fluke Connect Express 福禄克热像分析软件
中国防腐胶带:创新驱动,引领世界管道防护新潮流 阿克苏诺贝尔携手中国石化签署合作备忘录,以绿色高性能防护涂料助力中国企业扬帆海外
华为擎云深圳授权店落地,科技赋能千行百业 曙光云全栈式安全解决方案 保障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