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价改革方向:上期所敲定原油期货方案

   2012-03-22 东方早报东方早报

137

    几乎每次成品油价格调整都引起议论,尽管价格主管部门在上调的多次声明中都表示已经留了“余地”,但消费者似乎并不领情。现行定价机制下,在近乎一边倒的质疑价格调整“合理性”、涨多跌少的抱怨声中,价格主管部门也难掩“委屈”。

  “现行定价机制下 上涨容易下跌难”

  对全世界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国际油价的回落都是重大利好消息,然而在国内市场的消费者看来,油价回落的利好一方面可能会被正在推进的能源资源价格改革“打折”,另一方面也很可能由于调价机制反应滞后。

  最新的例子是20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刚刚调整,汽柴油价格创下历史新高,国际油价就大幅回落。

  当天,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最大产油国沙特的石油和矿产资源大臣纳伊米罕见地公开表态称,目前的高油价“不合理”,并郑重承诺,沙特将在必要时增加25%的产量。(编注:目前,每天的全球原油供应要超过需求100万至200万桶。其中,沙特石油产量为每天990万桶,已经是数十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除沙特外,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同样采取了增产措施。伊拉克正在日均210万桶产量的基础上增产30万桶。沙特认为,科威特和阿联酋也将尽快增产。)

  受上述消息影响,20日国际市场两大基准油价跌幅均超过了1%,纽约市场5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WTI)收于每桶107美元下方,跌幅高达2.3%,与国内成品油挂钩油种之一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下挫了1.26%,双双脱离今年反弹来的高位。(编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20日说,如果来自伊朗的石油供应中断,油价可能上涨三成。同一天,代表超过230家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今年国际油价将维持在平均每桶115美元以上水平。国际航协同时警告,如油价持续飙升,达到年平均价格每桶135美元的最坏情况,今年全球航空业界将亏损50亿美元。)

  “消费者诟病较多的是价格调整的长周期以及4%的门槛。”卓创资讯分析师陈晴说,比如“4%”的门槛,按照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由于上涨达到4%比的是低值,而下跌要达到4%则是比的是高值,客观上也确实上涨容易,下跌较难。

  挂靠油种之争:“本土基准”缺失

  在众多专家看来,未来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方向一方面是要缩短周期,加快调价频率;另一方面也要改进成品油运行操作方式,增加挂靠油种以及定价的透明度。

  “新的定价机制缩短周期以及增加透明度应无悬念,但是增加挂靠油种仍可能面临不确定性。”有业内人士透露,比如目前市场呼声较高的是增加在国内知名度更高且价格更低的WTI油价作为挂靠油种,然而由于金融危机以来WTI期货价格逐渐成为北美地域性定价基准,加上现有参考的三地油价也均为现货价格,会否合适并以何种方式纳入定价参考仍存争议。

  “实际上国内基本不进口WTI的原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可能还要考虑到炼油这一块市场。”隆众资讯分析师吴秀侠也认为,将WTI油价纳入定价参考很可能更多仅是体现价格的因素,但与国内市场进口、炼油的关联意义并不是很大。

  “这种挂靠油种之争凸显出了‘本土基准’的缺失。”专家指出,事实上,在欧、美的布伦特、纽约油价逐渐成为区域性定价基准的趋势下,作为全球原油重要的消费地,亚太时区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权威基准油价以反映这一地区的市场供需状况。

  “基本做好了原油期货前期研究和技术准备”

  “美国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采取的一些措施,特别是美国通过强力推进市场化机制和推出石油期货合约来削弱欧佩克对国际石油价格的控制,我们应该加以借鉴。”中国石油(601857)大学教授王震说。

  复旦大学教授吴力波也指出,在国内石油对外依存度逼近60%、对中东、非洲等地缘敏感区域的进口占比逼近70%的情况下,应适时推出国内原油期货交易,这不仅有利于在国际石油市场中争夺定价权,更能配合石油战略储备,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能源安全体系。(编注:为迫使伊朗推迟核计划,日本和欧盟等多国大幅削减伊朗原油购买量,伊朗原油的最大买家——中国对伊朗原油的进口情况备受关注。中国海关数据昨日公布的显示,中国2月份自伊朗进口原油量同比下降40%至114.6万吨,环比降45%;自沙特进口原油同比增长39%至551.3万吨,环比增逾14%。今年1-2月,中国合计进口原油4704万吨,同比增长12.7%。其中,自伊朗累计进口原油323万吨,同比下滑21.5%;自沙特阿拉伯累计进口原油1033万吨,同比增长26.13%。)

  “2004年燃料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我国启动原油期货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针对原油期货面临的难点,最近几年从交易所到期货公司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上海期货交易所确立了‘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的原油期货方案,基本做好了前期的研究和技术准备工作。”海通期货总经理徐凌说。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