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炼屡被招安的玄机

   2012-03-28 中国证券报中国证券报

57

    油价迈入“8时代”,打破油品市场垄断的呼声越来越高。时至今日,原油进口权、成品油定价权的放开,对于大多数民营油企来说仍然只是一个憧憬。作为民营油企的典型代表,山东地炼最近几年屡屡被国有石油巨头所收编。是垄断所致,还是自身经营不善?收编双方各持怎样一种心态?石油行业玻璃门能否破解?中国证券报记者再次走近山东地炼,试图去体验这场地炼收购大戏的各个片段。

  被招安很无奈

  “规模较大、盈利情况较好的地炼,对于被收编并不是太主动,那些有一定规模但经营状况不是太好的企业才可能寻求与国企的合作。”一位地炼企业人士这样说道。

  他表示,与国企合作可以享受国企在获得政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便利,但那些经营状况较好的地炼并不愿意被收编。“像我们山东境内那些真正有规模的地炼如京博石化、汇丰石化、京成石化等,都不在收编之列。而国企要收购这样的公司,成本也比较高。”他十分肯定地表态,其所在公司暂时不会考虑被收购。

  “很多地炼都是原先村里几个村民合办一个小炼油厂,慢慢发展壮大而来。被收编了,相当于把自己辛苦创办的企业卖掉,不得已才会走到这步。”另一位地炼企业人士指出,被收编后,利润也会被大股东拿走很多,因此大部分炼厂被收编实属无奈。

  大环境也是促成近年来许多地炼被收编的一个原因。据安迅思息旺能源分析师朱佳生介绍,2008-2009年间,油价跌得很厉害,很多地炼确实生存不下去。大的石油国企看到机会好,也借机“抄底”。“而这两年行情较好,许多地炼就不愿意被收购了。”他称。

  除此之外,也有油源等方面的考虑,中化集团收购潍坊弘润就是一例。据朱佳生介绍,时值2010年底,整个油品环境比较好,双方结盟主要是出于资金和油源方面的合作。“潍坊弘润是山东比较大的炼厂,本身经营状况不错,被收购后可以获得稳定的原油来源,中化也可借机在山东布局。”不过他也指出,这样“走到一块”的情况较少,大部分还是因为地炼本身经营出现问题。

  而收编之后情况如何?对于被收编企业而言,体制上的改变恐怕是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安邦炼化一位业务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被中国化工收购后,要按照中国化工的理念、程序对技术、流程等进行改造,标准比以前严格了。他表示目前生产压力很大,“要为国营企业努力挣每一分钱,一步一个台阶地往前走。”

  管理上则更为一体化。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目前中国化工正在其所有炼厂推行EIP系统,所有炼厂的经营管理、财务等都要录入EIP系统,从而使得总部能够及时掌握每家炼厂的实时动态。

  不过,也有不少地炼企业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被收编后变成国企体制“比较稳定,有保障”,但待遇方面的变化“感觉并不大”。

  收购只为抢滩

  相较地炼的无奈,国企对于收购则更带有抢滩布点之意。早在去年年中,就有消息称,中石油将联合山东省政府整合山东地炼,但至今未见有大的动作。有业内人士称,中石化不会轻易让中石油挺进其在山东的“老巢”。而除两大油之外,中国化工、中国中化、中海油等国字头油企,也已通过收购、参股、合作等形式在山东拥有了各自的炼厂。据统计,目前山东省内共有10家地方炼厂被“收编”。这些地炼的加工能力多集中在100万吨/年以上,炼能总计2740万吨/年,占地炼总能力的四分之一左右。

  “目前在山东境内,有被收编潜质的地炼已经很少了,基本都已和几家石油巨头有定向合作,仅剩的几家大家都在争。”中国化工油气销售有限公司梁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除了国内的大油企,壳牌、SK、BP等外企也在抢占市场。

  “他们收的越多,我们的市场份额就会越小。因此我们也要赶紧拓展、布局,尽早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梁明称,中国化工拟在未来3-5年内,在全国范围内收购500座以上加油站和10座万吨级以上油库,拓展南北方及东西部成品油贸易市场,建立起基本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

  “收编地炼还是利大于弊,可以拓展中下游产业,健全产业链,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完善。只要有好的机会,中国化工还是会考虑继续收编。”梁明十分肯定地表达了集团公司收编地炼的决心。

  不过,对于是否继续收编在国企中也存在不同看法。中海油炼化与销售事业部高级工程师张胜军坦言,收编地炼在中海油内部争议不小。“有的认为这是一条发展路径,可以发展炼油炼化等下游产业。但也有人认为,地炼的规模和加工流程不符合中海油的企业形象。”

  “可以说,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海油在兼并地炼方面可能不会有新的动作,除非出现形势上的大变化。接下来我们主要就是把现有的这些企业经营好,在完善流程、产品特色化等方面力求做到最好,而不是扩大规模。”张胜军说道。

  梁明也坦言,地炼和国企之间的融合并不容易,双方企业文化确实存在很多不兼容之处。“中国化工集团采取了慢慢融合的方式,从控股到逐步全部国有化,将集团公司的文化慢慢渗透到地炼。从2002年之后开始重组,可以说用了近10年的时间,才彻底完成国有化和文化融合。”他称。

  “其实若光从成本上看,几大油企自建炼厂比收编地炼更划算。”中石化咨询公司一位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几大集团收编地炼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下游终端,同时又能够“名正言顺”地为地炼提供原油。“但收编之后,原来一些地炼企业的人员安置、待遇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原料硬伤挥不去

  2010年出台的民间投资“新36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的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

  然而,近两年时间过去,民间资本进入石油行业依然阻碍重重。原料来源可谓最大“硬伤”。山东省燃料油协会副秘书长余羽华指出,尽管一些地炼通过和几大石油公司合作,部分解决了原料来源问题,但目前其油源仍以进口燃料油为主。相比原油,燃料油黏度大、杂质多,因此生产成本较高,加工利润远不如原油。

  朱佳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华东、华南一些地炼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一些上百万吨的大装置也都关停了,因为炼油利润确实很差,单纯炼燃料油就是亏损的,因此宁愿把装置关着。“山东这边的地炼有一些渠道获得原油,而且善于抱团取暖,所以情况比较好。”

  根据规定,目前我国原油进口权掌握在三大油以及珠海振荣、中化集团五家国有公司手中。非国营贸易配额进口的原油只能供给中石油、中石化的炼厂加工,不得供应地方炼厂。即使是已收编了6家地炼的中国化工,也依然面临油源的心病。

  “目前我们大部分也是进口燃料油进行加工。在我们收购的炼厂中有一些本身有一定原油配额,但是量很小,最多的也不过二、三十万吨。其他均是面向社会采购,比如去西北、大庆、胜利油田等地买原油。”梁明称,目前在油源问题上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看集团和国家怎么谈”。

  正因为如此,地炼也在千方百计地“找油”。比如,通过各种关系获得油田的“边角料”,通过与中字头企业或明或暗的“合作”获得原油等,其中不乏一些“灰色渠道”。外国油商也成为地炼的油源。在 “第五届山东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暨第四届中外油商高峰论坛”上,一位参会者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的老板是一家尼日利亚油商,此次参会就是来帮助老板寻找合适的买家。“下周,我们老板就会飞来山东,亲自和有合作意向的地炼企业洽谈。”

  “目前我们公司的指标原油占10%-20%,国外进口占20%,其余大部分为国内采购。”上述地炼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如果上游资源不放开,单纯民营企业要在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壮大有点难。“下游也一样,成品油定价权没有放开,对民营加油站的审批也越来越严。”

  原料的缺陷可以通过延长加工炼、多生产附加值高的化工产品来弥补。因此,一些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的地炼正在向化工板块拓展。“但当前整体炼油环境下,若现在炼油板块还能维持,说明这家企业的资金、能力还是过硬的,因此建化工装置就没有问题。比如中化工旗下的炼厂、京博石化、玉皇石化等。”朱佳生表示。

  不过,对于中小地炼而言,这样的转型并不容易。“上一套完整的装置要上百亿元,大部分企业没有这个资金和实力转型。有这种实力的,也就不叫地炼了。”山东一家化工企业人士这样说道。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