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沈复

   2012-04-02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实习记者 顾虹

234

年近90岁的老教授沈复,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一部活历史。1946年,他参与组建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这是日后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北京石油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那时起,他的人生轨迹,就与中国石油大学的发展轨迹,深深叠合在一起。

清华化工系成立后,全系教师常在系主任曹本熹家开会。有一回,国民党的飞机突然从他们头顶呼啸而过,扔下三颗炸弹,其中一颗就在距离曹家30米处炸开了。谈及此事,沈老至今仍很庆幸大家伙儿只受了些轻伤,不然化工系的损失可想而知。

1953年,我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学院在清华化工系的基础上成立。1969年,学院迁址山东东营,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学院在北京原址上设立研究生部。中国石油大学发展史上这三次重要的转折,沈老都参与其中。

直到今天,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炼制系的100多箱实验仪器,经卡车走了500多公里运到东营时,90多箱都成了缺胳膊短腿的废品,他心疼得直掉眼泪;在鲁北茫茫的盐碱滩上,他们用泥土加稻草和成泥砖,盖成“干打垒”的宿舍和实验室;回到北京后,原址上其他单位林立,他们只能靠挤、靠借、靠防震棚来做实验室。无论条件怎么艰苦,他们都竭尽全力办好学、做好科研。

沈老的一生,致力于传质分离工程和化学工程的研究,为我国石油炼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后,国内炼油厂炼油能力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瓶颈在哪儿呢?就在原油蒸馏塔的塔板。”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所有援华专家。沈老受命于危难之际,带领校内外师生、设计和生产人员,冲破国际技术封锁,成功研制出舌型塔板和V-1型浮阀塔板,极大提高了原油处理量和分离效果,适应了大庆油田开发和我国石油炼化工业发展的需要。1978年,这一成果获评全国科学大会奖。

“科学研究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结合科学技术”,是沈老一以贯之的信念。他强调,基础性研究要抓好做强,发展才有后劲;应用性研究也绝不能放松,科技才能较快转变为生产力。

1984年,他积极推动北京石油学院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清华大学合作,创建北京联合应用化学与化学工程研究所,不仅促进了石化企业的生产,同时促进了学院炼油化工学科的发展。“过去我们是在纸上、文献上找课题,研究所成立后,我们必须结合企业需要、国际竞争的需要做课题,这个变化是很重要的。”

“风云半世纪,科教未了情。”这是沈老写的一句抒怀诗,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他对三尺讲台依然有着难舍的眷恋。沈老将大半辈子的教学经验,总结为朴素的一句话:“教学生不能光用业务,得用心。”也正因如此,学生们和他的感情很好,常常到他家中聚会。有一次,他在家乡常熟县立中学教过的最早一批学生来探望他,座中有人成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有人成了石油、航天方面的专家,沈老特别高兴。他说:“人生最大的乐事,莫过于看到学生们成才。”(图王丹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