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外交政策》特约编辑史蒂夫列文以'欧洲页岩气期望的破灭'为题撰文介绍了前一阶段欧洲页岩气勘探开发情况。同时他在文中还明确指出:'美国为扩大并巩固在全球的影响,正在把开采页岩气作为一种‘经济武器’,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有关页岩气话题继续困扰着全球地缘政治走向。可是,最近诸多涉及欧洲页岩气开采不顺的新闻报道表明,这已成了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噩耗’。'
欧洲页岩气开发的非理性喜悦降温
确实,近来许多国家掀起开采页岩气的'热潮'震动了全球地缘政治的基础。美国在其本土开采页岩气的成功,既对向欧洲供气的世界第一产气大国――俄罗斯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因为其他国家纷纷着手制定开采页岩气的规划,使全球生态环境将面临更大威胁。
之前许多专家预测:'现在该轮到欧洲,尤其是波兰大规模开采页岩气了。这将给大量对欧出口油气资源的俄罗斯带来挑战。'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据彭博社记者乔?卡罗尔报道,'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波兰页岩气钻探试验没有取得积极成果'。世界最大的私营天然气开采公司――埃克森美孚发表声明,其'在波兰确认条件有利的两口页岩气井钻探后并没有给出足够气量'。该公司还说,'对整个欧洲页岩气开发前景来说,页岩气开采不顺并不是个好兆头。'
此前,美国著名的伯恩斯坦能源研究公司就向客户通报:'近两年来,该公司在波兰西北部页岩气钻井钻探时只得到少量气。'此外,2010年埃克森美孚曾声明,他们在匈牙利开采页岩气的项目完全失败了。2011年,壳牌石油公司也解释了其在瑞典开采页岩气的类似的失败。而法国和保加利亚现均已提出,禁止在本国使用开采页岩气必需的水力压裂技术,以避免当地居民迁移和水资源的污染等。
上述情况在波兰远未结束。原来人们估计,波兰开采页岩气的资源量应为187万亿立方英尺(约合5.29万亿立方米),而据波兰地质研究所最新研究报告证实,实际页岩气储量只有约3460亿至7680亿立方米。因此,为创造有利条件,继续开采页岩气,波兰当局还尽力挽留外国天然气公司在那里工作。
对此,彭博社记者乔?卡罗尔引述了美国芝加哥投资咨询和研究公司(BrookshireAdvisory)总经理吉安娜?伯尔尼的话指出:'页岩气勘探开发是要有巨额支出和巨大风险的交易,而波兰至今,只是在发展本国的部门市场。其还在刚刚起步且大量页岩气储量只是潜在的。'
另外,页岩气在美国也引发了一系列潜在的问题:首先是开采页岩气所使用的水力压裂技术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且不可回收。据介绍,灌溉640英亩(约合2.6平方公里)干旱土地需要4.07亿加仑(约合15.4亿升)水,可收获价值20万美元的玉米。等量的水,如果用于水力压裂技术钻井,可获得价值25亿美元的石油。由于钻井所使用的水要注入比地下蓄水层要深得多的页岩层,大量水主要被岩石吸收,而不能再回收利用。
此外,开发页岩气还易造成环境污染。开采页岩气在钻井过程中要经过地下蓄水层,钻井使用的化学添加剂会对地下水形成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
正因为如此,美国环保团体和农牧业团体强烈反对非常规油气(主要指页岩气)资源开发。
而史蒂夫?列文则写道:'有关欧洲开采页岩气不顺的消息源源传来,使美国能源情报署也对本国应开采页岩气量的评估减少40%'。他还指出,围绕页岩气题目出现的那种非理性喜悦,现在应适当降降温了。
页岩气开采技术 美国人的'经济武器'
至于美国能否向其他国家(首先是欧盟)真正转让其开发利用页岩气的核心技术?有专家认为,这里已不单是技术和生态问题,而是涉及国家间地缘政治的大问题。事实表明,页岩气若成为可以拿到手中的燃料能源,需要靠国家的'软实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美国是否愿意在他们认为'合适'的地区,扩大自己的影响并落实其核心技术?
笔者认为,美国之所以看重波兰,目的就在于针对世界产气大国俄罗斯。因为俄罗斯对制约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和能源供应起举足轻重作用,同时,波兰靠近俄罗斯。拿住波兰,美国在欧洲就有了对付俄罗斯的阵地。不久前,波兰外长拉多斯拉夫西科尔斯基就说过:'美国是我们在欧洲之外最重要的伙伴。我们很高兴,美国公司在研究波兰的页岩气……'
中国页岩气开发宜讲求实效,不应急于求成
'至今,‘页岩奇迹’依然只是美国人的。'因为除美国2011年页岩气产量达到1800亿立方米及其位于北美的邻国――加拿大年产约页岩气40亿立方米外,世界其他地区页岩气的商业性开发均尚未有所突破。因此,除影响页岩气开发利用的政治因素外,从技术上我们还可得到如下几点启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首要问题是:需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地质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地区地质特点,因地制宜,提出符合当地地质状况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方案和创新技术。
――做好相关页岩气的项目前期投资风险分析、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以及与常规天然气开发和引进效益的综合对比分析。每个项目都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及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等因素。特别应考虑到,中国是缺水的国家。项目的提出和设计应讲究实效,不应急于求成。
――制定相应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战略规划,应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可行性。政府应加强统筹和监督,防止投资过热,避免'一窝蜂'上项目。
――加强世界相关国家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经济和技术交流,深入研究借鉴国际经验。
背景链接
页岩气开发易被忽略的3个问题
孙永祥 张 晶
问题1:常规天然气储量计算方法不适用于页岩气
与常规天然气不同,页岩气是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聚集在粉砂岩、泥板岩和页岩等致密泥质岩石中的甲烷。人们把页岩气和煤层甲烷,以及致密砂岩中的气,通称为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或称之为'难采的'天然气资源。近两年来,国内外媒体对页岩气的'预测'储量作了大量报道。但由于引用的概念不同,对地下页岩气资源量或'预测'储量的评价差异很大。有的认为,约有400多万亿M3;有资料估计,其潜在资源量约200万亿M3.俄罗斯有专家认为,这些页岩气资源量需30~50年才能探明,而实际页岩气地质储量比预测的可能资源量约少1/2~1/3,而且地下页岩分布区内适宜工业性开发的页岩气储量部分,最难证实。
俄专家认为,目前的常规天然气储量计算方法不适用于页岩气的储量计算。以美国为例,2008年,美国能源情报署估计,在美境内,页岩气证实储量有8663亿M3.此后又说这种计算方法不完善。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页岩气储藏特点是夹在页岩的裂缝空隙之中。其下伏没有水,上伏也无限制其流动的盖层,为准确评价页岩气田的页岩气储量,必须在气田以庞大的密格探井网钻探,耗资巨大,从经济角度看,不现实;二是页岩中甲烷气的密度和热值比普通天然气低1/2以上。因此,简单的数字计算不能反映其实际的产出效果。俄专家认为,页岩气应当以吨计算,但至今尚未采用。许多学者采用的计算单位是,立方英尺气当量(cfe)。2010年12月,据美信息情报署报道,到2009年底,美国页岩气的证实储量为16370亿M3,而按热值计算,只相当于约8000亿M3的普通天然气。
就目前资料看,页岩气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东、欧洲等地。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阿尔伯达、萨斯喀彻温、安大略、魁北克省的页岩气田具有开采前景,估计其页岩气资源量有2.4~28万亿M3 .在欧洲,波兰的波罗的海盆地、法国的巴黎盆地、澳大利亚的库珀盆地也有页岩气开采前景。
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南美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都有泥质页岩区域分布。
在中国,页岩气分布在四川、云南等4省。
除美国、加拿大以外,在欧洲、亚太地区和澳大利亚,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而且,目前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多是在与北美盆地进行地质类比基础上进行的。至今,世界尚无更多开发页岩气田的经验。俄专家估计,在详细地质勘探工作后,尚需考虑生态、技术工艺和经济等制约因素,因此,世界页岩气的证实储量不会多于12万亿M3.
问题2:气价波动将'误伤'页岩气公司利润
世界天然气气价波动大,开发页岩气的公司出现巨额亏损。2009年,美切萨皮克能源公司购得面积为13600KM3的矿产权。为采出页岩气,需钻探21250口井。但是,经济危机使美国内气价回落。2009年,美国气价下降一半以上,为137美元/1000M3.这使切萨皮克能源公司2009年总收入仅为77亿美元,扣除折旧和处置资产以后,公司亏损了93亿美元。巴尼特页岩气田页岩气的开采量也从2005年124亿M3,下跌到65亿M3.为偿还123亿美元债务,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出售部分开采许可证,实行自身经营多元化,并与其他公司结盟。另一家美国页岩气生产能源公司――XTO,则与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并。
问题3:各国开采条件不同,页岩气技术并非通用
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页岩气田开采的地质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尚无有效勘探开发页岩气的经验,故会遇到更多难题。在欧洲,页岩气的开采条件与美国差异很大,不适宜照套美国的理论和技术参数,使大规模开发页岩气面临更多难题:首先,与美国不同,在欧洲没有向用户便捷供气的发达低压输气管网。其次,这里页岩埋藏得更深,居民密度更高,租赁和复原土地的费用更多。此外,页岩气开采会对地壳产生巨大撞击作用,可能造成地质灾害,而油气部门对此又无必要的经验。在那里,开采一吨页岩气需注入2吨以上的水和100公斤以上砂子。再有,页岩气井的钻机不耐用是大规模开发页岩气的主要障碍。而且经过5~10年,页岩气流就会枯竭,要保持供气水平,须不断钻探新钻井,铺设新的输气管道。这对于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奥地利和法国人来说,未必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初步考察他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可以看出,世界页岩气的'预测'储量尚需夯实,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计算其'预测'资源量不能套用常规天然气储量计算公式;勘探开发页岩气也不能套用其他国家的理论和技术参数;能否大规模开发页岩气,除从本国对能源需要出发以外,还必须考虑到本国、本地区地质状况、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国际气价行情走势等综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