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帆远影间,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远离亲人、远离大陆,漂泊在苍茫的大海上,驻扎在全国各地的人工岛上,忙碌于近岸的测线上。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心里抱着同一个信念:我为祖国献石油。他们就是大海上的石油人。
4月的海上仍旧清冷。18日5时,东方物探2203队基地内,一支20多人的队伍整装待发。救生衣、对讲机、GPS、工具包……他们清点着随身物品,随着班长一声令下,陆续上车。这是一个海上施工队伍特有的班组——护缆组。他们的任务就是驾驶挂机艇保护海里的电缆。
护缆工作最难的就是和渔民打交道。每天清晨,大批渔船涌出河道开始打捞作业。物探队这种画地为牢进行勘探的方法让他们难以接受,于是很多渔船开始瞄着物探施工的海域前进。一旦渔船闯入,不但会挂断电缆影响生产,还会造成严重的设备丢失。这是护缆挂机手们绝对不允许的。他们用智慧与渔民开展“电缆保卫战”。遇上不听解释不听劝说的渔船,护缆挂机手会用对讲机呼喊附近的同伴过来支援,四五条挂机艇同时“围堵拦截”。这样的忙碌往往会持续一整天。
天彻底黑下来的时候,海面亮起了一盏盏的渔灯。护缆组总算坐在冰冷的挂机船板上稍事休息,但注意力却不能分散,因为晚上是工程船和远洋货轮频繁来往的时间,一旦有这样的大船通过必须提前发现并通知仪器,然后追赶上去行驶在它们前方,按照仪器指定的方向利用手势和手电筒引导它们穿过排列。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时刻与大船保持距离,在大货轮面前,挂机艇就像一片树叶那样弱不禁风。
夜晚的海面空气非常潮湿,身上总是黏黏糊糊的,让人非常不舒服,刺骨的海风更是打消了因疲倦而产生的睡意。挂机手们靠坐在艇舷上,望着海面飘忽的灯光,一直到东方的海面翻起鱼肚白。太阳完全升起的时候,接班的人到了,组长再将劳累了一天一夜的挂机手们送回岸边基地。
这就是护缆挂机手的一天,也是海上石油人普通的一天。
曾经我们追寻过高原石油人的踪迹,也跟随过荒漠石油人的步伐。今天,让我们来走进这群海上石油人,体味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引子
酸
“以前爸住院的时候你可以不来,可是这次是肿瘤手术啊!医生给下了病危通知单,爸已经75岁了,这次他希望你能陪在身边……”
听着妻子电话里的声音,王聚英无言以对。他何尝不想陪在父亲床前尽孝呢?那是2010年,钻井事业部中油海6平台滨海10X1井正处于完井的关键时刻,井下情况极为复杂,身为6平台经理的他实在不忍离开。无奈,他只得又一次在电话中安慰父亲。后来妻子说,手术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环顾四周,却没有看到他的身影,眼神中满是失望。
每次提起家人时,这个扎根一线27年的钻井人鼻子总是酸酸的。在家里,他经常是角色空缺。记不清有多少个万家团聚的春节,他在一线留守;在父亲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他在海上平台挥斥方遒;在妻子最需要安慰的时候,他将耐心和温情献给了初上平台不适应的战友们;在孩子最关键的中学时代,他在青岛造船厂一待就是两年,而且错过了孩子中考的关键时刻,当时儿子考试失利,差点提前参加工作……
他默默将这份酸痛咽下,将愧疚深埋于心,将更多的精力与热情投入到海上事业。在他的带领下,中油海6平台不断创新纪录,开拓市场。在大港油区滨海4井创该区块井型最深、钻井速度最快等10项纪录;在龙王3井创造辽东湾日进尺1384米最高纪录;在胜利油田应用双凝水泥浆固井法,一次封固3314米井段,获得了业主的高度称赞,打出了中石油海洋钻井的品牌,还为公司争取了9口井的一个井组工作量。
在东方物探“海豹五号”震源船的一间小屋子里,气爆组长赵辉正盯着电脑桌面上一个小宝宝的照片发呆。原来这是他不满2个月的儿子的照片。赵辉家在石家庄,今年项目启动的时候,他的儿子才刚出生10天,收拾行囊离开家的时候,爱人对他说:“把儿子照片也带上吧。”提到儿子,赵辉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他说:“船上的工作很辛苦,但是只要能在电话里,听听儿子咿咿呀呀的声音,我这一天都可有干劲儿了。只可惜啊,船上信号不好,不是每天都能通上话。”此时,赵辉的目光又黯淡下去了。
从“海豹五号”船上下来,记者一行登上了仪器船。仪器船是整个生产链的中枢和指挥中心。6个80后操作员,住在这条租来的木船上,船舱上层是仪器操作室,下层是6名员工的寝室,大家彼此关照亲如兄弟。
上船之前,就有人提醒记者,一定要小心,因为仪器船相对较小,会有一些摇摆,可能会感到有点晕。果不其然,上去不到五分钟,就觉得头重脚轻,胃里不舒服。仪器操作员郭长辉说:“今天风平浪静,微微有些波动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幸福了。这个季节风多,船经常性15度上下摇摆,宿舍的桌子上什么都不能放,否则桌子上东西随时都会洒落一地。”
高大帅气的郭长辉是仪器船上最年轻的操作员,东北人,去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说起工作,这个年轻小伙儿眉飞色舞,可说起女朋友,这个年轻的小伙儿有些无奈。毕业后,女朋友去了大庆油田,而他来到了东方物探。在摇晃不停的仪器船上,手机常常没有信号,很难与女朋友联系。时间长了,两人常常会有误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我选择了大海呢!希望她以后能谅解吧”。
甜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郑智化的这曲《水手》激励了无数人勇敢追梦。对于一个有信念的人来说,追梦本身就是件幸福的事。
旭日冉冉,“中油海282”船也在这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迎来了新的一天。船长赵玉海是个有梦的人,他希望做一名称职的船长,跟着“中油海282”船航向宝石花盛开的所有地方。
2006年年初来到海洋公司的赵玉海,还是一名大副。勤勉好学的他很快就努力考取了丙类船长证书。随着海洋公司的发展壮大,船舶装备不断更新升级,服务市场也随之从渤海湾扩展到了黄海、东海,甚至是南海。赵玉海深知自己的丙类船长证书将无法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要想一直随船驶得更远,必须不断充实,不断提升。抱着这样的信念,赵玉海又开始了甲类船长证书的学习。白天船舶生产任务重,他就挑灯夜战。2011年,36岁的赵玉海用自己不懈的努力,成功的考取了甲类船长的资格证书。拿到证书的那一刻,他笑了,他知道他的梦想能够延续了。
在船上工作,突发情况常有发生。不仅要对抗这寂寞无边的大海,而且要对抗海上瞬息万变的风卷浪涌。2010年11月14日晚,“中油海282”船正在蓬莱19—3工区进行提油,第二天4点左右,海面上开始泛起了白色的浪花,风暴即将到来。这时,“蓬勃”紧急呼叫“中油海282”驾驶台,由于输油管损坏,需要紧急拖带10万吨的“松林湾油轮”离开蓬勃至安全区域进行修理。接到命令后的“中油海282”明白,风暴潮中,拖带油轮风险很大,可将“松林湾”置于海上,危险更大,一旦原油泄漏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冬季,冰冷的海水拍打着船体,加上刺骨的寒风,吹得船上的人瑟瑟发抖。拖带的过程中,两船都不断地摇晃,这是对技术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中油海282”船全员密切配合,由船长赵玉海到驾驶台亲自操舵,轮机长亲自下机舱,机舱值班人员每十分钟巡查一次,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数小时的努力之后,“松林湾轮”最终到达了安全区域,避免了一场风波,而这次拖带也让“中油海282”船在康菲石油成为了佳话。
2011年,赵玉海连续被康菲公司授予“季度安全形象大使”、“年度安全形象大使”称号。他所带领的“中油海282”船也被授予了“年度服务之星”。而正是由于“中油海282”船的优质服务,他所属的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船舶事业部也被康菲石油授予了“优秀船舶服务公司”的称号。
赵玉海的梦,在大海上延续着。
苦
阳光、海浪、沙滩……这是人们对海岛的基本想象。是石油人的海岛生活却没有那么惬意。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在冀东油田南堡4号人工岛井下作业公司试油二队,队员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10年,南堡4号人工岛建成投用试油,二队员工们主动请缨,决心到这个距离陆地最远的海上孤岛大干一场,逐浪“擒龙”。
岛上的天气犹如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上岛当天,为尽快使生产运行起来,吨位有限的滚装船分别装载着生产物资和生活物资。生产物资刚运送上岛,大风便刮了起来。受风浪影响,海上限航,后续队员和生活物资无法登岛。第一批队员陷入孤立无援境地。
“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上岛队员展开了与天斗、与海斗、与沙斗的壮举。他们迅速勘察井场,落实基地位置,安装发电机,摆放应急库房,做好施工准备。对于衣食住行,则全然不顾。
没有热饭菜,他们就啃着随身携带的干面包。没有水,他们就用空置的矿泉水瓶到乙方钻井队“借”,一天只喝一瓶水。洗漱全用海水,总也“洗不净”。后来,粮断了,不得不到钻井队求援,“入伙”到钻井队食堂,依靠钻井队员“节衣缩食”,才艰难度过“危情时刻”。
接下来的“三九”和“三伏”更让他们备受煎熬,一旦出现电路故障,空调、电热器等无法运转,野营房会迅速成为冰窖或蒸炉。
“真想吃一碗没有沙子的白米饭”,这不是电影镜头里的对白,而是奋战在南堡4号人工岛上试油二队员工起初最真切的感受。由于风沙大,野营房里面的器物擦得再干净,过不了一天,就会变得“灰头土脸”。
可就这样,他们愣是坚持了下来。2年多来,队长安青松带领试油二队牢固占领着南堡4号人工岛的作业市场,共计完成人工岛作业43口井,执行设计符合率100%。
而在辽河三角洲7.6公里海域的海南8块人工岛,岛上生活也不那么尽如人意。冬季的海南8块人工岛可谓孤立无援。岛内的许多设备都是露天的,随着设备的老化,出现的故障也越来越多,采油工自己要会动手修。海南8块人工岛是个五脏俱全的生产、生活基地,为了节省空间,所有设施安排得都非常紧密,这样就给维修造成很大的麻烦,就是拆卸个水泵更换个垫片都得需要一两个小时,在室外零下20多度的情况下维修设备,员工们的手冻伤是很常见的。
今年海南8块人工岛封冻期间,原本计划的30天倒班期一拖再拖,前半个月新鲜蔬菜及大棚里种植的蔬菜就已经吃光,剩余的时间就只能靠糠心的萝卜、发青的土豆和变干的白菜,以及木耳、黄花菜等干菜度日。单调的伙食让许多人不适,感冒、腹泻、胃痛等病时有发生。尽管如此,8名采油工一如既往的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没有发生任何安全环保事故,没有少生产一吨油、一立方米天然气。辽河油田海南8块人工岛上有8口油井,每天生产原油15吨,天然气15000立方米。
辣
海上生活瞬息万变,它磨炼人也造就人。
在中油海赵东平台,记者见到经理曲少峰。人们叫他“曲大胆”,这是他一次次在人工岛井喷抢险的经历形成的绰号。他个子不高,却有一双长年一线工作锻炼出来的粗壮的双手和一个坚实的肩膀,时刻把平台工作和员工们的生活扛在肩上;他眼睛不大,却总能看见员工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渴望,把员工利益放在第一位。人们都说他胆大心细,也说他做事风格麻辣,他说这是多年海上作业锻炼出来的。
他井队出身,干过钻工,干过司钻,做过井队队长,如今是钻井赵东平台的经理。可是直到现在,他还常常披挂上阵。
去年冬天寒夜三点,赵东平台钻井泥浆泵出现了故障。当时正好是三开钻进,曲少峰得到消息,二话没说,爬起床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泵房,趁着钻台起钻的时间间隔,带领几个钻工抢修泥浆泵。用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将泥浆泵修好,没有影响到钻井进度,保证了平台日费。去年四月,当赵东平台工作进行到关键时刻时,为保证平台工作顺利开展,“曲大胆”带领作业队员一起奋斗在现场,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时候,医院里躺着他生病的孩子。
是谁迎着风,看着浪花的飞散;是谁迎着风,站在船头乘风破浪豪情满怀;是谁迎着风,望着前方的苍茫呼唤大海。是他们,是这些大海上的石油人。对石油的爱给了他们锐意进取的动力,给了他们攻坚克难的勇气,给了他们忠于奉献的力量,让他们在这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坚持下去。
也许,他们很平凡;也许他们的工作微不足道。但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我们曾经一无所知的海洋有了“宝石花”的印记,在我们陆上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开辟了能源新路,他们带给我们希望和启迪。
他们是海燕,不畏风暴;他们是浪花,不畏险阻;他们,是可敬的大海上的石油人……
(撰文 张舒雅 刘金英 黄普根 刘军 朱米福 程振 齐赋宁 袁友年 李晨光 王立忠 杨军 范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