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协会推荐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立项建议已有8个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

   2011-05-13 石化石化

135

  在资源、环境与节能减排领域,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我协会向其推荐了在石油和化工行业四个重点领域(石油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现代煤化工、传统化工)建设2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心),并编制了《指南》。近日,其中8个项目的立项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
  2007年10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2007年第二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申报通知(发改办高技[2007]2513号)。通知确定了3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的建设重点,资源、环境、节能减排领域共14个,生物产业发展领域共17个。我协会推荐推荐获批准的8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重点建设内容如下。
  1、工业节水与废水资源化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锅炉水处理动态模拟、水处理工程智能化控制等试验平台,开发水处理化学品、关键设备的制造和工程应用技术,开展重要产品和关键技术的标准研究,提高化工、石化、钢铁等重点耗水行业工业用水利用率和实现工业废水资源化。
  2、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甲醇制烯烃催化技术研究和中间放大试验平台,开展过程模拟和优化研究,研究烯烃分离新技术、新的原料净化技术、生成水的处理技术和回用技术等,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套技术,满足我国煤代石油战略的重大需求。
  3、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煤间接液化催化剂、工艺过程模拟与优化、关键设备开发、煤液化产品开发与深加工技术的试验平台,开展煤间接液化制油技术、产品开发与深加工技术、油电化联产系统集成与设计技术,以及煤间接液化催化剂、合成反应器等关键设备的研发,为我国煤间接液化制油百万吨级示范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4、煤炭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煤直接液化工艺开发试验平台、催化剂工程化研究平台等,开展煤直接液化过程中煤浆制备、煤液化反应、液化残渣分离和利用、循环溶剂制备、液化油品提质加工、高效煤直接液化催化剂合成及连续制备等关键技术,以及煤直接液化反应器、专用泵阀等核心技术装备等研发,为我国煤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示范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5、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油气管道工艺设计、材料、焊接、防腐等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开展油气管道安全预警、监测、裂纹检测、泄露检测等技术研发,开发管道裂纹检测和管道沿线地质灾害自动监测设备,满足我国天然油气骨架管网建设和管道安全管理的需要。
  6、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海上高精度地震技术及海上可控源电磁勘探技术的研发试验平台,研究开发具有针对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地球物理数据分析及配套应用分析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油气资源勘探装备与技术,满足我国近海复杂油气藏勘探和开发深水油气资源的需求。
  7、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钻井完井工艺、钻井机械装备、井下测量控制仪器、井下增压和井下循环全过程模拟试验平台,开展油气钻井新技术、新产品及重大装备的试验验证和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满足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效、安全、清洁勘探油气的技术需求。
  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井下工具模拟试验、高压管道流动评价系统、裂缝评价系统、裂缝监测、压裂液在裂缝中的动态携砂性能等试验平台,开展水平井井下作业及压裂改造,CO2泡沫压裂、CO2干法加砂压裂,泡沫压裂液模拟评价、泡沫钻井液等流体性能评价及水平井筒沉砂规律试验等,促进我国陆上低渗油气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
根据通知要求,本次申报的截止日期为2007年11月30日。协会会员单位可积极组织申报,相关事宜可联系协会科技部。
  国家工程实验室介绍
  2007年2月25日,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等三部门《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规划确定了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突出宏观指导,集中优势资源,服务重大专项,从国家层面强化在若干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战略部署,着力实施4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重大工程,力求突破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的瓶颈制约,带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4个重大工程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
  技术创新工程的重点内容是:建立产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以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重大科技专项,在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及提高开发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四个重点领域,从产业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加强技术创新设施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新建和完善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升我国战略产业和主导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支持建设和加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以加快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和软件、下一代网络、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先进计算、信息安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现代中药等领域,建设若干支撑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设施。
  以缓解资源、能源瓶颈制约及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油气及矿产资源勘探与采收、煤炭高效安全开采与洁净转化、特高压输变电与电力系统安全、可再生能源、先进冶金工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若干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发、试验的设施。
  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目标,在农业优良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与食品安全等领域,建设若干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试验设施。
  以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为目标,在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大型飞机、新材料等领域,建设若干重要装备设计、系统集成和先进制造工艺开发、试验设施。
  技术创新工程确定了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重点领域。2007年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试行)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规范了对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管理。
  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完善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依托大中型骨干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开发实体。
  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目标是以产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的迫切需求,有效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通过建立一流的研发试验设施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培育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一)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满足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二)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掌握一批战略高技术,抢占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三)开展涉及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四)进行重大技术装备设计和试验验证;(五)开展相关产业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六)培养、造就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
  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主要特征:(一)具备相对集中的研究开发场地,以及相对完善的能够从事产业技术研发实验、验证的基础设施,具有在某一领域持续开展研究的基本能力;(二)具有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精干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三)具有较好的产业技术基础和优势以及明确的发展方向,能够持续提供产业所需的原始性创新技术;(四)具有灵活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五)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
  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主要区别:国家工程中心要侧重于行业重大共性技术的突破,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将对整个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要强调其集成性,体量和规模可适当大一些。国家工程实验室侧重于解决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在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点上形成突破,要具有专业化、队伍精干等特点。国家工程中心要求是法人,而国家工程实验室则不一定要求是法人单位。
  据悉,国家发改委在今后四年将安排20亿元,实施自主创新专项,重点支持建设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完善50个左右国家工程中心,支持30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石化推荐清单:

1 分离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2 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3 工业节水与废水资源化国家工程实验室

4 化工矿产资源回采与综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5 含碳工业废气综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6 稀土功能助剂国家工程实验室

7 轮胎先进制造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8 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

9 造纸化学品国家工程实验室

10 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
11 煤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
12 煤炭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
13 褐煤高效洁净综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14 油气管道工程实验室
15 海洋石油地球物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16 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17 油气钻井工程实验室
18 低渗透油气田国家工程实验室
19 提高油气采收率国家工程实验室
20 清洁燃料和润滑剂国家工程实验室
21 石油烃加氢工程实验室
22 烯烃芳烃转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指南
23 化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4 炼油工艺与催化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期)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