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10年来飙升365% 新一波能源危机将爆发

   2011-05-13 石油石油

45

  国际美元价格正逐渐迈向100美元大关,全球即将面临能源短缺,不同于以往的石油危机,这一次影响范围恐怕将扩及全球,短期内很难改善。就像1970和80年代所发生的两次能源危机,油价高涨造成广大消费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不安,更对经济发展前景失望,危机的发生原因不外乎中东产油国突然中断产量等非经济因素。

  《纽约时报》指出,但今天造成原油市场供需失衡的原因,却是由于新兴经济体对石油的强劲需求,进而推升价格上涨。中印两国的经济快速起飞,人们对电力、汽车和消费品的需求大幅增长,成为对石油进口最重要的两大国。来自美国府能源政策研究基金会的经济学家LawrenceGoldstein认为,这是历史上全球首见以需求为导火线的能源冲击。

  分析师对于未来油价的预测各有说法,有些认为明年油价将回档至75美元甚至更低,有些则大胆预估将攀上120美元。无论如何,市场显然没有人提到10年前的每桶20美元的价位。这意味着,消费者现在得勒紧裤带,迎接一个高能源成本的时代了。

  油价今年的涨幅为56%,而在这10年来涨幅高达365%。随着中、印两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张,而因为购买汽车和移居至城市里的人口数增加,在未来20年对于原油的需求预估将增长2倍。随着油价飙涨,全球经济体正迈向一个未知的命运。目前看来似乎不甚严重,但多久后危机会开始引爆,没有人知道。国际能源署(IEA)的首席经济学家FatihBirol就表示,油价涨太凶,终将影响每一个人,不管是消费者或是石油业。

  现在的石油距离其历史上通货膨胀的高点并不远,在1980年4月伊朗革命后,当时时油价格跃升至相当于今天每桶101.70美元的价位。但在二十世纪中,全球经济转向现代化,石油廉价而且产量丰富。举例来说,整个90年代平均油价每桶只有20美元。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董事LindaZ.Cook表示,能源的需求,正以一种前所未见的增长速度增加,供应量赶不上如此庞大的需求,这正是造成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 (星岛环球网)

  而谈到石油需求,更不能忽视亚洲的一个新兴经济体:中国。在过去十年里,这个拥有庞大土地和人口的共产国家,渐渐转型成为全球的经济巨头之一,自1990年代以来,以每年10%惊人的增长速度迅速茁壮,使将近3亿人口摆脱贫困,也因而成为一个主要的能源消耗大国,石油的需求自从1980年来增加了3倍,使得这个曾自给自足的国家,变成一个净石油进口国。另外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印度,和中国一样,经济快速起飞,带动人民消费生活提升。这两个亚洲巨人正在逐渐扭转整个能源世界的平衡。如今,中国的石油消耗量只及美国的1/3,也就是平均每天需要全世界石油量的1/4。到了2030年,中国和印度将比美、日两国进口的石油更多。

  不仅亚洲地区,美国对于大车和大房子的喜好也推升了石油需求,而欧洲地区则早已设法透过高额石油税制来减少石油消费量,鼓励小型车和公共交通工具,但美国显然仍留在原地。美国在1990初期石油消耗量大约为每日1700万桶,到今天已经变成了2100万桶,更造成原油市场紧张。而如果中国、印度每人平均消耗石油量和美国相同,全世界一天的石油消耗量将超过2亿桶(目前只有8500万桶),没有专家认为产量将足以应付这么如此庞大的需求。更确切的说,全球的石油需求预估在2030年前将提升到每日1.15亿桶,产量将无法满足需求。而且目前油田不足,任何产地来源中断的消息如飓风、恐怖攻击,在人民毫无防备之下,都将推升油价至新高点,

  对于石油公司来说,高涨的油价不得不让他们开始疯狂的寻找新的油田。在过去油价低的1990年代,许多主要的石油企业都斥资数十亿增加产量。不过麻烦的是这些开采过程耗时耗力,也导致成本提高,以钻油平台的成本举例,过去几年来基本的设备价格已增长两倍。

  同时受到波斯湾地区的紧张因素,以及过去几年来的伊拉克战争、墨西哥发生的毁灭性飓风、委内瑞拉产油困难、尼日利亚的暴力事件频传等,这些地缘政治因素造成了油价波动的主要原因。最近9周来,油价已经从每桶75美元飙到95美元。

  法国巴黎银行纽约的资深能源分析师ThomasBentz表示,过去每桶50美元的行情已不复见,直到供应产能耗尽,油价才会停止上涨,不过目前看来仍未发生。至于什么时候会发生呢?业界资深人士指出,油价未来不见得会继续涨下去,如果美国或中国,甚至两国同时经济开始走弱,将会造成油价大幅整理。的确,这在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发生过,当时全球食油价格下跌近一半,在几个月内油价从20美元跌到仅剩10美元。

  但是石油市场的供需基本法则,并不会有所变动。许多分析师预估100美元的重要心理关卡将在未来几周被突破,人们对于100美元的价格似乎比60或70美元来得安心。这就好像在足球赛的最后几分钟,人们在场外呼喊鼓噪着加油声,等待最后一刻来临后,散场回家去。





                              --来源:星岛环球网
 
 
更多>同类资讯
• 掘金西部新机遇!2025成都国际化工装备博览会盛 • 赢创计划全球裁员约7000人
• 德国佩特化工集团签约惠州新材料产业园 • 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化合作基地落户永丰
• 吉泰新材料拟投资3.6亿建设年产2万吨水性聚氨酯 • 中国化学1~11月签约超3300亿元
• 科思创联手广汽集团,聚焦飞行汽车材料创新 • BCI集团在沙特阿拉伯开设全新聚氨酯系统制造工
• 鄂尔多斯:煤炭产业与工业互联网的“智”趣相投 • 巴斯夫重庆聚氨酯MDI项目扩产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