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营国家能源办:埋头疾行150天 夯实能源战略

   2006-02-13 石化石化

4344

核心提示:  临难受命的国家能源办已低调运行了150多天。对这个新设的副部级能源机构,社会公众既有期待又有疑虑。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能源

  临难受命的国家能源办已低调运行了150多天。对这个新设的副部级能源机构,社会公众既有期待又有疑虑。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能源行业的相关职责太过分散,能源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太错综复杂,而能源办举手投足间都得“协调”,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运行,面临这样的情势,恐怕只有“看得见”的铁腕之手才能有效。遗憾的是,能源办不是一只铁手,尽管能源办高规格“开张”了,但它能“开张大捷”、一举破除能源困局吗?
  发改委能源办公室(下称“能源办”)于今年6月2日正式成立。协调行业利益、缓解能源日益紧张态势、加强能源行业长期规划、推进能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是这一副部级能源机构的主要职能。
  然而,入夏以来的中国经济却仍然饱受能源紧张煎熬,预期中的能源“新政”并未瞬间出现且大显神通,能源办的低调神秘、“三缄其口”与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态势恰恰形成鲜明对比。
  对此,一些专家和民众开始担心,能源办能否化解能源困局?是否要成立一个更高级别的能源部才能彻底解决中国能源问题?
  能源局难解能源困局
  说起能源办的成立,不得不提此前成立的发改委能源局。
  200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电力供应连续快速增长,增速远远超过当年GDP的增长速度。伴随着中国经济过热迹象的显露,煤电油运也全面告急。
  针对上述现象,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30人编制的能源局应运而生,隶属发改委。能源局下面又分电力处、可再生能源处、石油天然气处、煤炭处、石油储备处等机构。
  对于能源局10项具体职责,发改委网站上有详细描述,这些职责传递着一个信息:其在国家能源宏观规划和监管上发挥效用。
  然而,能源紧张的局面并没有随能源局的成立得到明显缓解。去年夏天以来,能源紧张,特别是电力紧张的态势令许多人记忆犹新。
  面对在能源领域的种种问题,发改委能源局一位官员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目前(能源局)仅有的30人编制,“即使尽力提高效率,做起事来仍感觉非常吃力”。
  而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科技部等也有管理能源权力的情况下,作为发改委下属的司局级部门,能源局会遭遇管理协调难的问题。更何况石油电力领域资产庞大,对于各大国有企业领导甚至是正部级干部,能源局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未必能“一路畅通”。
  专家指出,目前能源行业的相关职责太过分散,管理部门之间利益错综复杂,缺乏能源全局发展战略和规划,才是能源瓶颈形成的主要原因。他们再一次把期望的目光投向设立更高级别的能源机构。
  临危受命
  众望所归的更高级别的能源协调机构终于在今年6月2日揭牌。
  这天,旨在强化能源管理和相关产业指导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暨副部级能源机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领导小组阵容堪称强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担任组长,副总理黄菊和曾培炎为副组长,组员则是国家几大部委的一把手。能源办的组合也不可小觑,发改委主任马凯挂帅,现任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和中石油前总裁马富才担任副主任。
  此前下发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明确规定,能源办是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发改委是国务院负责能源工业管理的职能部门。能源办负责组织研究国家能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取代其他部门在能源管理方面的工作。各有关部门有责任按分工主动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工作。
  行政编制核定24名的“能源办”,办公室设在发改委,后勤保障等均由发改委负责,其组织架构类似“西部开发办”和“振兴东北办”,属于非常设机构,不具有行政权力。
  在行政上由直属国务院的能源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国家设立高规格能源办的目的非常明显:旨在加强对能源问题的统一规划和战略决策。
  能源办一成立,对“能源办、能源局,两套不同的班子各自独立运行”的机构设计,一些专家就表示了担忧。他们认为,虽然能源办在规格上更高,但却没有行政实权,二者初期可能因为职能混乱而形成冲突。
  不过也有专家持相反看法,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高辉清就认为,理想中的国家能源管理机构,无所谓叫“部”、“委”、“办”还是“局”,关键是要能制定出一些良好的能源产业政策,并对市场进行有力的监控;同时必须制定出一部《能源法》。
  而更多专家认为,能源办只是过渡性机构,能源部成立仍有必要。
  “决策层设立能源办应该只是一个过渡考虑,如果能源办最终仍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能源部自然就会再度成立。”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研究员表示,设立能源办仅仅是快速解决当前能源管理混乱局面的一个临时举措。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梨也认为,将来中国很有可能会成立能源部。“燃油税为何迟迟出不来?主要就是因为部门利益难以协调。毕竟能源部在协调各大部委利益时要方便得多。”
  能源办暂不“升级”
  针对成立更高能源管理机构的呼声,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在当前,国家还不打算成立能源部。”9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对成立能源部的问题给予这样的答复。
  张国宝认为,中国能源自给率达94%,“管理得最有效率”,意即没有必要设立更高级别的能源机构。他介绍说,由综合部门或设立专业部门管理能源,根据历史经验各有利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折中产物——能源办得以诞生。同时,为加强对能源工作的领导,中央编制委员会已同意增加发改委能源局的编制。“由于这项工作刚刚作出决定不久,正在进行和运行当中,所以我预计现在不会成立能源部。”
  此后,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在一次论坛上透露,今年国家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局的编制已由以前的30人增加到57人。
  对能源局的扩编行为,国家信息中心一位专家如此评价:这说明能源办、能源局并行的态势在短时期内不会结束。
  据徐锭明透露,以往由于人手高度紧张,即使是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能源局也只能委托当地的使馆工作人员参加。27个新编制名额显然让能源局振奋不已,在扩编后迅速成立了国际合作处。
  埋头疾行150天
  对于面世已经150天的能源办,很多人心存疑问,能源办这段时间到底在干什么?
  “近段时间凡涉及到能源的重大活动,能源办都参与了。”日前,能源办一位官员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能源办最近在干什么”的问题时,如此表示。
  通过到能源办采访,向接近能源办的多位相关人士打探,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第一财经日报》发现,能源办刻意保持了低调的工作作风,而低调的背后,却正在积极谋划和参与制定相关能源战略及决策。
  在推动新能源利用方面,11月7日至8日,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能源办应邀列席该会议,此举旨在加快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国际合作。
  能源立法,也是此间能源办的重要工作内容。9月15日,能源办与发改委曾联合组织召开《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29位能源专家经过讨论后提出4个方面的修改意见。作为将于2006年1月1日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的重要配套措施,该规划将在年底完成。
  此间,能源办还参与了中国第一部《能源法》的起草制定工作。10月20日,北京西苑宾馆,国务院法制办、能源办和国家发改委等相关机构的官员及煤、电、油等行业众多专家汇聚在此,对《能源法》起草工作进行第二次研讨。我国首部《能源法》明年有望出台。同时,有关《石油法》和《天然气法》的调研工作也正在进行。
  事实上,中国能源法律体系完善工作已经启动。6月,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在京召开“中国能源法体系框架研究”课题开题会,该框架包括煤、电、油、核、可再生能源5个课题组。能源办和能源局当时表示将大力支持课题研究。
  能源办还参与修订《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4年国务院第56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4~2020)》因规划目标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正在修订中,能源办相关人员正参与其中。
  推动节能工作。今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中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方针是“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并要求要大力宣传和推广节约资源的先进单位和先进经验。记者在日前去探访能源办时,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搜集资料四处联系,打算树立一批能源节约单位先进典型。
  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位能源专家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围绕去年11月通过的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能源办目前正积极参与有关节能方面的配套法规、办法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另外,能源办参与的《油气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发展规划》也正在制定中。
  能源机构期待更强势
  刚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如此描述当前中国能源现状:“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文中“能源”一词更是地位特殊,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全文20多处提到“能源”。
  此外,“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唯独有两个指标是用数字表示加以量化,这就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徐锭明身兼能源办副主任和能源局局长两个重担,在仔细列出了上述一系列数字后,只能承认:“能源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中的瓶颈。”
  能源办的成立就是要改变“能源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超级瓶颈”这一尴尬地位。
  “能源办的成立昭示着国家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以及能源战略的调整”,尽管对“是否只有成立一个能源部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持有不同意见,但相关人士均表示,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强有力的能源机构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记者 于素)
  第一财经日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