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大宗商品涨价 明年油价仍将震荡上行

   2011-05-13 石油石油

47

  从今年初54美元/桶到现在接近100美元/桶,滚烫的“热油”在人们一次次的惊呼中继续“升温”。银河证券能源分析师李国洪指出,原油价格破100美元已经没有悬念,明年油价仍将震荡上行。

  过百几无悬念

  作为大宗商品期货中的“领头羊”,原油价格高低牵动几乎所有经济体的脉搏跳动。

  今年年初,油价仅约54美元/桶,但自入夏以来,油价跃升了近40%。WTI 原油期货价格在11月7日盘中达到98.62美元/桶的历史高位,距100美元大关仅一步之遥。此前一天,WTI和BRENT 原油期货价格分别刷新历史最高收盘价,达到96.7美元/桶和93.26美元/桶。

  在短暂回调后,受纽约市场1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临近交割和投资者担心原油供应不足等因素影响,11月16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重新回到每桶95美元之上。

  国际能源机构(IEA)日前发布报告称,目前全球能源市场的特点是:消费增加、非OPEC供应增长有限、对OPEC原油的需求增加,以及库存降低。

  面对油价持续攀升,消费国和产油国互相指责。国际社会要求欧佩克增产,但出于保护产油国利益考虑,欧佩克即使提高产量,幅度也将有限。预计OPEC2008年日均原油产量为3150万桶,较今年增加120万桶,如果没有重大调整,2008年OPEC剩余产能仍将维持在每日200万-300万桶的低位。

  分析人士指出,国际环境方面,土耳其与伊拉克北方边境关系紧张,美国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甚至明年3月还有动武的可能,墨西哥气候恶劣导致原油生产和出口短暂中断等,都使原油期货价格剧烈振荡。

  美元的持续贬值也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了支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美元贬值、伊朗核问题再度紧张和市场对北半球冬季取暖用油供应的担忧促使国际油价不断攀上高位。在上述因素未发生变化之前,国际油价冲破100美元/桶几乎没有悬念,而这对其他大宗商品的带动作用也显而易见。

  2015年或供不应求

  银河证券分析师李国洪指出,虽然美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全球整体保持3%的增速没有问题,所以石油需求仍将保持旺盛增长,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家处于重化工业化阶段,高油耗是必然的。他表示,中国国内需求每年都至少有20%左右的增幅,是GDP增速的2倍。

  原油供给方面虽然也将继续增长,但增速有限;现在每日供大于求大约100多万桶,但缺口越来越小。分析人士指出,预计到2015年将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油价重心震荡上升是长期不改的趋势。因此,如果消费仍然维持近期的增长水平,那么整个2008年全球石油市场仍然不容乐观。

  IEA报告称,未来5年内,全球将面临石油供应“危机”,这将把油价推升至创记录水平。这是该机构对全球能源前景迄今最严厉的警告。

  分析人士表示,按照往年的经验,明年1季度油价可能有所回落,夏季大幅上涨,秋季有所回落,冬季供暖高峰再回升。但油价波动还受到政治因素影响,比如明年3月如果美国对伊朗动武,油价肯定会翻番。其他因素包括夏季飓风等自然突发状况。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李国洪预计明年油价波幅将比较大,预计最低不会破60美元,高点可能在150美元左右;如果美国对伊朗动武的话,油价可能冲上200美元。

  热油灼伤下游炼化

  毋庸置疑,滚烫“热油”一方面加热了原油生产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灼伤了下游炼化企业。业内人士指出,油价高企对上下游企业的影响将主要看政府的政策,如果国内通胀压力仍然较大,政府将很难推进油改。

  从目前我国行业结构看,中国石油(37.20,-0.24,-0.64%,进入该吧)和中国石化(23.08,-0.04,-0.17%,进入该吧)是石油开采和炼化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并创出新高,对这两大巨头影响作用明显,但并不相同。

  对于中国石油来说,勘探与生产板块在公司的盈利结构中处于支配性的地位,今年上半年勘探与生产业务板块的分布利润比重高达89.01%,因此该板块将直接受惠于持续上升的原油价格。但中石油的原油主要供应给自己下游的炼化业务,外部油价的上涨主要导致利润在板块间的重新分配,不会对其整体盈利能力带来严重冲击,负面影响仅限于采油板块油气生产成本和炼油板块外购原油费用的提升。

  但对于中国石化而言,主要业务是石油炼化加工原油和天然气业务的比重只占总营业收入的11%,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原油进行加工炼化。而国内成品油价格管制严格,因此原油价格不断高涨对中国石化炼化业务而言,无疑炼得越多亏得越大。

  不过,上下游一体化的整体优势,将使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由于原油价格向下游化工产品传导过程中有多个环节,市场供求关系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化工产品的价格,因此不同的化工细分行业对原油价格高涨的消化能力不同。竞争激烈的一般化工大宗产品,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传导消化能力有限,对他们可能是雪上加霜;而附加值高、具备较强技术壁垒的产品和企业,甚至可以完全消化和传导上游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




   

                            --来源:中国证券报
 
 
更多>同类资讯
• 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 国际油价11月21日上涨
• CEPE敦促成员国拒绝二氧化钛反倾销税 • 华鲁恒升子公司蜜胺树脂单体材料原料项目投产
• 广西恒逸年产120万吨聚酰胺产业一体化项目开始 • 2024中国能源“金三角”化工园区协同发展大会召
• 商务部印发《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 • 国际油价11月20日下跌
• 荣盛石化与沙特阿美合作开发项目 • 巴斯夫与申能集团签署生物天然气合作谅解备忘录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