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业集团”)成立于1996年,当时的总资产仅有1.5亿元,销售收入1.3亿元,规模较小、产品单一、技术落后、名不经传。经过15年的奋斗,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配套完整、技术领先、循环经济特色鲜明的电石法聚氯乙烯龙头企业,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节水滴灌器材生产企业。拥有年产1400MW热电、200万吨电石、120万吨聚氯乙烯树脂、100万吨离子膜烧碱、400万吨电石渣水泥、600万亩农业滴灌塑料节水器材的生产能力。2011年企业总资产达到26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实现利润18亿元。2010和2011年连续两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先后被授予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国家首批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业”牌聚氯乙烯树脂和“天业”牌节水器材分别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回顾天业集团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突破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始终占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天业集团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制胜法宝。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天业集团调结构、转方式的核心
传统煤化工企业如何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这是众多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也一直是天业集团亟待破解的课题。我们感到,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环境和行业发展的趋势,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努力将经济增长模式从简单的粗放型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不断实践、不断超越,才能闯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新疆煤炭资源占我国已探明储量的40%,是我国煤炭资源储量最大的省份。但受运输条件的制约,煤炭资源具有独特的价格优势,就地转化是必然选择。我们从新疆的资源和企业的实际出发,始终如一的坚持发展电石法聚氯乙烯,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2002年天业集团聚氯乙烯年生产规模达到了5万吨,这在当时国内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中已经位居第一,下一步如何发展,企业陷入了深深的思考。2003年,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7-8吨煤可以转化为1吨聚氯乙烯,在新疆发展聚氯乙烯的优势是明显的。天业集团寻求发展壮大的产业与自治区、兵团战略不谋而合,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优势资源就地转换,做大做强氯碱化工”的决心,从而正式拉开了天业集团调结构、转方式的序幕。
国内外已有的历史实践表明,继续发展传统的电石法聚氯乙烯,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产品质量不稳定,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模式不可能支撑其规模化可持续发展。要做大做强电石法聚氯乙烯,必须依靠创新突破环保和成本两大瓶颈,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跳出原有的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创造全新的发展模式。经过反复的调研论证,我们做出了“突破一个难点、构筑两个链条、实现三化目标”的战略决策,实践的结果使天业集团由单一生产聚氯乙烯模式成功转向煤—电—化一体化模式,资源转换的效益充分得到体现。
“突破一个难点”,就是突破电石渣再利用这一历史难点。电石渣污染是制约电石法聚氯乙烯规模化发展的重大瓶颈,在国外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03年,天业集团调结构、转方式的标志性工程—年产20万吨聚氯乙烯联合化工项目开工建设,年电石渣产生量高达35万吨。如果仍采用传统的堆放、填埋等方式处理如此大量的电石渣,肯定是不切实际的。为解决这一发展的巨大难题,我们迎难而上,在广泛调研和试验验证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水泥工艺的禁锢,确定了电石渣制水泥的技术方案并立即着手实施。2005年10月,历经10个月的建设,国内第一套35万吨湿磨干烧电石渣水泥装置投产运行。2007年,天业集团在成功突破干法乙炔技术后,针对干法乙炔电石渣的特性,进一步开发出电石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形成了干法乙炔配套电石渣新型干法水泥工业化成套技术,相继建成了与2×40万吨聚氯乙烯装置相匹配的工业化生产装置,实现了安全、稳定和满负荷运转,成为国内第一家大规模成功运行干法乙炔配套电石渣新型干法水泥的企业,节能效果显著。干法乙炔和电石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成功示范,彻底解决了电石渣再利用的难题,为天业集团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也为电石法聚氯乙烯循环经济和规模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2年,天业集团干法乙炔配套电石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首批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
“构筑两个链条”,就是用新的发展理念构筑煤电化一体化、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抓住了降低电石法聚氯乙烯成本的核心,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废水、废气和废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初步形成,使我们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传统产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坚定了我们继续发展的信心。我们感到,要提高天业集团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是要规模化,二是要搞循环,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才能使企业走上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天业集团按照“规模化、循环化、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实施了新一轮结构调整,将产业和产品进一步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循环经济两大产业链:
第一个是主导产品产业链,即矿产资源开发—电力—电石—聚氯乙烯—节水器材—高效农业—食品加工—农业产业化产业链。这个主导产品产业链,以新疆丰富的煤炭、石灰石和盐资源为起点,以电为载体,以聚氯乙烯树脂及下游产业为终点,各类资源的转换效率大幅度提高。
第二个是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即工业废渣—水泥建材和废旧滴灌带回收与再利用产业链。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变为下游产业的资源,使上游产业环境处理的过程转变为下游产业原料搜集的过程,在主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主导产品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两大产业链相互交织,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形成了“形散而神不散”的产品多元化。在这两大产业链的带动下,主导产品聚氯乙烯树脂生产成本较国内平均成本低40%以上。
2011年,公司生产聚氯乙烯树脂超过100万吨,在国内聚氯乙烯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90%以上的开工率,保持着30%以上的产品毛利率,这在国内氯碱行业独树一帜,表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天业集团滴灌系统的成本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5, 实现了“开发生产中国农民用得起的节水滴灌器材”的发展目标,彻底颠覆了传统滴灌技术造就的“贵族农业”,推动了滴灌节水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三化目标”,就是实现装置大型化、控制信息化、排放资源化。2005年,天业集团20万吨聚氯乙烯联合化工项目建成投产,项目包括200MW热电、35万吨电石、20万吨聚氯乙烯配套18万吨离子膜烧碱装置、35万吨电石渣水泥装置,这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套电石法聚氯乙烯一体化生产装置。我们在工程项目中开发和采用了大型聚合釜、DCS集中控制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行业领先技术,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三废”排放得到了根本治理,成为行业技术进步的标志性工程,也为电石法聚氯乙烯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005年8月,国家发改委、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和电石工业协会在天业集团联合召开了“促进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健康发展研讨会”,对国内聚氯乙烯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推动国家积极调整了电石法聚氯乙烯的产业政策,为确定电石法聚氯乙烯发展的主流地位奠定了扎实基础。
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2010年天业集团聚氯乙烯生产规模达到120万吨,生产能力和产量位居中国第一。电石渣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原料全部采用电石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硫酸渣等工业废渣,利用率达到100%,年减少石灰石资源消耗5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0万吨;通过源头减排和建立水资源梯级利用系统,年节水800万方;通过电石炉气资源化利用和电石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成功应用,年节约标煤25万吨。2011年,企业通过电石渣的资源化利用,实现营业收入10.19亿元,营业利润4.9亿元,对公司营业收入和毛利润贡献分别达到了10.56%和14.78%,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实现了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坚持科技创新是天业集团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
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是创新,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是技术突破。天业集团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将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以强烈的使命感推进技术创新,对新技术、新工艺敢试敢用、敢冒风险、敢于担当并持之以恒。注重培育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核心的企业创新文化,为实现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科技创新。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天业集团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建设,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节水灌溉工程中心(新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氯碱化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企业牵头,优势互补,共同攻关”的产学研模式,相继承担并完成10余项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其中承担国家863项目3项。企业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到销售收入的2%以上,申请专利129项。
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推动企业不断攻克循环经济关键支撑技术,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6年,天业集团承担了“氯碱企业节水技术开发”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开发出干法乙炔、聚合母液水生化处理、含汞废水处理、乙炔上清液闭式循环等节水新技术并取得了成功;通过对变压吸附技术的集成创新,相继开发出氯乙烯尾气全回收技术、天然气制氢联产PVC技术,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建立了氯碱平衡的新模式,从根本上杜绝了液氯的生产,提高了氯碱生产的本质安全性;率先开发国内最大功率的40000KVA大型密闭电石炉和电石炉气深度净化技术,带动了电石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资源利用;与浙江大学共同开发电石渣烟气脱硫技术,以电石渣作为脱硫剂,脱硫石膏全部用于电石渣水泥生产,脱硫效率95%以上,废渣利用率100%,脱硫成本仅为国内传统工艺的50%,年降低脱硫成本4000多万元。近年来,公司攻克的循环经济重大关键支撑技术多达12项。这些技术的集成效果,彻底改变了传统电石法聚氯乙烯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低质量的发展弊端,打造了氯碱化工清洁生产的新模式。多项技术被列入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成为国家清洁生产重点推广技术。2011年天业集团《电石法聚氯乙烯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成果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清洁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围绕汞污染防治开展科技攻关。电石法聚氯乙烯是我国需汞量最大的行业,年需求量超过我国汞供应量的60%。随着国际禁汞条约的实施和我国汞资源的日趋枯竭,我国电石法聚氯乙烯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聚氯乙烯汞污染防治工作上,天业集团未雨绸缪,以超前的战略眼光,率先实践。2007年,公司就组建了汞减排创新团队,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相继开发成功固汞触媒、含汞废酸深度解析、含汞废水深度处理和汞资源高效回收等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形成了工程化示范。天业集团自主开发的低固汞触媒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氯化汞含量≤6%,触媒使用寿命明显优于高汞触媒,汞的挥发损失大大降低,源头减汞效果显著,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这些经工业实践的成套技术,成为国家聚氯乙烯清洁生产和汞污染防治重点鼓励推广的技术。2010年8月17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电石法聚氯乙烯汞污染防治现场会”在新疆石河子市召开,天业集团集中展示了汞污染防治取得的科技成果,对推动聚氯乙烯行业汞减排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011年天业集团自行设计建设的3000吨/年低固汞触媒生产装置顺利投产,为企业的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减量化是过程、无汞化是目标。在无汞触媒的开发上,天业集团更是不遗余力,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国内多家院所共同参加的无汞触媒开发试验平台,一些研究成果已进入工业侧线试验阶段,整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2011年,无汞触媒项目被科技部列入国家863项目,这将进一步推进无汞触媒的研发进程。
我们敢于挑战重大原创性技术。等离子裂解煤制乙炔技术是国际公认的最具挑战性、最具发展潜力的乙炔制备技术,也是国际上始终未能突破的技术难题。自2001年起,天业集团就相继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展开合作,自主研发和产学研相结合,十年磨一剑,不断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技术水平已居于国际领先。2010年项目被列入国家863重大项目,我们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组成了更加紧密的产学研研发团队。随着技术的突破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必将对我国煤化工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创新企业管理。在天业集团构建的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中,涵盖了矿业、电力、电石、化工、建材等不同的传统产业。这些在传统发展模式中相互割裂的产业,被置于一个大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就如同一根绳子上链接的蚂蚱,如果这些蚂蚱还按自己原先的个性随心所欲的跳动,那么这根绳子永远不可能有序舞动。这就要求必须形成合力,而形成合力的关键是高度的计划性和强大的执行力。我们以追求产业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不断创新企业管理,在强化经理层执行力的同时,集团公司实行统一决策、统一目标、统一管理,突出管理的信息化,使产业链优势不断发挥出倍增的效果。2011年,天业集团实现利润18亿元,较2010年增长50%,创造了历史上的最好业绩。我们还将通过强化管理和精细化产业链,力争进一步提高利润增长率。
三、实施人才战略是天业集团调结构、转方式的保障
人才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天业集团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中,按照“一个支撑、两种素质、三个层次、四个重点”的规划,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一个支撑”,即着力建立一个由掌握行业最新理论、最新技术的专家支撑体系。在体系的构建中,我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使大量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得以长期为天业集团服务,与天业融为一体,对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科学决策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两种素质”,即提高人才的创新和敬业两个素质,创造人才干事的环境,提供人才干事的条件,为干成事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个层次”,即构建发展战略管理、专业技术应用、生产实践操作三个层次的人才队伍,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个重点”,即重点培养经营管理、技术创新、营销策略、能工巧匠四种人才,实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先后委托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办工程硕士班,培养了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奉献的专业技术骨干。2010年,经国家教育部审批通过,天业集团与国家“211工程重点院校”石河子大学开始共同开设屯垦戍边本科班,每年在全国招收120人左右,天业集团提供学费、住宿费、生活补助及专项奖学金,定向生毕业后直接为天业发展服务,目前就读学生已达200名;在同高校和科研单位“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研发团队的建设。天业集团积极参与项目研发的全过程,不仅掌握了技术的全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出了一批适合企业发展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对项目的持续发展和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应用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天业集团培养的等离子煤制乙炔和无汞触媒创新团队,成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承担的主体。2011年,天业集团被科技部授予“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
天业集团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和人才基础相对薄弱。我们努力缓解和解决人才短缺的发展短板,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自有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成为企业在调结构、转方式中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重要推手。为有效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天业集团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融为一体。在管理方式上,公司实施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分轨制,给专业技术人才和操作技能人才分别明确了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首席工程师和操作技工初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晋升空间,使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操作人才能够安心工作在本职岗位成才、建功。在人才待遇上,公司将“当期待遇与长期待遇”相结合,在注重当期工资、奖金待遇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大长期待遇的比重。天业集团不仅为员工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自2000年起,就开始对大学生实施优惠的住房政策,优惠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受益的大学生已达千人以上,这批稳定的人才队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四、打造工农和谐的绿色生态园是天业集团的追求
新疆地处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天业集团始终将节水作为产业设计的首要因素,将打造工农和谐的绿色生态园区作为企业的不懈追求。
天业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将化工与节水农业两个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工农业相结合的产业链。目前,天业自主开发的膜下滴灌系统在新疆的推广面积超过3000万亩,占新疆农田灌溉面积的40%,节水增收效果显著。国务院研究室调研报告认为,石河子市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先进的节水设备生产企业,实现了所有成型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国产化。2010年,在天业集团的不懈努力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滴灌技术在全国的推广速度明显加快。2011年9月,天业集团助推的辽宁省1000万亩滴灌节水农业工程正式启动。天业集团历经多年开发的国家“863”项目滴灌水稻技术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大面积种植成功,平均亩产达到728公斤,居领先水平。通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发展工业和开垦拓荒,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瓶颈,形成了工农业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中国煤化工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依然是天业集团发展的主题、主线。我们在继续推进调结构、转方式的进程中,将以“两个创新、一个提高”为抓手,坚持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更加突出资源的高效转化和高值利用,以乙炔化工和电石炉气化工利用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并实践出一条水资源消耗少、资源转换效率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少、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煤化工技术路线,实现企业科学跨越发展,为我国化工产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