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转方式经验交流(6):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

   2012-05-10 国家石油和化工网国家石油和化工网

41

坚持结构调整走集约发展之路 为打造千亿集团奠定坚实基础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计划单列企业,现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5户,合资合作企业31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科研院所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甲级设计院2个,职业技术学院1所,财务公司1家。

    “十一五”以来,天津渤化集团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机遇,把“调结构、转方式”与滨海新区建设发展相结合,把集团发展纳入天津大发展中来规划,融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去布局,建设了占地5平方公里的渤海化工园和占地1372亩近1平方公里的精细化工基地,使企业布局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产品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初步实现了园区化的发展格局。在滨海新区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成为天津市优势重点支柱产业之一,经济规模由“十五”末的18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78亿元,位居2010中国企业500强第185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91位,实施了天津化工第二次创业,实现了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一、坚持布局结构调整,打造园区化的发展格局

    天津化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既造就了具有中国近代化学工业摇篮美誉的天津碱厂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也形成了星罗棋布,分散在城市众多区域的一批中小化工企业。截止“十五”末,渤化集团所属262户生产企业分布在天津18个行政化区县中的12个区县,其中以天津碱厂为代表的一批企业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企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越发突出。

    面对城市建设和企业生存发展的矛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的提高,化工企业远离城市集中发展已成必然。因此,集团所面临的不是一家一户企业的搬迁,只有从战略上进行布局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成批分散企业的聚集发展,在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来,真正实现与城市建设的相互融合、和谐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痛下决心,以渤化园和精细基地建设为载体,实施了外环线以内企业和天津碱厂的搬迁改造。目前,渤化集团所属的生产企业由遍布津城的12个区县,到90%转移到滨海新区,基本形成了布局基地化的集中生产格局,这些企业通过搬迁实现了改造升级,焕发青春勃发生机。在布局结构调整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确立集约发展理念。现在的渤化集团由天津市化工局改制而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重组过程。即:1991年由化工局三大化(天津碱厂、大沽化工厂、天津化工厂)组建天津渤海化工集团,1996年由天津长芦盐务局调整出两个盐场(塘沽盐场、汉沽盐场)并入渤化集团,1997年改制后的天津市化工总公司并入渤化集团。

    为搞好“十一五”的发展,2001年集团公司和骨干企业的主要领导,先后到美国休斯敦、比利时安特卫普、德国莱比锡、新加坡裕廊岛、韩国大山、日本千叶,以及上海漕泾等石化园区,考察学习先进的化工园区发展经验。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园区化、规模化已成为世界化工发展的主流模式。实现规模和聚集效应,是化工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解决渤化集团主要问题的根本性出路。为实现集团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我们确定了“集中、集约、集合”的布局结构调整原则。集中就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全部企业进园区,实现生产的集中布局;集约就是统筹谋划,突出特色、产业聚集,基础化工在临港,精细化工进大港,实现集约的发展模式;集合就是整合各种要素资源、举全集团之力,规划建设渤海化工园和精细化工基地,坚定不移走园区化发展之路。

    第二,抓住机遇借助外脑,高水平制定规划。天碱搬迁是实施集团布局调整的难点,也是实施调整的龙头。从2001年开始,我们就成立了天碱易地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深入细致调研。在实施天碱搬迁和精细基地建设规划的研究制定中,我们提出“三个结合、三个必须”,一是与借助外脑相结合,规划必须高水平。经过反复调研,我们与石油和化工规划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制定了渤化园暨天碱搬迁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总体发展规划,委托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深入的分析评估,并邀请两院院士和全国石化与化工资深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二是遵循产业规律与集团实际相结合,规划必须可操作。我们结合集团所属企业产品和人员的实际情况,按照产业集约化和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的要求,确定以基础化工为主的企业向临港集中,以天碱搬迁改造为切入点,规划建设渤海化工园;以精细化工为主的市内企业向大港聚集,规划建设渤化集团精细化工基地。三是解决现实问题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发展必须可持续。在规划中我们注重现有优势产品与新产品相结合,产品链上下游拓展上有空间;动脉产业链和静脉产业链相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上有空间;生产装置与研发平台建设相结合,持续保持先进性上有空间,从而保证了渤化园和精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开放型建设,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发展。国内的绝大多数园区,由管委会统一规划建设基础配套设施。我们的渤化园和精细基地,除供电、供水、供天然气由管委会统一建设外,其他配套都需自行解决。针对渤化园和精细基地建设特点,我们坚持开放型建设的战略,积极吸引国内外具有各种优势的企业加盟园区发展。在渤化园的建设中,我们与法国威立雅水务公司合资建设了包括循环水、除盐水、污水处理等在内的水处理工程;与法国液化空气公司合资建设了2×60000m3/h空分装置;与荷兰孚宝合资建设了2×5万吨液体化工码头和39万m3的仓储罐区;与韩国LG合资成立了LG渤化公司和LG渤天公司。通过合资合作,不仅引进了建设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还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了强强联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也为集团今后实现更大的发展,聚集了一批战略上的合作联盟。

    二、坚持产品结构调整,打造三化结合的发展格局

    集团所属的海晶公司(塘沽盐场)和汉沽盐场分别有800年和1000多年的历史,优质的原盐资源为盐化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依托丰富的原盐资源,通过“十五”期间实施的百万吨PVC工程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形成了120万吨烧碱、155万吨PVC、80万吨纯碱等盐化工为主的产品格局,也成为中国盐化工的龙头企业。但是,随着近年来两碱企业的发展,我国纯碱、氯碱产能快速扩张,形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尽管我们在技术、质量、品牌上仍然保持一定的优势,但由于缺乏煤炭、乙烯等资源优势,再加上老企业的人员负担和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渤化集团盐化工的优势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产品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只有趋利避害、顺势而为、打造新的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渤化特色的结构调整之路,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壮大。“十一五”期间,我们紧紧抓住天碱搬迁改造和中石化天津百万吨大乙烯装置提供45万吨石化产品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实施了以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碳一化工为产业核心,专用精细化学品为产品特色的产品结构调整。通过“十一五”的调整,新增重点新产品19种,盐化工产品所占比重大幅下降,石化产品和碳一化工比重达到18.9%,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所占比重达到21%,初步形成了多点支撑、相互拉动的产品格局。在产品结构调整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我们把解决一品独大、结构单一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天碱在搬迁改造中,确定了以煤气化为龙头,海洋化工为基础,碳一化工为核心,与石油化工相结合,既保留纯碱优势产品,又进行较为彻底提升改造的调整思路。实施建设了2套日处理煤2000吨的煤气化、年产30万吨合成氨、80万吨联碱(含60万吨重质纯碱)、50万吨甲醇、4万吨聚甲醛、20万吨醋酸、22.5万吨丁辛醇等一批装置,形成了上下游衔接的产品链。天碱搬迁改造后,纯碱产品比重由70%下降到13%,基本实现了由单一无机产品向有机无机相结合产品结构的转变,企业营业收入比改造前增长4倍。我们抓住中石化天津大乙烯提供石化原料的机遇,发挥港化一体的优势,建设了50万吨苯乙烯、40万吨ABS、6万吨SBS、12万吨EPS、14万吨PS、40万吨VCM等装置,正在建设国内首套60万吨丙烷制丙烯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渤化集团拥有PVC、聚苯乙烯、ABS三大合成树脂和丙烯产品,既初步实现了氯碱产业与石化产业的结合,也为下游精细产品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精细基地的建设中,我们投资21亿元,利用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规划建设了10万吨顺酐及其下游产品、7万吨橡胶促进剂、1.2万吨抗氧剂、2万吨纺织化学品、万吨级环保型墨粉树脂等电子化学品、千吨级汽车交通配套化学品、百吨级医药中间体及医用高分子材料等19个项目,初步形成了专用化系列化的产品格局。

    第二,坚持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努力实现绿色发展。渤化集团作为地方国有大型化工企业,时刻把安全环保、责任关怀作为头等大事,始终坚持安全环保源头把关、一票否决。在渤化园和精细基地建设中,我们坚持统一规划建设安全环保装置,确保做到与项目建设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运转,一方面通过园区化发展,实现公用工程集中建设、优化供应,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顺酐生产工艺的放热反应,实现精细基地装置的蒸汽供应,使精细基地成为没有“专职供热装置”的园区。我们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利用热电装置的废渣建设新型建材,利用副产二氧化碳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实现副产和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十一五”末,集团主要污染物COD排放较“十五”末下降2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下降20%以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2011年,以渤化园和精细化工基地为重点组成部分的天津滨海新区石化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新型工业示范基地。

    第三,坚持科技进步,促进产品优化升级。结构调整,科技是支撑。我们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坚持做到科技创新的“三个结合”。即: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持续保持技术的先进性;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相结合,整合社会科技资源促进企业发展;科技开发与技术集成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渤化园和精细基地建设中,我们瞄准国际先进工艺,引进了丁辛醇、ABS等一批世界先进的工艺技术,并与项目装置同步,建设重点产品研发平台,不仅大大提升了装置投产达产水平,也实现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同步开发。

    我们在加强集团技术中心建设的同时,广泛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密切了合作关系。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建立了催化技术、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研发平台,取得了万吨级丙烯直接氧化制环氧丙烷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和产业化技术。

    在科技开发与技术集成结合上,我们注重科研与设计的紧密结合,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质纯碱与联合制碱成套技术成功向国内外转让。通过技术集成和设计创新,与重庆紫光集团合作,年产1万吨蛋氨酸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以技术输出和工程设计为基础的外向型发展。

    “十一五”期间,集团累计投入科技资金30亿元,比“十五”增长2.3倍;申请专利916项,比“十五”增长3.8倍,授权专利279项,比“十五”增长2.8倍;鉴定验收科技成果59项,其中有24个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天津市科技奖。2011年完成新产品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35%。为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制定了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和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开展了对科技人员股份奖励的试点,集团公司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表彰大会,对取得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成果、授权专利和调研成果进行表彰和资金奖励,极大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坚持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多业态的发展格局

    渤化集团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许多特有资源优势和潜在优势,主要包括:300多平方公里盐田土地,临港和码头罐区优势,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财务公司等。随着集团园区化的发展,企业生产装置不断集中,产品上下游衔接不断加强,特别是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大好形势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面对新的发展商机,我们敏锐地认识到:随着集团主业的发展壮大,发挥聚集的资源优势,实现化工为主相关多元的发展,不仅可以将潜在优势转化为显现优势,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主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围绕渤化园和精细基地建设,加强了以贸易、物流、金融为重点的相关产业发展。目前,渤化集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业为主、相关多元”的多业态发展格局,不仅使资源优势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也进一步降低了主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使集团整体优势得到初步彰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发挥港化一体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在渤化园的建设中,依托临港经济区的港口优势,规划建设了2个5万吨级的液体化工码头,近100万m3仓储罐区,与天津石化公司紧密相连的4条35公里的长输管道。我们根据国际市场变化,瞄准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整体联动,统筹进行产品销售、原料采购及仓储运输的组织协调,加强企业内部资源共享与整合,2011年,集团年贸易额达到68亿元,今年预计突破120亿元,有力促进了各企业生产、经营的协调发展。同时,也成为天津石化企业的仓储基地和出海口。

    第二,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发展仓储物流。天津滨海新区总占地面积2270平方公里,其中渤化集团盐田面积300平方公里,占滨海新区总面积的13%。我们一方面努力提高原盐单产,提供土地支持滨海新区建设;另一方面按照融入新区、借势发展的原则,主动把握新区十大战役征用盐田的时机,顺势而为,积极发展仓储物流。截止目前,我们通过共建、出租等多种方式,与天津港国际物流公司、天津散货物流公司等合作,建设了散货物流、集装箱仓储等公司,2011年实现利润7000万元。与此同时,还与滨海新区合作建立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卫公司,承接开发区的环境卫生工作,既解决了富余职工就业安置,又为企业增加了效益。

    第三,发挥财务公司优势,建设集团资金平台。企业的财务公司,是以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主要宗旨是为集团企业的发展提供较低成本、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十一五”以来,渤化集团财务公司按照服务企业、降低成本、确保发展的原则,在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快速发展。从业务品种看, 2005年财务公司业务品种仅限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票据贴现。经过“十一五”的拓展,财务公司目前业务品种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集团资金归集、贸易融资贷款、电子银行承兑汇票等10多种业务,并与多家银行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2005年相比,财务公司的注册资本增长2.3倍,资产规模增长7.23倍,营业收入增长5.8倍,归集资金30亿元,有力促进了集团的发展。

    通过“十一五”的结构调整,渤化集团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企业分散向园区化发展的转变;二是从传统盐化工向“三化一体”的转变;三是从单一化工生产经营向“化工为主相关多元”的转变。回顾“十一五”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坚持结构调整,走园区化、集约化发展之路是传统化工企业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不等不靠、顺势而为、主动出击,并在实践中坚持“三个高水平”。一是技术装备高水平、不欠技术水平账,确保世界一流、国内领先;二是质量效益高水平、不让后人背包袱,确保项目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三是安全环保高水平、不给社会添负担,确保安全环保、绿色生态。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石化产业发展,在滨海新区南部规划了200平方公里的南港工业区,建设世界规模的石化产业基地,并确定在南港工业区规划20平方公里建设渤化南港基地。“十二五”期间,渤化集团将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以深化产品、产业、资本、组织、人才五大结构调整为抓手,重点实施优化渤化园、提升精细基地、开发南港新区三大任务,力争到“十二五”末,把渤化集团建成国际化、具有领先水平的千亿规模现代化工企业集团。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