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是否传导至CPI?
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毕井泉认为,虽然11月份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6%,创下两年新高,但中国物价水平主要由粮价决定,是否会在某一时段传导至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不一定。
他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提问时表示,从中国物价变动的规律来看,如果食品价格能够基本保持稳定,物价水平不会太高。
毕井泉举例说,前几年PPI涨幅更高,但CPI并不高,原因是食品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的比例比较大。
而当前CPI涨幅较高,主要是由于食品、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和美元大幅贬值引起的。前三季度,食品价格上涨11.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3.8个百分点。而同期生产资料价格与去年相比,增幅有所下降。
“所以主要是结构性的上涨,只要控制食品价格的上涨,物价就能够保持稳定。”毕井泉称。
不过,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日前表示,前几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各行业存在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虽然投资增幅较大并引起建材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但无法传导至居民消费价格。
“有可能防止明显通胀”
毕井泉认为,此次价格上涨是个全球性的现象,由于石油、粮食和食用植物油的价格大幅度上涨,现在世界各国价格水平都较高。
他表示,石油价格是全球通胀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直接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另外导致大量玉米(1737,-8,-0.46%,股票吧)被用于乙醇和生物燃料生产,从而推动全球粮价大幅上升。
而对于国内因素,毕井泉认为,目前投资和货币信贷增幅依然很快,出口大于进口的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难以改变,加之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需要推进,这些因素使明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
而在回答本报关于燃油税的问题时,毕井泉表示,燃油税开征没有时间表。
毕井泉也强调,由于明年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保证粮食、生猪的供给,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是有可能的。
毕井泉提出,在外汇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适时适当地进口部分国内紧缺的重要消费品。
信息来源:中国化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