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三年融资500亿

   2012-05-16 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

43

    “30亿美元债券认购超乎预期,利率还是三大油企中最低的。”5月15日有中石化总部人士向记者透露。

    持续扩张逼使中石化再次通过发债融资。对于中石化来说,2012年是其“扩张年”——2011年年报显示,2012年该公司计划资本支出1729亿,较上年增长30%以上。而公司现金流却相对减少:2011年1512亿元,低于2010年的1713亿元,也低于2009年的1600亿元。

    “傅成玉上任后,十分看重补齐战略发展的上游短板,因此未来几年不论海外收购还是国内的勘探开发都将继续加大力度,对资金十分渴求”,上述中石化人士称。

    对此说法,此前中石化新闻发言人的黄文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认同,但他表示今年公司资金安排“够用”,将通过债券融资等形式弥补资金缺口。

    然而中石化未来的业绩却不为投资者看好。4月27日安信证券即报告称:受境内对成品油价格从紧控制,化工原料价格上涨和全球化工产品价格低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一季度公司实现经营收益同比分别下降28.99%。

    5月15日,中石化旗下上市公司中国石化(600028.SH)收盘7元/股,创出半年新低。

    中石化资金饥渴

    这次中石化美元债券发行是该公司首次发行美元债券,也是目前中国公司在美最大金额的债券融资。其发行分三期进行,每期10亿美元,其中10年期债票面利率3.94%,较同期限美国公债收益率高210个基点。

    “这已较公司最初的预期低了很多”,上述中石化人士称。

    据他称,此次标准普尔给予中石化A+评级,是标普系统内第五高投资级评级。起初推介该债券时,设定的票面利率目标是较同期美国公债高230个基点,然而由于投资者认购踊跃,获得的认购总额已超出140亿美元,因此利率出现下浮。

    这是两年来中石化第三次筹谋巨额发债,2011年2月中石化就曾在A股市场发行230亿元可转债;随后到2011年年底,中石化又证实将第二次发可转债,只是由于其转股价与第一次的可转债产生冲突而暂缓。

    “我相信集投行精英的智慧能够解决这种冲突,第二次可转债肯定可以发行成功。”黄文生说。

    再加上此次发行的30亿美元公司债,两年时间中石化仅债券融资额就达5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资金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2011年中石化年报显示,2012年公司计划投资1729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勘探及开采板块就将资本支出782.44亿元,占当年总支出的45%以上,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抓好胜利、塔河、鄂南等原油和元坝、鄂尔多斯等气田为重点的勘探和产能建设”。

    据上述中石化人士介绍,未来三年内,公司不但将在海外北美和非洲的油气权益,还将加大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其中鄂尔多斯原油和元坝气田都将继续成为公司投资的重点,2011年为加大元坝、鄂尔多斯等地区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力度,其勘探费用已同比增加24 亿元。

    而公司现金流却呈萎缩态势,更重要的是,“由于国际油价高企和全球经济萎靡,未来中石化的业绩堪忧,2012年其经营性资金压力将更加巨大”。有分析师称。

    更倾向分拆上市融资

    因此如何更多融资已成为中石化内部的头等大事。

    中石化内部消息称,发行债券只是公司筹划募资的一种思路,而且由于此前两次可转债发行产生的冲突,中石化认为这种方式融资已越走越窄。

    有接受记者采访的机构投资者即表示,希望中石化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合理制定第二次可转债的转股价格,“为了回避风险,我们已经清空手中持有的第一次可转债,如果第二次可转债的转股价不合理,我们不会再购买它的债券”。

    据了解,去年2月首次可转债发行时,其最初的转股价高达9.73元/股,由于中国石化股价不断下跌,其可转债价格也持续低迷,这已引起投资者的不满;然而去年下半年,市场爆出中石化将第二次发行可转债的消息,且转股价较首次可转债低很多,这就引爆了投资者的愤怒,其可转债价格甚至在今年年初跌破面值,最低至86元/张下方。

    无奈之下,中石化只好将首次可转债的转股价下调至7.28元/股,并开始想方设法寻求其他融资渠道。

    5月11日中石化发布公告,黄文生就任公司董秘,原董秘陈革去职。上述中石化人士透露,他将去集团负责工程板块、油田服务板块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而这正是目前中石化高层更为看重的筹资手段。

    据他介绍,中石化高层正在筹划将原来放在集团名下的炼化工程公司,如洛阳工程公司、宁波工程公司等整合到一起,成立独立的炼化工程板块,并择机上市;此外过去在各油田名下的固井、钻井实体进行整合,比照中海油服的模式,在内地或香港市场上市。

    “一旦分拆这些实体独立上市,不但可以迅速获得巨额资金,为收购海外上游资产做足准备,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推进公司内部的市场化。”有知情者称。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