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团队整合科研力量 攀大钒钛人才队伍蓬勃发展

   2012-03-19

31

  生意社03月19日讯

  为加快实现“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核心战略目标,为建设攀枝花钢铁(钒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供人才支撑,攀枝花市于2009年启动了“钒钛之光”人才培养工程,以钒钛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带动钒钛人才队伍蓬勃发展。为了更好的培养、吸引和凝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攀枝花市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型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共遴选出8个团队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其中围绕“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5个团队,被列入“钒钛之光”工程,而这五个团队均在攀枝花学院,“巴蜀万里行”媒体采访团一行今天就走进了攀枝花学院。

  攀枝花学院作为攀枝花市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研究机构,聚集了一批高端研究人员,通过创新团队建设,科研力量和学校的人才技术资源都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在学院的钒钛材料中试基地,记者见到了负责“转底炉煤基直接还原-电炉熔分新工艺”项目的杨绍利教授和他的创新团队。

  在中试基地的显眼位置,有一其貌不扬的“铁家伙”,杨教授告诉记者,别看这个铁家伙“长得不怎么样”,可是本领大着呢:“这个就是‘转底炉’,它特别适合于处理钒钛磁铁矿、回收钛钒铁资源。”杨教授说,以前用高炉流程处理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但它由于存在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所以,发展非高炉处理钒钛磁铁矿新工艺是对高炉流程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是实现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所必需的:“如果用高炉流程就必须使用焦炭作为还原剂,流程长、投资大以及附产的高钛型高炉渣带走大量钛资源很难回收。转底炉短流程炼铁新技术是目前国家提倡的第三代炼铁新技术,特别适合于处理钒钛磁铁矿回收钛钒铁资源,其中转底炉炼铁新流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说起转底炉炼铁新流程的优点,杨教授可是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一一道来:“第一,可以全部回收铁精矿中的钛资源;第二,以煤代焦,可以省去高炉流程的炼焦与烧结工序,不但缩短工艺流程,而且减少环境污染;第三,由于还原温度高、还原时间短,入炉到出炉20~30分钟,还原的金属化率高,生产效率高,可以很容易地开炉、停炉和调整产量,而高炉冶炼周期为5~8小时;第四,转底炉还原过程中由于炉底转动而炉料不动,可解决回转窑或竖炉还原时炉料粘接、结圈等问题,还原后可以将铁钒与钛分离,有益元素得到充分回收利用;第五,还原尾气可集中回收,经处理后再利用,对环境影响小。”

  杨教授表示,这项新工艺在攀枝花取得了成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并非是唯一的处理钒钛磁铁矿非高炉流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非高炉流程处理钒钛磁铁矿的多种新工艺将竞相争艳,形成多足鼎立的格局,并都将取得更大的成功和突破,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局面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学院院长黄双华还告诉记者,通过“钒钛之光”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科研力量得到了有效整合,一批创新人才和团队快速成长:“通过这些团队的建设,有效地整合了学校的人才技术资源,同时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促进了学校科研实力的提高,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据了解,攀枝花市将力争用5-10年的时间,通过实施院士培养、创新团队培养、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5项人才计划,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新创业创优精神和能力的钒钛产业人才,为促进钛、钒和含钒钛钢铁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