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造平川 节约集约拓空间

   2012-04-10

45

  生意社04月10日讯

  ——甘肃省白银市移山造地保发展保红线纪实

  初春时节,阳光明媚,走在白银市的中小企业基地,笔者看到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130多台挖掘机正热火朝天地开山、辟地、填壑。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一座座荒芜的沙丘被夷为平地,一块块平地渐渐开阔。

  白银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万国锋告诉笔者:“眼前这片荒山平整出来,白银能增加1万多亩建设用地。看,那边已经平整好的6388亩土地,就是我们中小企业基地的一期园区。”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离工地不远处,已经平整的土地上厂房林立,绿色成荫。这个凭着愚公冲天干劲变身出来的产业平台,目前已经引进了30多家中小企业,成为白银市中小企业重要的“孵化器”。

  从荒山到工地,再到开发区,眼前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而这一切,正是白银市创新土地管理机制,破解土地管理难题的有效之举。在既保生产开发又保耕地红线的“两难”困境下,白银市举起劈山利剑,劈开百座荒山,人造万亩平川,崛起了一片开发开放的热土。

  倒逼机制,“挖”出转型发展的支点

  在白银,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倒逼机制。原来,“愚公移山”的创新之举,其实是加快发展的形势倒逼的,也是用地紧张的困境倒逼出来的。

  甘肃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内陆省份,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条件落后。加快发展,是摆在甘肃人面前的头等大事。

  新上任的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也一再强调,解决了发展的问题,才能解决甘肃的一切问题。甘肃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最大希望是开发开放,最大责任是富民安民。发展不足就要求大家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政策叠加就必须抢抓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千方百计把政策运用好;开放开发就必须以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创新,千方百计营造真正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环境和体制机制。

  不错,对于甘肃来说,现在是负重爬坡期,更是机遇叠加的关键期。能不能抓住机遇,能不能实现跨越发展,取决于现在的态度,也决定着甘肃的未来。

  白银市面临着与全省同样的机遇和挑战。白银市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同时,作为兰白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承担着中心带动、率先发展的重任。2月12日,王三运在白银市调研时强调,白银市发展潜力大、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区位优越,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差距、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奋发有为,切实担当跨越发展的特殊责任、担当创新驱动的示范责任、担当全面小康的历史责任,努力推动白银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在重大的历史机遇面前,白银需要一个能够“撬动地球的支点”。审白银之时,度白银之势,那就是项目。

  项目是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资料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合体,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张集散效应的“发动机”,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市场引导项目、项目聚集要素,投资推动发展、发展创造财富。这是落后地区改变贫困面貌的必由之路。

  但万丈高楼要从“地”起,项目要落地,没有土地就成了纸上谈兵;产业要发展,没有土地就成了空中楼阁。土地,才是发展的支点。

  当然,这也给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又要紧紧抓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跨越发展。一个企业引进来,需要的土地少则几亩、几十亩,多则上百亩。稀缺的土地,成为项目的“拦路虎”,也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最大的瓶颈是用地局限,最大的出路是破解土地管理难题。

  怎么办?白银市当年因矿而生,在一片戈壁上崛起。地理环境特殊,城郊大面积荒山盐碱化、干旱化现象十分严重,种地不长庄稼,闲置尤为可惜。

  在保耕地和保发展的双向挤压之下,面对横亘在面前的座座荒山,白银市深刻地认识到,荒山也是土地,平整荒山,造就平川,海阔天空,要学愚公移荒山,向荒山要土地。挖山头,平土地,成为白银市解决发展难题的关键举措之一。

  2011年,白银区多方筹措资金,开发国有未利用荒山荒坡,分为17个标段,共开挖土石1200多立方米,不断扩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园区规模,走出了符合白银实际的园区发展道路。

  眼下,白银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规划占地面积6.82平方公里,合1.02万亩,概算总投资10亿元。目前一期、二期已经完成开发的6388亩土地上,厂房林立,已经有30多家企业入驻,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吸纳就业1600多人,带动上下游产业就业3000多人。三期总规划3843亩,计划今年完工,实现园区万亩土地集中连片。

  据了解,白银市像这样可供开发利用的荒地多达123万公顷,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果这些土地都能开发出来,正好能解发展之‘渴’。”万国锋说。

  转型跨越,“挖”出土地的潜力

  事实上,白银市移山造地由来已久。为解决“卡脖子”的土地问题,白银市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艰难的移山造地。2002年建设的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是由1万亩荒地平整而来。

  “现在看到的这片园区,原来是个大垃圾场,白银市的垃圾都倒在这大沟里。”听着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环保局局长曾贤稷的介绍,再看眼前一排排厂房,一行行绿树,一条条大路,根本看不出任何蛛丝马迹,很难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大垃圾场。

  2002年,白银和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命运一样,面临着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的重任。在这一背景下,7月3日,中国科学院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培土奠基。作为白银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它开辟了白银城市转型和经济转型的新途径,也开始了经济发展从依靠资源向依靠科技的转变。从此也拉开了白银人奋战荒原、移山造地的大幕。当年白银市委、市政府将园区列为新世纪的“一号工程”,园区的大规模开发,唤醒了沉睡的荒山荒坡,建设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施工现场,使城南规划区内沟壑纵横、垃圾成堆、坟墓遍地的废墟,变成了宽阔平整的工业场地。

  园区核定规划面积8.0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按照“七通一平”加绿化的标准建设,为入驻项目提供齐备的供水、供热、通信等基础设施。目前,开发区已经完成开发面积5.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供给保障、交通运输、景观绿化等各项硬件功能不断增强。

  栽得梧桐引凤来。2002年,园区实现了规划建设、奠基开工、项目入驻、产生效益的“四个当年”。

  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因为有了创业园,大批企业闻风而动。刘化集团来了,建成了总投资20亿元的洁净煤气化制氢气及合成铵生产线和年产10万吨的硫酸法钛白粉生产线。甘肃国凯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来了、中科宙能、三泰化工也来了。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都冲着产业园区落户白银,不仅给白银发展注入了资金和活力,更带给白银转型发展的契机。

  现在,开发区已有108个项目入驻,总投资额超过70.9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的项目26个,建成投产项目70个,形成了化工及精细化工、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现代加工制造等产业框架和产业集群。2011年,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1.97亿元,安置就业或再就业人员1.2万人,成为白银市转型跨越的产业高地和投资洼地。

  预计到“十二五”末,开发区面积将达到100平方公里,入驻项目超过3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达40%,开发区企业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将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

  不仅如此,开发区还建成了甘肃省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感受长通电缆股份公司技术中心等5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了风电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中心、兰州理工大学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白银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白银产业化中试基地等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中科院兰州近物所产业化中试基地、中科院电工所超导实验变电站、土木工程院中试基地。

  园区成了白银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载体、院地合作平台、白银火炬计划实施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科研中试基地,真正成为白银市转型跨越的“排头兵”和“驱动器”。

  原本只是一片连绵起伏的荒山,低丘缓坡,山地贫瘠,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价值,而现在,逐渐成为一块高附加值的发展热土。这就是一片荒山的潜力。

  搭建舞台,“挖”出干事创业的激情

  甘肃亿维电力变压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治兵说,当初就是看中了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这块宝地才投资的。

  “过去,我们在兰州市、白银市都租过厂房、打过‘游击’,但是一直只有三五亩地,小打小闹也发展不起来。”王治兵说,“那个时候,空有技术、有资金、有市场,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扩不了规模,上不了水平,真让人又着急又灰心。”

  直到2010年,王治兵的公司在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安了家。“有了这块地,现在就能施展拳脚了。”王治兵的公司现在占地44亩,规模也比过去大了近10倍。企业投产当年就见利润。去年产值达到2600万元,预计今年产值能达到7000万元。

  “按这样的发展速度,5年内产值到2亿元没什么问题。”王治兵信心满怀地说。正是开发区这片热土,激发了他创业的豪情和激情。

  和王治兵一样,白银阳明化工的“掌门人”路发明,也是自己投奔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

  1998年,路发明从一个做塑料薄膜的小厂子起步。到2003年,路发明有了技术,开始转向精细化工,那时还只有一条生产线。但是到2005年,他就有了2个分厂,2条生产线。路发明开始和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I(甲苯二异氰酸酯)生产企业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生产TDI上游原料,并把生产线建到了银光公司里。

  短短几年,路发明就成了董事长。但是,要说真正的上规模,还是从2008年到了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

  “原来的厂子还是地方小,受局限。在银光公司里,也只是生产上游原料,发展还是很受局限。”路发明说。

  2008年,路发明考察了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后,决定搬进来,“因为在别的园区,很难找到这么大又这么便宜的地。”

  路发明的公司现在占地120亩,有新材料、高档海绵、TDI催化剂、有机化工原料四条生产线。厂子的规模比入园前翻了一番,产量和产值比过去翻了好几番。化工原料的产量,入园前是400吨,而现在达到了3000吨。公司年产值入园前在800万元左右,去年达到了9000万元,预计今年能超过1亿元。

  河北颐通管业是一家大型专业生产市政工程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道的现代化企业,2010年刚刚落户白银。这家大企业共有四家大型生产基地,分别在河北邯郸、湖南岳阳、辽宁抚顺和甘肃白银。

  为什么会选择白银作为辐射西北五省的生产基地?颐通管业甘肃公司副总经理李晓东说:“一方面是白银市的工业、交通、资源等区位优势明显,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看上了这个开发区。”

  李晓东介绍说:“在确定白银之前,我们已经跑遍了西北五省的开发区。都只有30亩~40亩,地方太小了,施展不开,根本没法做。另外,地价也高得吓人。到白银一看,太好了,开发区很大,土地多,配套也很齐全。同时,因为是荒山开发出来的,没有征地补偿的费用,地价还比别的地方便宜。我们和白银市一拍即合,就定在白银了。”

  2010年12月敲定项目,2011年开工建设,年底完成投资3.3亿元。现在,颐通管业的工地上,厂房已经盖起,基础设施也已建设完成,只要设备到位,就能开工生产。

  李晓东这几天也在忙着招聘工人,“我们定员是330人,80%还得从白银招,最好是330人都能从白银消化,这样一来,公司成本小,还能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方发展,致富一方百姓。这是开发荒山带来的价值。

  移山造地,“挖”出占补平衡的亮点

  “其实造出来1万亩土地,就相当于保护了1万亩耕地。不占、少占农民的耕地,就是在保‘红线’。”万国锋说,“这是间接的荒山变良田。”

  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红线”,对于曾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甘肃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尽管去年甘肃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但要看到,人口和消费也在增长,粮食供求只是保持了基本平衡的状况。当前“人增地减”的矛盾仍然越来越尖锐,对未来粮食安全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如何在保发展的同时,守住土地,保障日益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仍然是现在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上,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指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全省4000万亩粮播面积的“红线”。

  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就是依靠,就是幸福。

  出了白银区,穿过一座座光秃秃的荒山,沿着弯弯曲曲的沟壑,我们来到了白银区王岘镇五星村吴文海的家。吴文海五星村的村委会主任,他告诉我们,人多地少、人地紧张是村里的最大问题。

  “加上旱地,人均不到两亩地。而旱地因为干旱缺水,十种九不收,好多人都荒着不种。所以,人人都只能指望人均8分的水浇地。”吴文海说。

  吴文海一家4口,种着5亩多薄田,主要是胡麻、小麦和玉米,都是自己吃的,因为收不了多少,卖也卖不上价钱。

  白银市农业人口为131.89万,耕地面积为568.5万亩,水浇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27%。全市荒漠化面积在4.28万公顷,潜在荒漠化土地1.64万公顷。耕地面积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更少。在这里,土地作为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但是,既不能因为没有土地就停下发展的步伐,也不能为了发展就占用赖以生存的耕地。

  荒山,解决之道还是开发荒山,荒山也是土地。虽然荒山土地干旱稀薄,造出来的地不能直接作为耕地使用,但因为补上了建设用地的“硬指标”,就保住了农民耕地的“硬杠杠”。在过去十年,移山造地为白银市的占补平衡立下汗马功劳。

  白银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白银市中小企业基地、白银西区,以及现在正在规划建设的包括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会宁工业园,总规划面积300多平方公里的“一区六园”白银工业集中区格局,这一切无不是在荒山上开山辟地的创造性成果。

  许许多多个万亩工业园区,构筑起了白银发展的美好蓝图,对老百姓来说,既享受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文明成果,又避免了工业化和城镇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甘肃来说,保住了农民的耕地,就是保障了粮食安全,保住了生存的根本。

  这也是开发荒山带来的效应。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