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4月17日讯
衢州氟硅新材料产业是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是我省首批21个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近年来,衢州市围绕打造“中国氟硅之都”的目标,通过坚持规划龙头、增量优化、存量提升、技术创新、循环经济五大路径,加快推动以高端化、集群化、生态化为特征的新型氟硅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氟硅新材料产业投资规模已达143亿元。2011年氟硅产业产值突破了200亿元。
规划龙头,催生引领效应
突出总体规划。衢州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以巨化公司为核心的氟化工产业比较发达,是衢州发展氟硅产业的重要化工基地。为此,我市对发展氟硅产业的基础条件作了全面分析,制定了《衢州市氟硅之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中国氟硅之都”、到2015年打造千亿氟硅新材料产业板块的总体目标,并进一步细化了氟硅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具体步骤及政策措施。
明确配套规划。突出块状产业等发展重点,编制完成了《衢州市高新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开化县硅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等配套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时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强化项目支撑。从《规划》中梳理出20多个重点发展项目,通过排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一批重点项目和“培大育强”、“股改上市”等一批重点企业库,强化企业和项目支撑,细化氟硅产业发展“路径图”,为统筹推进氟硅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增量优化,催生裂变效应
我市将氟硅产业战略性项目的引进,作为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业层次的重要突破口,主动跟踪、深度研判国内外前沿技术的创新动态并提前寻找投资者,从2004年开始跟踪收集国内有机硅和多晶硅产业的技术动向,积极寻找投资热点,并于2008年成功引进了总投资16亿元的中天有机硅和总投资40亿元的中宁多晶硅等高新技术大项目,对完善氟硅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衢州市聚集了近40家以生产有机硅和单晶硅等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企业,其中巨化集团形成了9.6万吨/年氢氟酸的生产能力;中天氟硅6万吨/年有机硅项目已开始试生产,最终将形成近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中宁硅业4500吨/年、中福硅能300吨/年的多晶硅项目建设推进顺利,并将最终形成12000吨/年的生产规模,这三个基础性、原材料型的项目,占据了氟硅新型材料产业发展的上游,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存量提升,催生集聚效应
衢州市提出要超前谋划氟硅产业发展空间,原则上须保持工业熟地动态储备面积1500亩以上。同时,加快完善产业平台整合机制,出台《深入实施衢州巨化一体化战略支持巨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速衢州和巨化的融合发展。此外,加快氟硅产业集聚功能区建设,目前正以现有的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巨化两大部分为主体,跨区域整合开化县的浙江省硅材料产业基地,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集中有限的政策资源,加大氟硅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产业普惠政策和龙头政策。如对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100亿元、80亿元、50亿元,且当年上缴地方财政所得相应达到2亿元、1.6亿元、1亿元的,相应给予其经营者一次性奖励3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的奖励;对市区氟硅产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并达到一定规模的,按其设备投资额的5%以内给予一次性补助;对企业引进国外关键技术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按其技术引进费用的10%以内给予一次性补助等。
依托巨化的配套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引导氟硅企业加强与关联产业的横向联合,增强产业集群内部凝聚力,发挥集群效应。同时,加快企业上市辅导,推进企业资本多元化,对市区氟硅企业完成上市辅导的,给予企业100万元上市前期经费补助,企业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给予其经营层一次性奖励100万元等。
技术创新,催生品牌效应
衢州市先后投资2.3亿元,建立浙江省氟硅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衢州氟硅技术研究院、中俄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平台,通过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高校院所开展密切合作,开展氟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进行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集中培养氟硅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氟硅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嫁接,引入先进技术,并做好消化、吸收、再提升,带动氟硅产业优化升级。
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争取更多的行业话语权。如巨化集团于2009年8月组建了浙江省氟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化单晶硅产业正积极争取建立省标准化专业委员会。我市由质监部门牵头,成立硅产业技术专家组,每月召开质量管理座谈会和专家诊断会,对企业存在的工业技术、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并在单晶硅块状产业中,大力推广QC小组活动。目前已有10余家企业建立了12个QC小组,研究成果达14个。
循环经济,催生生态效应
氟硅行业肩负着节能减排、环保与安全生产的重大责任。我市在全省首创性引入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对新建、扩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确保环保技术资金的到位和“三废”的达标排放。
制定消耗定额,实行差别政策,鼓励企业利用余能、余压、余热回收技术,积极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循环用水率。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采用DCS集散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智能化。同时,实行氟硅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实现排放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