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焦点问题急待解决
当前,中国进口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以洲际交易所(ICE)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为定价基准,没有定价权;同样不乐观的现实是,对自产原油,中国也没有定价权:如大庆原油需挂靠印尼米纳斯原油定价,胜利、大港原油需挂靠印尼辛塔中质原油定价,渤海原油需挂靠印尼杜里原油定价。
2012年,有分析称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可能接近60%的历史纪录,届时如果仍不能建立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势必对中国能源安全和整体经济稳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但在原油期货的制度设计上,有两个最主要的焦点问题必须尽早解决和确定下来:
第一,对原油期货的交割标的物,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均倾向于在自己的平台上做大原油期货,以国内原油品种,如大庆油田或胜利油田所产原油品种为交割标的。然而,用国内原油品种作为交割标的,虽可扩大中国在国际原油价格的定价影响力,符合国内石油企业利益,却不符合中国作为世界最主要原油进口国的现实情况。
第二,对原油期货合约的计价方式,英、美、中东地区石油公司早习惯以美元作为计价货币,但以美元计价,国内投资者势必面对人民币结算问题,从而使原油期货成为准外汇期货。人民币汇率风险将成为国内石油企业避不过去的坎。但以人民币计价,按当前中国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仍不可自由兑换,利率也未市场化,参与期货交易、交割的境外投资者须先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以支付保证金,必然将原由国内投资者承担的价格波动风险及利率和汇率波动风险,转由境外投资者承担。凭心而论,这也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重新上市条件已臻成熟
回顾中国原油期货历史,1992年原南京石油交易所曾率先推出石油期货,1993年原上海石油交易所亦成功推出石油期货,其后,原华南商品交易所、原北京石油交易所、原北京商品交易所等皆相继推出石油期货合约。其中,原上海石油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交易量最大,且运作相对规范,曾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但因当时法律法规不健全、期货风险事件频发,1995年开始,全国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包括石油期货在内的大多数期货品种被国务院紧急叫停。
时至今日,中国重新上市原油期货的条件是否真的已经成熟?
从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支持看,中国正处重化工业发展关键阶段,国家鼓励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以规避价格波动对企业利润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从中国的铜、橡胶、钢材、大豆、玉米、白糖、棉花和燃料油期货市场已成为世界主要定价中心看,在上述领域,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期货市场,尤其是燃料油期货,被越来越多的海运企业用来规避在生产成本及燃料库存方面因价格波动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从对原油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看,虽然大庆等油田产量保持平稳,但中国国内原油需求亦同步大幅增长,按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底,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达4.54亿吨,同比增长3.3%,同时,中国2011年原油进口依存度增至57%,同比高出1.32个百分点。
事实上,自2007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日益加剧,同为世界三大原油定价中心的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英国国际原油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其原油期货价格均随现货市场剧烈波动而大幅变化,加大了国内原油进口企业的采购成本和价格风险。在2012年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原国家能源局长张国宝就表示,因国际各种因素的影响,2011年中国采购原油成本多承担了600亿美元。
从法制环境看,中国期货市场各项法律法规已基本完善并健全,今年中国证监会还将继续进行《期货法》立法调研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强期货法规的基础制度建设。
已具足够产品流通空间
其实,原油远期现货交易市场在中国已有多年成功运行经验,在原油期货未上市前,上海石油交易所、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厦门石油交易中心等现货交易市场也曾相继推出原油远期合约以对冲风险。但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和特性是现货市场无法替代的。
现时,从业务多元化、发展规范化、服务专业化方面,中国期货市场的中介组织——期货公司的竞争力逐年增强,不仅已有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投资咨询等业务,代理境外期货交易业务正在试点当中,特定客户资产管理(CTA)亦将推出。表明中国国内市场已具备足够规模空间,供原油及石油产品流通。
原油期货的重新推出,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需,也是广大能源生产、消费企业的共同呼声和诉求,更是保障中国能源战略安全和加快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的必要条件。以美、日为例,其石油对外依存度比中国还高,但美日两国的石油安全均强于中国——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最长能维持3个月,日本战略石油储备可维持长达半年之久。相较之下,中国维持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甚至不能满足一月(30天)之需。美日两国利用原油期货市场建立'虚拟库存',只用少量资金就拥有了大量原油战略资源,从而实现了能源安全。中国也必须学会同时用原油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两条腿'走路,才能在大幅提升石油储备能力的同时,保证中国石油战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