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素行业瞄准高端领域奔“钱”途

   2012-06-21 中国化工报

119

  “炭素行业贫富差距正在拉大,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利润持续增长,生产低端产品的企业大多亏损经营。”6月19日,中国炭素工业协会秘书长孙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据了解,炭素行业是对沥青焦和石油焦进行深加工利用的产业。我国炼油及焦化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炭素行业提供了充足原料;石油化工、钢铁冶金、航空航天、医疗、建筑、光伏电子等工业又为炭素材料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助推该行业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炭素生产企业约400家,炭素制品产量284万吨,居全球第一位。炭素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7.2亿美元,连续3年实现了12%以上的快速增长。

  但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集中度低、抗风险能力差。我国炭素企业平均规模仅1万吨/年左右,工序完整、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不足15%,产业布局分散,规模效益不理想。

  二是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产品比重小、低端产品比重大且产能严重过剩。以2011年为例,特种石墨制品、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以及碳纤维制品等高端产品产量分别为32.2万吨、22.44万吨和8903千克,分别占炭素制品总产量的1.14%、7.9%和0.0003%。

  三是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尖端核心技术仍是空白。我国炭素企业重生产经营轻科技开发的现象十分普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技术缺失,部分原料和产品严重短缺。目前,核工业领域大量使用的纯度达99.99%的超纯石墨材料,我国全部依赖进口;生产超大规格石墨电极所需的针状焦原料,80%以上需要进口;99.9%的高纯炭素材料,国内只有方大炭素、中钢吉炭等少数企业可以生产。

  针对当前形势,孙庆建议:“国内炭素企业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努力生产适销对路的高端产品,才能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主动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钢铁、冶金、化工等传统领域对普通炭素材料的需求正在减少,而能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600毫米以上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以及高性能炭素材料的需求却稳步增长。企业只有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巩固市场。

  其次,要下大力气提升产品质量,开拓新兴市场。航空航天、太阳能光伏、电子、运动器材等新兴市场,对炭素材料需求的增长十分迅猛,且所需大多为附加值高的高端炭素制品。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目前,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每百万千瓦装机容量耗用特种石墨分别约3034吨和234吨。根据规划,2015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发电装机容量将达1500万千瓦,则该领域所需特种石墨材料将达4.9万吨。航空航天、电子、运动器材等领域今后几年对高端炭素材料的需求每年也将增长9%以上。企业只有加强研发,才能分享新兴市场带来的商机。

  最后,要掌握核心技术,扭转部分产品和原料国内严重短缺、利润由国外企业分享的不利局面。目前,生产超大功率石墨电极的原料针状焦国内严重不足,且质量逊于进口产品,直接影响到我国超大规格石墨电极的生产。用于原子反应堆中子减速剂、反射剂、火箭和导弹喷管喉衬等纯度达99.99%以上的超纯特种石墨制品,国内尚无一家企业能够生产,只能眼看着每吨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利润由美、日、德等少数企业分享。如果国内企业通过技术攻关,生产出纯度高、安全性能好的核工业用超高纯石墨材料,每年就可新增十几亿至几十亿元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在高端领域有所斩获。

  2009年以来,方大炭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因成功开发出可完全替代进口的直径600mm、700mm等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超微孔高炉炭砖,以及4000吨可用于核反应堆外构件的纯度达99.9%以上的超纯石墨材料,实现了超常发展。2011年,方大炭素以生产炭素产品18.5万吨,实现净利润6.14亿元,成为中国炭素行业的“首富”。

  江苏苏润高碳材股份有限公司建成3万吨/年高纯炭材料项目,实现了较好盈利;黑龙江宝泰隆煤化工有限公司凭借其5万吨/年针状焦生产线成为七台河市的利润大户……

  “近两年,占我国炭素制品80%的低端产品生产企业,始终微利甚至亏损经营。占比只有20%的高端产品生产企业,大多实现了较好盈利,有的还实现了利润翻番。这表明:炭素企业只有生产高端产品才有出路,只有生产高端产品才有‘钱’途。”中国炭素工业协会副会长陈国强风趣地对记者说。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阿克苏诺贝尔携手中国石化签署合作备忘录,以绿色高性能防护涂料助力中国企业扬帆海外 华为擎云深圳授权店落地,科技赋能千行百业
曙光云全栈式安全解决方案 保障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集团联合海康威视发布融合光谱煤质快检技术
dss+谢荣军:咨询公司需要从提供建议转变到建议的实施和落地 埃克森美孚中国重装亮相2024中国国际矿业大会 助力矿山向绿向智 迈向美好未来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