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柴油进口贸易方式多样化

   2011-05-13 石化石化

442

  市场一波三折,2005年柴油进口量锐减

  近年来,随着我国原油加工能力和原油加工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柴油生产快速增长,但柴油进出口贸易发生着阶段性变化,进口量时增时降,变化颇大。

  1997年~2000年,我国柴油产量年均增速达13.5%,大于柴油需求9.6%的年均增速,因此,柴油进口量由1997年的743万吨,暴跌至2000年的26万吨。

  但2001年~2004年,我国工业快速增长,供电紧张,发电用油增加;农业机械发展形势趋好,农业用油增长。相关行业对柴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年均增速达11.6%,大于同期柴油产量10.4%的年均增速,这一时期,柴油进口量又回升,2004年达275万吨。

  2005年,国内经济形势良好,宏观调控更加注意政策的方向性和结构调整。随着国内用油行业消费的理性化和供需矛盾缓解,柴油进口量又由2004年的274.9万吨减为53.7万吨,同比下降80.5%。

  进口贸易方式多样化,一般贸易方式占大头

  2001年以前,我国柴油基本上以保税仓库货物和保税区转储这两种保税方式进口。
2002年以来,由于国内柴油需求增速较快,一般贸易方式所占比例猛增,2004年曾达到81.7%。此外,保税方式的种类也多样化,出现来料、进料加工贸易进口等方式。

  2005年,因柴油需求增速放缓,一般贸易方式进口所占比例下跌至40.5%。

  广东、浙江占进口总量六成,上海进口量列第三

  2005年,在全国柴油进口总量下滑80.5%的局势下,各省市柴油进口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大幅下降。

  广东省共进口柴油20.9万吨,同比猛降85.2%,进口份额同比下降12.4个百分点,但仍居全国首位;浙江省进口柴油量也剧降82.1%,达11.9万吨,但进口比重同比仅下降2个百分点,至22.2%,位居第二;上海进口柴油量虽比2004年下降38.9%,但因降幅小于天津,占全国的比重增加7.7个百分点,至11.3%,取代天津位列进口量第三。

  进口集中在四个国家和地区,韩国居首位

  2005年,我国从韩国进口柴油25.53万吨,占我国柴油进口总量的48.1%,韩国稳坐销量第一的位置,但年度同比锐减79.88%。

来自我国台湾的柴油进口量虽同比剧降73.3%,达11.6万吨,但进口比重增加近6个百分点达21.6%,我国台湾取代新加坡位居第二。

  我国从日本的柴油进口量大幅下降了67%,达9.5万吨,但进口比重增加7.2个百分点,达17.7%,位居第三。新加坡因对我国的柴油出口量锐减88.3%,达6.4万吨,居第四。

  2005年和2004年,排名前四位的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柴油的出口量占我国柴油进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99.4%和94.1%,说明目前我国柴油进口地较集中。







                         --来源: 中国石化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