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课题攻关的“土专家”——记大港采油五厂作业一区油水井管理五组组长漆明学(图)

   2011-05-13 石油石油

401

  前不久,大港油田公司采油五厂出了件新鲜事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采油工竟独创出一套集“号脉—保健—治病”技术为一体的油井管理法,在生产实践中见到了明显效果。这位采油工就是被誉为“土专家”的作业一区油水井管理五组组长漆明学。

  采油五厂的一位领导曾经这样评价漆明学:“他虽不是技术专家,但绝对是个主动寻找课题攻关的‘土专家’。”

  当被人问到如何成为一名“土专家”时,漆明学作了质朴而精彩的回答:“时代变了,工人不能总是当体力劳动者,要瞄着技术工人的方向发展。”

  采油五厂是一个开发近30年的老采油厂,随着油田开发的逐渐深入,一些困扰油井生产的疑难问题总是让一线员工束手无策,只能眼巴巴地等厂里技术人员来解决。看到这种状况,漆明学想,难道一线工人就只能等和靠吗?这个1996年从钻井调到采油站的年轻人不甘心,开始将生产中的一些难题作为自己的攻关课题。

  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漆明学终于找到了破解生产难题的“秘密武器”。但油水井实施一项措施可不是闹着玩的,要经过厂技术部门拍板,并且要层层审批,严格把关。去年夏天,漆明学研究了大量油井资料后,针对油井地配方案他提出了一套自己的见解:供液不足的井,不宜地配。因为地配后含水上升,油管里灌水后使井筒液柱升高,致使生产压差缩小,抑制了油层能力的自然发挥。供液不足、油质好且含水低于30%的井不宜地配,可采取控放套管气增大油层压差的方法提高油层供液能力。这一凝聚着漆明学心血和智慧的建议却未得到技术部门的认可。甚至有人说漆明学拿来的方案是钢笔写的,字潦草不说,还词不通句不顺。再说了,一个工人能有什么好办法,要是采油工都能破解难题还要技术部门干吗。漆明学的方案被搁在了一边。但漆明学不气馁,他一次次向技术部门“推销”自己的建议,终于打动了有关部门负责人,把西42-7-1井交给漆明学“死马当活马医”。西42-7-1油井供液不足技术部门已提出了1.0毫米水嘴地配方案。漆明学否定了这个方案。3天后,该井套压由1.5Mpa下降至0.3Mpa,日产原油从3吨增加到8吨。增产5吨!这对一个老井来说简直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就是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漆明学创造的。他们想不到放了放套管气,会见到如此神奇的增油效果。

  放放气就增油,这成了“新闻”,漆明学也开始有了知名度。初战告捷,漆明学尝到了技术革新的甜头,也验证了他最初的想法:建设大油田,光靠地质工艺科研人员不行,还要把一线工人培养成“非专业”的“油井管理专家”。

  成为“土专家“光靠琢磨不行,你得有知识。说到学习,谁都知道是件很辛苦的事,但漆明学肯吃别人不愿吃的苦,肯动别人不愿动的脑筋,肯牺牲别人不肯牺牲的8小时以外的时间。正如他所说:“现在我没有在课堂学习的机会了,但我有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我这辈子可能当不了一名科学家、工程师,但我想,总可以成为一名有作为、受尊敬的采油工吧。”为了当一名有作为、受尊重的采油工,漆明学为自己订下“魔鬼式”学习计划。10年来,他先后学习了采油工、地质工、测试工、车工、管工、电焊工、气焊工、电工、机械制造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书籍。

  凭着这样的学习热情,漆明学的头脑得到了充实,在创新的路上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油井出沙造成泵漏油是个老难题,漆明学把它作为攻关项目,独创了“蹩压碰泵祛病法”。

  成功了的漆明学对“发明”一词还持保守意见,他说他的那些成果严格来说算不上什么发明,甚至有点土气,所以叫他们“土办法”比较合适,虽然看着土,但是管用、实用。在他的“土办法”中还有一个实例:抽油机皮带磨损是一线比较常见的,很多井1个月要换一条皮带。漆明学经过研究,提出根据抽油机负荷大小来确定皮带的松紧度,负荷大的皮带松些,负荷小的皮带稍紧些。他在西48-2井做了试验,原来这口井每月换一次皮带,自从采取这种方法后,10个月没换过皮带。这种方法在管井五组推广后,46口油井从去年雨季至今只有两口井换过皮带,节约成本6000余元。有关部门感到惊讶:46口油井一个雨季只换两根皮带,有点不可思议。

  如今,漆明学又提出了“起伏式洗井法”。他认为传统的洗井法只能洗到泵以上,而泵以下却成了死角。“起伏式洗井法”用液压穿透的原理,使洗井液进入油层和射孔段,彻底清除油层附近和射孔段内的沙蜡,使油流畅通,达到油井增产的目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