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网消息:当国际油价进入100美元高位区间后,作为替代能源的二甲醚,其产业价值和发展潜力正日益受到各方的关注。本报记者从业内获悉,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积极推进国内二甲醚产业,并有望在今年出台煤化工产业规划。
二甲醚显成本优势
近年来,以大规模煤基甲醇为原料的二甲醚项目在中国持续推进:由中石化、中煤集团等四家企业合资成立的中天合创公司正在筹建年产300万吨二甲醚的大型生产装置;新奥集团则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开建年产百万吨级的二甲醚装置;此外,上海华谊集团、兰花科创、天茂集团等也在积极运作二甲醚项目。
“高油价时代的到来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其中也包括中国政府。各国当下都在研究替代能源战略,二甲醚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新能化工集团总经理柳纪申对本报记者说。
在他看来,高油价时代选择哪种替代能源要考虑5方面因素:一是资源量。如果说没有一定的资源量做支撑,该产品不会成为替代能源的主导产品。而中国的资源特点总体上是缺油、少气、富煤。依托于这一资源状况,发展煤基(清洁的醇醚)燃料是一个重要选择。二是技术,一定要有技术路线、技术方案和可行性。作为醇醚燃料,二甲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是成熟可靠的。三是经济性。在中国发展煤基燃料,有成本优势,经济上是可行的。四是环保性。二甲醚是无毒无味气体,其分子里含有一个氧原子,成分占到二甲醚的34.8%。众所周知,氧原子是助燃的,在燃烧过程中可减少对空气中养分的吸收,因此更加环保。五是安全性。比起LPG,二甲醚的压力更低,更有利于储存和使用。从这5个思路考量,中国的煤基醇醚燃料可作为综合替代能源的主导产品。
对于二甲醚的经济性,河北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金来用更详细的数字予以解读:以柴油每吨6100元对比,按照柴油与二甲醚的替代比值1:1.5换算,二甲醚出厂价只要每吨低于4100元,就可经济地替代柴油。另外,和市场上每吨约6500元的液化天然气相比,成本仅为三四千元的二甲醚同样竞争优势显著。
业内呼唤政策扶持
但柳纪申同时表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首先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尤其在政策方面应给予一定倾斜。如美国在发展煤层气时,也补贴每立方米4角,为的是让其更好地开发利用和进入市场。
“第二步,我们希望二甲醚的标准体系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据他透露,国家对二甲醚的标准十分关注,也组织了有关单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进行编制。目前,国内已有两个二甲醚标准出台,一是国家发改委去年4月发布的“行业产品标准”,实施时间则是2007年10月1日。第二个标准是建设部颁布的《城镇燃气用户二甲醚标准》,是2007年8月21日发布的,实施时间2008年1月1日。
“上述两个标准的出台对于二甲醚的应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现在我们还希望尽快出台其他标准,一是国家标准,这个目前也在制定中;二是二甲醚与LPG配气的标准;三是储运标准。这些标准出台后将形成一个完善的二甲醚标准系列,这对推动二甲醚发展十分有利。” 柳纪申说。
对此,中国石化协会醇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卫国在今年于河北廊坊举行的一次二甲醚高峰论坛上透露,城镇燃气用二甲醚的国家标准目前正在制定过程中,但其与建设部已颁布的标准重名。为此,标准编制组正在起草报告,建议将国家标准更名为“城镇燃气用二甲醚混合气”。
“二甲醚在化工行业的产品标准则于2006年底完成编制任务,正上报待批。”陈卫国补充说。
本报记者另外从新奥集团获悉,国家目前还在加紧编制二甲醚行业发展规划,以引导二甲醚产业规范快速发展。业内预期这一规划于今年正式出台。
产业化仍存在风险
尽管二甲醚在中国的产业前景被广泛看好,但过度投资也可能潜伏一定的风险,如果下游配套跟不上就会有产能过剩风险,另外尚无规模化成功案例印证其技术成熟度。
上月在上海召开的“2008中国甲醇行业高峰论坛”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孙伟善就表示,下游行业对甲醇的需求和相关产业政策将共同决定“十一五”期间我国甲醇市场的走势。
“目前,甲醇制烯烃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尚无规模工业化成功的先例,存在一定技术风险。一旦烯烃装置开车不成功或开车时间推迟,则为其配套建设的近千万吨甲醇产能将向国内甲醇市场集中释放,可造成市场供求关系在一定时期内严重失衡。为此,相关企业应当做好风险防范。”孙伟善提醒说。
但山西省燃料甲醇与甲醇汽车领导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降连葆认为,目前我国的甲醇燃料标准正在制订完善中,国内已有奇瑞、华普等汽车厂商在研发醇醚燃料汽车。一旦甲醇用于车用燃料在全国范围推广,则国内甲醇产能将不存在过剩的问题。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的凌志光教授表示,对二甲醚这样的煤转油项目还是应抱着谨慎态度。“首先,这些项目的原料依然是煤,以一种稀缺资源代替另外一种稀缺资源并非万全之策。同时,目前的技术也并不十分成熟。事实上,业界当下对二甲醚是否会带来其他污染并不十分清楚。”凌志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