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块“石头”都是承诺——记勘探南方分公司研究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盘昌林

   2012-04-25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122

通讯员(贺彦)“今年2月,元陆5井试获日产153.89万方高产工业气流,元陆7井试获日产120.8万方高产工业气流,在川东北元坝中浅层,19口井7个层系均获得工业气流,不仅展示了元坝陆相层系的很好的勘探前景,也凸显了勘探南方分公司在中浅层的显著成果!”4月中旬,在成都举行的中国石化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突破推进会上,股份公司总地质师蔡希源这样说,坐在下面的盘昌林既激动高兴,又思绪万千,似乎回到了那难忘的岁月。

勘探南方分公司研究院陆相室主任,199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获成都理工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硕士学位;现正在攻读成都理工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方面的博士。2010年8月31日,川气东送工程建设总结表彰大会隆重召开,盘昌林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石头中寻找新的发现

1988年进入石油大学,盘昌林选择了地质矿产勘察专业,与各种矿石结下了不解之缘。1992年毕业分配到原滇黔桂石油勘探研究院,开启了他与“石头”约会的征程。

2002年,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如火如荼展开,他服从组织召唤,举家从南宁迁往昆明,积极投身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事业,致力于川东北海相地质研究。

那时他担任南方分公司研究院现场跟踪组组长,经常到川东北地区的崇山峻岭中实地察看地质剖面,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寻找地质露头,对各种野外剖面进行观察描述和测量并采样分析,把野外地质资料带到研究院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就这样,在勘探普光气田的近4年时间内,他远离家庭和亲人,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2004年冬天是川东北最寒冷的一个冬天,井场上凛冽的寒风刺骨,厚重的工装穿在身上仿佛只披着薄薄的一层单衣。11月中旬,在完成了普光气田几口重要发现井的岩心描述后,盘昌林又被派到通南巴构造的第一口预探井河坝1井观察描述岩心。该井是分公司在川东地区历史最老、钻探持续时间最长、当时最深、揭穿地层最老的一口探井。他坐5个多小时车赶到井场所在的通江县涪阳镇陈河乡后,直奔井场,投入了紧张的岩心观察、描述和取样工作。第三天,当河坝1井顺利钻进6130米取心后,在场的资深专家和现场录井技术员判定岩心为石炭系黄龙组白云岩,为首次揭穿该地层。他当时没有发表意见,因为有关石炭系黄龙组的资料较少,识别难度大。

当天晚上回到陈河乡已经是“星星点灯”的时候了。经过初步的观察,他陷入了沉思,然后作出大胆推断:通南巴地区可能并无残存石炭系黄龙组,当前地层可能为更老的志留系地层。虽然石炭系黄龙组和志留系地层均为海相沉积,且均同时有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但沉积相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地层为台地相浅水碳酸盐岩沉积,白云化程度高,可能含陆源碎屑;而后者为陆棚相碎屑岩沉积,主要为一套泥质粉砂岩、泥岩的较深水沉积,局部夹生物灰岩条带。他当时根据所取岩芯的岩性判断为泥岩与薄层生屑灰岩互层,厘定其为志留系韩家店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天,他和现场工作人员一起重新选取大量样品用5%热盐酸加热,对重点样品重新磨片鉴定,确认并非为白云岩,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等碎屑岩,从而确定了当时地层为志留系,证明石炭系黄龙组在通南巴地区完全缺失。这一认识为该井及时完钻提供了决策依据,当天下午,分公司根据该结论下达完钻指令,节约了巨额钻探成本!

在普光地区毛坝3井进行岩心描述、跟踪对比时时,为配合快节奏的取心速度,他不分昼夜奔波在井场。通过对毛坝3井飞仙关组岩心细心观察,他发现该井飞仙关组三段~二段灰岩中有局部云化现象,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及飞仙关组-长兴组继承性沉积的特点,认为该井下部长兴组极有可能存在礁滩白云岩储层,随即提出该井加深钻进至长兴组的建议。该建议经过论证并被采纳,最终毛坝区块在长兴组获得重大突破,为川气东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是‘川气东送’工程选择了我,而是我选择了‘川气东送’工程。”盘昌林这样表达对献身油气勘探事业,奉献“川气东送”工程的自豪和无悔。

放飞希望,培养新生力量

2006年,“川气东送”工程全面启动,勘探南方分公司川东北勘探前线指挥部在达州成立。盘昌林再次选择了到勘探现场开展跟踪研究。

在研究院,他有很多称呼,如“盘主任”、“盘博士”,但听得最多的是“盘老师”,因为公司每年新分配来的大学生都要到基层驻井实习一段时间,一般都跟着他,秦华是其中的一个。

2006年12月上旬,盘昌林带领秦华等一帮年轻人人从达州出发,驱车4个多小时赶到毛坝3井进行岩心描述。他在车上利用路途时间给大家讲解了观察描述岩心的基本步骤和要领:一是对照岩心出筒记录和岩心描述表,对岩心整体把握,检查描述是否完整、准确,岩心是否出现顺序错乱情况;二是借助放大镜和盐酸仔细观察并描述,确定岩性后重点描述颜色、颗粒或晶粒大小、原始沉积构造、层理发育情况、生物化石发育情况、孔洞及裂缝发育情况、含油气(沥青)产状,大致估算其孔隙度;三是整体观察判断能量高低、沉积环境、古水深及水体深浅变化,如鲕滩或砂屑滩多反应高水动能,水深多不超过5—10米,纹层不发育则一般反应沉积速率快,泥质含量高多反应低能的局限水体。

为了帮助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尽快掌握岩心描述要领,在自己描述的同时也让他们独立描述,当看到秦华把岩心发育大量沉积构造,描述为“沉积构造强烈”和“多见扰动构造” 时,他当即帮他纠正:沉积构造不能用“强烈”形容,而应该说是否“发育”,“强烈”是用来形容成岩后发生的构造活动;“变形构造”是沉积物固结成岩前受力发生变形,而“扰动构造”则与生物活动有关,概念不能混淆,对其他错误也一一指正,哪怕一个细节也不放过。

除了上井用的野外记录簿,盘昌林还有一本厚厚的黑色记事本,每天把钻井动态、工作计划、心得都一一记录。一天,秦华对他说:“盘老师,每天那么多井都有进尺,您记得完吗?能记住吗?”他笑着说:“当然不是,记录也是有诀窍的,要有重点有针对性,主要记录快进入目的层段的和正在目的层段的,比如准备取心或者可能发现油气显示的,跟踪要及时,钻头打到哪儿,他们就应跟到哪儿,关键是卡准层位,主要依据是设计和与邻井对比,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预测下步地层,为中完和揭开目的层段做准备,确保达到钻探目的”。

秦华跟着他这么多年,现在逐渐能挑大梁了,成为陆相室地层对比、沉积相分析以及探井跟踪方面的能手。

突破元坝中浅层

“2月12日,元陆5井在自流井组珍珠冲段试获日产153.89万方的工业气流,2月15日,元陆7井在须家河组三段试获日产120.8万方工业气流。”2012年2月,好消息接二连三传到陆相室,大家不由自主地欢呼、尖叫、鼓掌。陆相室全体人员通宵达旦奋战多少个昼夜,终于在元坝地区中浅层勘探再获突破。这其中,有道身影颇引人注目——他就是2010年2月上任分公司研究院川东北中浅层研究室“掌门”的盘昌林。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不仅是因为元坝9井10月份在中浅层雷口坡组测试获得工业气流,如今在中侏罗统千佛崖组再次喜获工业油气流。更是因为它是南方公司在川东北地区千佛崖组取得突破的第一口探井,进一步拓宽了油气勘探领域,证实了川东北地区中浅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从熟悉的海相转战到陌生的陆相战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清醒地知道这个“掌门”位置不好坐,元坝探区作为战略展开区,中浅层成为元坝海上勘探的重要目标,是分公司落实“加快南方”资源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

埋首俯身,全为了奋力向上。经过1个月的“潜心修炼”——熟悉资料,3月份他便带领全室研究人员,开展中浅层首轮井位论证。由于中浅层的研究刚起步,经验少,资料不足,加之陆相碎屑岩储层与深层礁滩储层相比横向变化快,规律的认识更加复杂。盘昌林同志身先士卒,带领其他研究人员狠抓地层、层序、沉积、成岩、成藏等基础研究工作,即便这样,井位论证还是开展得一波三折,困难一个一个凑热闹似的接踵而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对困难与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便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从层位的划分与对比到沉积相、储层的研究,再到区带的划分与优选,都亲自参与分析与讨论。在他的感染之下,全室职工也干劲十足,主动加班加点到深夜,年轻人范志伟开玩笑说:“每天是我们给研究院站好最后一班岗”。深夜已经没有公交车,由于担心职工的人身安全,遇到离单位较远的职工,常常亲自骑电动车送他们回家后,自己再回办公室继续工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几个多月的“卧薪尝胆”,他们分析认为元坝地区西北部南鼻状构造带处于九龙山大型背斜构造带南东翼倾伏端,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该区处在须家河组二段有利相带、储层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东南部构造转折端是裂缝发育最有利部位。因此,西北部鼻状构造带是元坝地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有望在中浅层获得规模储量。中浅层第一批专探井井位终于得到了总部的批准。经过第一轮井位论证的洗礼与深化认识,第二轮井位论证工作进展得很顺利,在兄弟科室的支持下,提出了以须二低孔渗砂岩为重点,兼顾其他层系,论证部署实,顺利完成元坝区块中浅层第二轮6口探井的井位论证。在北京汇报得到油田部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基础地质工作扎实,同意在元坝九龙山南须二大型岩性圈闭实施元陆7、8、9、10等4口专探井。一年的辛劳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通过优选中浅层试气层位,共有7层/11井在中浅层获得工业天然气流;明确了西北部鼻状构造带、中部断褶带、通南巴南鼻状构造带和南部低缓断褶带4个有利的勘探区带;发现了西北部须二段大面积低孔渗致密砂岩气藏与元坝中部断褶带岩性-构造气藏两个重点勘探目标。

盘昌林说:“这一年我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似乎没有过节假日,其中的艰辛不是一个累字能概括的,但这些成果让我们很振奋。一年前我从勘探一线调到中浅层室当主任时,感觉川东北中浅层勘探层位多、资料多、头绪多,重点又不明确,压力很大;但压力就是动力,有效扎实的基础研究让我们受益。”

一分艰苦一分收获,盘昌林担任项目长或参与研究的项目多次获奖。他深知获奖和总部领导的鼓励,只是又一个新起点,每一块“石头”都是承诺,在探索“岩心”的路上,他还得继续跋涉。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要做的很多,很多……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