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周全)“在我小的时候,我就记下了‘铁人王进喜’的名字,他是一条石油汉子,是我的楷模,他的英雄事迹在我的心里久久发光。”这就是塔河采油三厂采油二队刘安新同志,27年如一日,战酷暑、斗风沙,挥汗鏖战,扎根塔河油田无私奉献的理由。
梦想由这里起飞
1985年,18岁的刘安新不顾家里亲朋好友的劝阻,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加入到塔河油田石油大会战的行列,走进了西北石油第一普查勘探大队6009钻井队,成为一名他向往已久的石油工人。
走上岗位,他从一点一滴做起,虚心向师傅请教,把师傅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尊敬。白天,他跟着师傅在地质气测组现场学习综合录井技术,晚上,他翻阅地质资料和录井仪的使用方法及管理规定,掌握地质构造及设备操作技能知识。一身泥巴一身汗,功夫不负有心人。师傅夸他:“你不到1个月,就掌握了综合录井岗操作技能,并能独立上岗,准确记录钻尺和油气显示等资料,在你的身上看到了西北石油希望的明天。”
从此,他就挑起了一线工作的大梁,向着自己的梦想搏击。
暴风雨中见精神
2000年5月,刘安新被调到原塔河油田采油大队采油三队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从头开始,翻书问卷,床头书架上的《采油工》、《集输工》、《石油化工》等书籍,经他不断翻阅竟散发出原油淡淡的芳香。
就在2002年7月的一个晚上3点左右,塔河油田天气突变,霎时雷电齐鸣、风雨交加。刚刚进入梦乡的刘安新一下子爬了起来,带领当时的巡井班人员拿上电筒、管钳扳手、塑料纸等驱车上井进行排查。当晚将12口抽油机井进行了关井,跌倒了再爬起来,并对电机、配电柜等设备进行了防水处理。当在最后的一口TK304井时,准备的防水材料用完了,他二话不说就将自己身上披的塑料纸脱下,披在了配电柜的身上。当时有人问他,“这么大的雨你怎么办?”他只有一句话:“我身体好着呢,配电柜烧坏了就会影响生产的。”
第二天,采油三队油井开井率100%,无有任何设备损坏,而刘安新却经过风吹雨淋感冒病倒了。
安全管理唱“黑脸”
2005年,塔河采油一厂采油二队承担着全厂57﹪的原油产量任务,管理油井183口。时任该队主管安全工作的副队长刘安新,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有压力就有动力。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他大胆改革、创新管理,创建了采油二队规范化、科学化的安全工作“4*3”管理模式。
经常有人这样问道:“刘队长什么时候休假?”“什么意思?是不是你在和刘队长倒班呀?”不是,是刘队长对安全工作的高起点、严要求,让人“吃不消”。
记得有一次在TK235井,刘队长和安全员卢卫平、班长王守年来到井场,告诉值班人员1号掺稀泵“着火”啦!这时岗位人向掺稀泵的方向看了看,纳闷道:“没有呀?”刘队长说:“我刚才看到的。”在岗位人员不知所措的时候,刘队长严厉说道:“这就是你们的工作?这就是你们的责任心吗?”听完岗位人员不禁赧然,立即启动了岗位消防应急预案。一次、两次、三次演练都不行,再来一遍,直到第六次演练完毕,他才说了话:“知道今天为什么要反复重来吗?你们的演练漏洞百出,不是汇报不规范就是程序发生错误,要知道这是在演习而不是演戏。由此可见你们平时的演练记录是纸上谈兵,有名无实。这样的演练要不得,这样的安全意识更要不得。今天你们是累了,但是你们今天应该记住演练就是实战。”
在隐患排查整改方面,刘队长更是论事不论人。他坚持每天现场6小时,检查落实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批评处理是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做到了这个队多年来安全生产零事故。
技改革新出成效
刘安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现场经验。他研制发明的技改革新项目和金点子建议层出不穷,适应性强,得到了分公司和采油厂的多次嘉奖。
金点子见效。在采油一厂,他第一个向采油厂建议开展“职工技能操作大赛”。通过技能竞赛,一批又一批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打开了塔河油田的人才宝库。在采油二队,他根据生产状况,提出了组建低压测试班的建议,节约人力、物力费用年计48万元,而且达到了方便管理,快捷高效的目的。TK435井注水流程改造、S65井输油流程改造和TK455井流程改造等项目,降低生产成本200余万元。去年,S105-1片区的S105-1、S105-2H等三口井由于高含蜡,刮蜡作业成本费用居高不下,他建议引进固定式刮蜡器,自行刮蜡,共节约成本70万元。今年,这个队计划在S105-4H、S115-1、TK1130井再推广,年度预计可节约刮蜡费220万元以上。
技改革新出成果。他研制的“井口防喷压帽”、“高压注脂炮”、“水套炉安全阀防沙装置”、“水套炉烟道清灰工具”、“简易式拔轮器”等16个技改成果,节支160余万元。在油气生产当中广泛应用,收到了节能环保高效的效果。
职工徐镇这样说道:“刘安新提出了好多金点子、技改项目,这都是他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结晶,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无私奉献在塔河
刘安新被调到塔河采油三厂采油二队工作,新成立的队伍,底子薄、基础差、各项设施跟不上,他坚持攻坚克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将“降非提效”完成产量任务放在了首位。
他在党支部提出的党员干部“四个一线”工作法,即:“指挥工作在一线、掌握情况在一线、解决困难在一线、树立形象在一线”,将党群关系密切的联系了起来,增强了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原油上产增添了砝码。
2012年3月底,刘安新70多岁的老母生病住进了医院,他不得不请假回家照顾老人。可回家刚3天,就接到队里电话说几个队领导都要去乌鲁木齐考试,无人值班。自古忠孝难两全,作为书记的他立刻回复:“我明天就回队,你们放心吧!”当晚,他就电话联系,请朋友明天开始替他在医院照顾老人,自己回单位上班。
这就是刘安新,“家”居塔河油田的党员,搏击在生产一线的“硬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