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武科)杨树彬,36岁,华北石油局物探公司445队队长,2000年6月江汉石油学院石油物探专业毕业,在野外从资料解释员干起,先后担任过解释组长、行政副队长、分队长等职。
2009年4月,445队承担西藏羌塘盆地笙根地区二维地震采集项目。但分队长这时正好调离,组织把眼光投向了杨树彬。考虑到西藏工区艰苦的环境以及他从也门回国不到1个月,公司领导带着试探的口气征求他的意见。“我是党员,西藏工区我上!”杨树彬二话没说,就接受了任务。
“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虽然在格尔木经过几天适应,但当他带领车队翻越唐古拉山时还是遭受了一阵高原反应的折磨:头痛欲裂,心悸发慌,恶心,两腿沉重得像灌了铅似的,晚上几乎不合眼。即便如此,他还是惦记着弟兄们,行车中通过电台了解职工的身体状况,晚上住旅店后又挨着房间看望职工,并鼓励大家“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班戈县距离工区300公里,由于路况不好,进藏车队跑了整整一天,到达工区时已经是傍晚,老天爷好像和他们作对一般,飘起了鹅毛大雪。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带领职工搭建帐篷、架设电线、调试发电机,此时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决不能让职工挨冻受饿。晚上12点,帐篷终于搭好了,电通了,电暖气热了,职工也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面条,杨树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测量班很快打出了测线,炸药一到钻机班也就可以出工了。就在这时,炸药厂通过卫星电话传来消息:运送炸药的车辆刚出班戈县就陷在坑里了。他放下电话,迅速挑选了10多个突击队员,带上干粮与卫星电话,准备用自己的专用车将炸药拉倒工地,确保钻机班按时出工打井。工区距离陷车点将近300公里,杨树彬带领突击队到达陷车点时已是晚上11点。他们把炸药卸下来再装到自己的车上,把厂家车拖出翻浆坑,杨树彬与突击队员们又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到达驻地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8点。
为保证施工质量,杨树彬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坚持到生产一线指挥生产,每个细节都不放过。2009年11月,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举办了西藏地震勘探成果交流会,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专家对西藏物探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1年下半年,鄂尔多斯油气会战拉开序幕,华北分公司在杭锦旗工区部署了什股壕三维项目。此项目是华北分公司油气会战的第一个物探项目,进度、质量要求非常高。物探公司领导又一次想到了杨树彬,把此任务交给了他。
杨树彬很快进入角色,他精心组织,科学安排,从人员、资金、设备到安全、质量、进度,力求“计划到位、支撑到位、协调到位、监督到位”,同时组织开展了“比学赶帮超,提速创一流”劳动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克服了地形复杂、雨雪天气多、农业矛盾突出的困难,出工62天时间,完成了49636炮的工作量,平均日效达801炮,实现了“高速度、高效益、高水平”目标,为油气会战赢得了先进,为增储上产贡献了“智慧”。成绩荣誉面前,杨树彬依然很谦虚: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