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一把“小改锥”——记西北油田塔河采油三厂技能革新能手杨国宏

   2012-05-23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93

通讯员(张新庄)“改锥又称为螺丝刀,虽然看起来毫不起眼,却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之一。我非常喜欢改锥,如果可以,我愿做塔河油田一把‘小改锥’。”杨国宏如是说。杨国宏是西北油田分公司塔河采油三厂技师团技师,采油一队巡井班班长,也是技能革新能手。

5张“红票子”带来189万元效益

一件取装刀头加上单闸板开关套筒、和双闸板开关套筒以及扶正器等价值多少钱?

“最多300多块!”这个问题一提出,杨国宏就脱口答道。

“把他们加工成一个盘根取装器就要花费500元!看起来加工一个盘根取装器似乎有点不划算,但后者却增效189万。是不是不相信?”看着笔者疑惑的神情,杨国宏给笔者拨弄起了“小算盘”。

目前,采油现场更换机抽井盘根盒盘根,在取出旧盘根的时候,基本采用的是平口起子或者硬质钢丝钩子a掏出。在掏取盘根时,利用现有工具效率低,又操作不方便,杨国宏给笔者解释说。

因此,如何既能安全、快捷的进行更换盘根操作,又能“偷懒”(节约人力),更容易的清除盘根腔底部的杂质,提高油井时效?杨国宏动起了心思。

光想不干假把式。以前,主要采用螺丝刀取装,可以用哪种工具取代它呢,而且还要既具有螺丝刀的功能,又要拥有套筒扳手等工具的功能?杨国宏试了很多工具,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后来,倒休在家时,看到爱人新买的多功能电热锅,他激动不已,萌生了一个念头,可以将所需工具的功能集中到一件工具上。这个大胆的想法,促使了盘根取装器的“诞生”。

改造的取装器使用后,每次比以前节省了11分钟,单井每月可延长开井时间44分钟,月增加产油量0.37吨,单口抽油井年增加经济效益12432元。按照塔河采油三厂153口抽油机井计算,年创效189.72万元。而盘根取装器只是杨国宏众多技能成果的一个缩影。

“一年连获4项国家专利!”

“一年连获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塔河采油三厂,杨国宏获得国家专利的消息被“曝光”后,如平地惊雷,在员工里炸开了锅。

提起杨国宏,同事们评价道:做事爱琢磨,有一股子闯劲、钻劲。这个看起来貌不惊人的老班长,他的小革新却如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杨国宏说,他的革新大多是“被动”的,都是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激发了他,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塔河工区的液位计均为玻璃管液位计,且数量急剧增加。2011年,杨国宏在工作中发现,玻璃管的切割基本采用锉刀锉口的方法,效率低,又有安全隐患。

“凡是增油上产的难点,都是我革新的重点;所有生产中的问题,都是我革新的课题。”杨国宏说。于是,他和采油队的技术人员们一起开展技术革新,发明的玻璃管切割器,不仅提高了效率,使操作变得容易,而且安全性能好。

如今,杨国宏已经成为塔河采油三厂技改创新的一张名片。探究创新的动力,笔者在杨国宏的个人信息中的兴趣一栏找到了答案:业余爱好,小发明。

“小改锥”催生青工创新热情

随着革新成果越来越多,杨国宏已经成为塔河采油三厂的“名人”,所以“待遇”也不一样了。

所在的采油队成立“小改锥”的技改小组,而给杨国宏的待遇就是这个小组的带头人。何谓“小改锥”?“小”即“五小”(小革新、小改造、小建议、小发明、小创新)的意思;“改”寓意改造、改进革新;“锥”寓意追进、钻研。

该小组的成立旨在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提高采油现场技术水平,发挥全体员工创新思维能动性,提升工作效率。

继研制出防喷型高压光杆密封器、高压光杆密封器辅助密封装置,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后,去年以来,杨国宏和“小改锥”技改小组又把目光投向现场,着手研制出了玻璃管切割器和密封脂灌装器两项技改成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杨国宏的影响下,近年来采油一队实现发明创造、技改革新成果共计9项,1项获得西北油田分公司技改革新三等奖,6项成果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已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还有2项预计今年5月份获得授权。如今,采油一队已经成为塔河采油三厂技能革新的一扇“窗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