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6000米的青春战歌——记塔河采油一厂油田开发研究所刘培亮

   2012-06-27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151

通讯员(李凤林)这里没有增储上产劳动现场挥汗鏖战的热火朝天,却承担着采油厂增储上产技术智囊的重要作用,它就是塔河采油一厂着力打造的“技术研究中心”——采油一厂油田开发研究所。

刘培亮是塔河采油一厂油田开发研究所所长,他还记得自己2004年刚来采油一厂油研所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刚获得中石化‘银牌地质所’的荣誉,觉得挺自豪的。”

这个地质所之后又连续获得了两届“金牌地质所”的荣誉,今年的五项劳动竞赛评比中,他作为所长,带领研究所再一次获得了2010-2011中石化“金牌地质所”的荣誉。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每天和地下6000多米的地层地质打交道,在祖国的大西北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战歌。

早压担子早成才

“研究所能够成长这么快,和我们一直以来‘早压担子早成才’的理念密不可分。”刘培亮说道,2009年毕业到该厂油研所的马海科就感慨颇深。

2011年10月,分公司举办油藏动态分析大赛,采油厂派出3名选手参赛。进入采油厂才两年时间,但是马海科还是自告奋勇向所领导请求参加比赛。“当时觉得他虽然从事油藏技术时间不是很长,经验不足,但是各方面条件还是比较具备了,就让他参加了分析大赛。”刘培亮如是说。

为了准备这次动态分析大赛,马海科除了要完成日常的工作之外,加班加点整理资料,花了两周的时间准备编写分析材料。“当时心态还是比较好的,没有多大压力。”80后的马海科信心满满地说道。

在分公司众多高手之中,年轻的马海科确实也做了充足的准备,现场讲解也是思路清晰,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获得了动态分析大赛的第一名的成绩。

“我也是这样子慢慢成长起来的。”同为80后的刘培亮告诉记者。就在他刚到油研所一年之后,就承担起了塔河四区的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种“早压担子早成才”的方式,研究所2009年的毕业生已经成了骨干力量,2010年毕业生也开始担起了油藏管理和工艺研究的重任。

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团队在2011年打赢了一场漂亮的增油上产攻坚仗,采油一厂2011年以超产2.72万吨的成绩完成了全年产量经营任务。

“集体攻关”解难题

“在这里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更多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面对自己的部下人才辈出,刘培亮这样说道。个人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是这个崇尚团队合作的集体,在今年合作完成了一件又一件上产攻坚任务。

自1998年开井生产以来,塔河一区老井TK103井已连续生产了14年之久,但这口井措施前含水高达97.5%,日产油仅1.8吨。面对低产低效井该厂油研所碎屑岩办公室杨松和办公室同事经过排查之后,在办公室和所里讨论之后,向采油厂和分公司申请采取上提避水的措施。

今年5月,该井经过上提避水后,实现日增油26.1吨,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口井的含水还从97.5%降为0,该井目前已累计增油1091.8吨。“每一口井的措施,不管大小,从排查到讨论和实施,都要经过我们集体的讨论。”技术员杨松说道。

随着堵水轮次的增加,塔河一九区措施效果逐渐变差,今年以来油研所加大封堵力强的堵剂堵水力度,通过引进新型冻胶堵水和加大碳酸钠、碳酸钙堵剂用量等手段,实施各类堵水18井次,累计增油2366吨,实现了开发老区块自然递减和综合递减分别在20%和15%以内。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