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采油:文化凝心 其利断金

   2012-01-11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97

通讯员(弋晓强)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采油一厂天然气处理站建站3年来,秉承“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把优秀人才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吸引了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6个民族、20多家各类院校的技术人才留在塔河这片热土。

初到天站,每一名员工都会为纵横密布的管线仪表而感叹,都会产生一种创业的激情和梦想。但大漠戈壁荒芜的自然环境,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温高压、低温高压无处不在的工作环境,加上交通不便、远离亲人,时间长了,这种激情难免被消磨。如何把激情转化为积极行动,把梦想转化为共同愿景,这是天然气处理站的首要问题。

文化能够增强凝聚力、激发感染力、强化吸引力、培养创造力,是企业科学发展的软实力。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天然气处理站党支部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用文化凝聚人心、塑造形象,培育员工忠诚企业的品德和同舟共济、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号召全体员工在大漠中开创精彩人生。

在天然气处理站,“融合”文化雪润无声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3年来,该站以“和衷共济”的“融合”文化为引领,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营造了“和谐、高效、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全体员工对“融合”文化从接触、认知转变为认同、弘扬,对规章制度从“要我执行”转变为“我要执行”。

文化服务人,就要从人的需求出发。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是天然气处理站与员工拉近距离的一项重要手段。针对影响员工稳定的问题,天然气处理站“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效于民”尽心为员工办暖心窝的好事实事。站内员工罗虎的爱人从武威来塔河探望,站不仅合理调整罗虎上班时间方便团聚,还为两人送上礼物留作纪念。“员工们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贴心关怀。”该站指导员杨伟如是说。

在大力宣贯“融合”文化的同时,天然气处理站还将“融合”文化与塔河文化相融合,以多样的文化形式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员工的情操:订购收集各类介绍塔河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报刊、杂志,帮助员工了解塔河的文化底蕴;组织员工参观塔河的四季独特美景,使员工感受到当地金秋胡杨的魅力。长期的文化熏陶使员工们加深了对塔河的了解,坚定了“扎根塔河,建功立业”的信心。

文化体现了一个团队的精神,是“融合”文化把这些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青年人占85%的员工队伍凝聚在一起,“和衷共济海让路,齐心协力浪靠边”的精神被天站团队有效放大;是“融合”文化给团队注入无穷的动力,为攻克生产工艺技术难关和全装置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精神保障。

在文化的感召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天然气处理站创造了人均生产轻烃170吨、生产液化气284.4吨的行业领先水平,年年超额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创造了“一个月就有一项技术改造诞生”创新速度,3年完成技术改造及革新成果40多项,实现经济效益3400多万;荣获局、分公司、采油厂“青年文明号”、 “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设备管理标准化井站”等荣誉30余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