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扬子地区具备形成大气田地质条件

   2012-07-02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报油气周刊

75

近日,在江陵凹陷油气勘探开发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作了《中国中扬子地区油气前景展望及勘探建议》的学术报告。

康院士曾在湖北荆州原地质部石油地质综合大队工作了20年,对江汉盆地的油气勘探情有独钟。

中扬子地区油气勘探现状如何?对下一步油气勘探有何建议?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拜访了康院士。

江汉盆地发现30多个油气田,探明率为27.9%

中扬子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中部,包括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及重庆东部,面积14万平方千米;区域构造位于建始—彭水断裂以东、襄樊—广济断裂以南、南邻江南—雪峰碰撞造山带。根据地理、地质条件差异,该地区以天阳坪断裂为界,分为湘鄂西、江汉平原及周缘勘探区块。湘鄂西区块有中央复背斜、花果坪复向斜、宜鹤复背斜、桑石复向斜、秭归复向斜5个二级构造单元;江汉平原及周缘区块有黄陵背斜、神农架复背斜、当阳复向斜、乐乡关—潜江复背斜、沉湖—土地堂复向斜、巴洪冲断背斜带和崇阳—通山冲断背斜带7个二级构造单元。

江汉盆地位于中扬子地区东部,面积3.635万平方千米。该盆地划分为5个二级构造单元:潜江凹陷、江陵凹陷、沔阳凹陷、小板凹陷、陈沱口凹陷。该盆地油气勘探始于1958年,1965年在潜江凹陷王场构造首次实现油气突破,目前发现30多个油气田。

江汉盆地油气资源量为5.3亿吨,探明储量为1.5亿吨

根据近5年的油气勘探新进展、新发现,江汉盆地中新生代仍有较大潜力。目前该盆地探明率仅为27.9%,说明仍有30%资源待转化。研究结果显示,该盆地油气资源集中在潜江和江陵凹陷。

康院士介绍,该区近期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建深1井在志留系控制天然气储量超过260亿立方米;建南页岩气勘探获得新突破,建111井日稳产天然气2056立方米。老区潜江凹陷、江陵凹陷荆沙组和白垩系红花套组都发现了新层系,潜北断裂带发现新含油区。

中扬子地区具有多类型原形盆地复合叠加、多时代成油组合特征

中扬子地区是多构造体系复合—叠加地区。

“该区发育有纬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淮阳山字形构造体系及北西向弧形构造带等。这5个构造体系在该区复合叠加造就了区域构造格局,并控制了沉积发育及油气分布。”康院士称。

古生代以来,该区具有多类型原形盆地复合叠加、多时代成油组合特征。该区发育有上中震旦统和古生界下寒武统、奥陶系、下志留统、二叠系、中生界下三叠统6套烃源岩,主要为暗色泥页岩、泥灰岩及灰岩,总厚度200米~1350米。初步估算,该区古生界天然气资源量为8万亿~10万亿立方米。

康院士介绍,该区具有多时代、多类型储集体特征。“区内储集体十分发育,从震旦系至第三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储集体,但以震旦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古近系为主,既有碎屑岩储层又有碳酸盐岩储集体。”康院士进一步阐释,该区中—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存在古风化壳形、生物礁、鲕粒滩、白云岩、裂缝形等5种储集体类型。

该区还具有多时代盖层、多时代生储盖组合特征:区内存在良好区域性盖层:中下寒武统膏盐层、下志留统泥页岩、二叠系泥岩、三叠系膏泥岩及古近系膏盐等;存在6套生储盖组合,震旦—寒武系、寒武—志留系、志留—二叠系、二叠—三叠系、侏罗—白垩系以及第三系等。

除常规油气外,中扬子地区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泥页岩油气,即泥页岩层系中所含的油气,第二类为致密岩油气,即致密砂岩、泥页岩、泥灰岩等所含的油气。康院士介绍,这两类非常规油气在中扬子地区具多层位分布特征,初步估算泥页岩油2亿~5亿吨、泥页岩气5万亿~8万亿立方米。

向“四新”领域要储量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条件、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康院士对中扬子地区油气勘探提出建议。

在江汉地区,应加强古生界的油气勘探,争取发现大气田;扩大鄂西渝东天然气储量,力争发现大气田(以志留系以上层位为重点);加大湘鄂西地区的油气勘探力度,早日实现新突破;评价优选江汉盆地及周围的勘探目标区,尤其是西部和东部地区。

在江汉盆地新生界,应向“四新”(新地区、新领域、新类型、新层位)领域要储量。加强江陵凹陷和枝江凹陷的油气勘探,力争在中新生界发现更多油田;关注古生界地层油气资源,寻找突破点;强化潜北地区油气勘探,扩大含油面积;进一步研究沔阳凹陷和北部小板凹陷;在勘探目标优选及探井部署时,要特别关注断裂的控油作用,如雁行断裂、入字形断裂及S形断裂等对油藏的控制。

在该盆地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康院士建议关注鄂西渝东泥页岩气、湘鄂西泥页岩气和江汉盆地中新生界泥页岩油。

在勘探技术创新方面,康院士建议加大三维地震采集(特别是高精度3D)、处理及解释力度,力争发现新目标、实现新突破;增强钻井、水平井、酸压技术创新能力,以适应高难度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需求。

康院士指出,中扬子地区地质构造条件好,油气资源潜力大,具备形成大气田的地质条件。(杨建超黄泽光王果寿)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