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蒋世廉 束荣华 任文禄)采集工老王从深沟中一爬上来,就赶紧脱掉手套,手掌上有一个个小黑点,他用随身带着的钢针挑出一个个刺头,这就是工人们常说常恨的“葛针”。
4月上旬,记者在华北物探公司镇泾三维勘探项目现场采访时,尽管没有挖掘到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个个普通员工、一件件真实故事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震撼的力量。
该项目是鄂尔多斯石油上产会战的重点项目,工区内沟壑纵横,小沟通常有百十米深,沟内大沟套小沟,沟底、半坡既有高大的杨树、榆树、槐树等树木,更有遍野的野酸枣树,“葛针”就是这些野酸枣刺。
物探施工必须按照直线铺设采集设备,也就要遇梁翻梁、遇沟过沟,很多深沟由于地处偏远,常年没有人迹,无路可循,放线的工人们只能按照测线的定位,在山岭荆棘间穿行。有时候为了铺设几百米的采集测线,工人们要肩扛几十公斤的电缆线,走二、三公里的山路,手总也避免不了要被这些葛针“亲近”,尽管他们都戴着防护手套。
到了晚上,老王也不知道在灯下挑过多少回“葛针”,而谁又能说清,有多少个职工像老王一样在灯下挑刺呢?
该公司445队的分线设计组长马素文说,他最想要的就是美美地睡上一觉。
分线设计是根据施工设计方案,结合不同的地表特征,合理布设钻井点位,并确定井位组合数以及炸药量的大小,同时确定成井的钻机类型。以往一个项目的分线设计人员不过一个人,而该项目由于地形复杂,配备了36名精干人员。
陇东高原属于缺水地区,村庄内的水塔较多,为确保群众的饮水安全,他们只能在距离水塔200米之外布设钻井点位,而根据物探技术规范的要求,钻井点位的缺口必须控制在规定的距离内,否则会造成资料不连贯。分线设计组的小伙子们为了准确定位,每过一个水塔都需要来回精确校对三、四趟,直至满足技术设计要求。
收工后,他们要把白天确定的成千个点位坐标输入电脑,用专业软件进行整理后做模拟试验,验证可行性,如果有模拟不可行的点位,第二天要现场重新校正。这些工作决定了他们在晚上12点之前几乎不可能睡觉,第二天凌晨5点就必须起床,这已经习以为常。马素文说,我们睡觉的时候,解释组还在熬夜呢!
对于物探作业,光能吃苦、光能耐劳是远远不够的。该项目部署工作量1000平方公里、102416万余个物理点,约需炸药4000吨、146万发雷管,可以装满70节车皮,他们仅一天就需要使用60吨炸药。
该公司341队的爆炸班班长洪欣,每天要经手20吨爆炸物品,他在使用前要办理与当地公安局联网的入库登记手续,之后再通过联网办理网上出库手续,进行实物发放,炸药运输途中按照公安局指定的线路运行,并且他还要在后面跟车押运,不敢有丝毫大意。生产中,每天有500多人在山坡间扛运着炸药,分发运输到各个钻井点位,包好药后下到井内。如此巨额的爆炸物品大面积地分布在黄土塬上,稍有闪失就会酿成无法估量的后果,如果没有足够的细心,就不可能保持安全生产。
记者在采访中想起多年前在大牛地气田因家财百万,却仍痴迷物探工作而传为佳话的资料解释员李建民,就打听是否也在这里参加会战。大家津津乐道:“李建民啊,现在是341队的资料解释负责人,不过身价已是千万了!”
今年物探施工和以往大不一样,采集道数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规模化作业把施工效率提高了一大截,资料整理也加大了工作量,待处理的地震资料又不能过夜,所以熬夜是家常便饭,一个工区熬通宵的日子数也数不清。
职工们问他:“为什么放着安逸的日子不过,却偏偏还在这黄土塬上起早贪黑、吃苦受罪,是不是脑子进水了?”他笑笑,说:“相比起做生意,我还是喜欢自己大学的专业,如果荒废,太可惜了,等实在跑不动了,我再回去专心做生意。”这种工作情结看似无法理解,但他就是这么做的。
还有449队副队长张东权,在水源区施工时由于采用可控震源作业,为加快进度,他们24小时全天候施工,张东权一直坚守在现场指挥,饿了吃干粮、累了就在车上睡一会儿,直到可控震源施工结束,他整整八天八夜没挨过床,该队的秘书郭宝亮这样评价道:“张队长就是个工作狂,一到现场就忘了生活概念。”
短暂的采访,尽管无法完全读懂这些人、这些事,但却着实感受到华北物探人的那种吃苦、乐观、向上的品格和坚韧、顽强、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