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市场双重刺激 石化装备制造任重道远

   2012-07-10 中华石化网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116

6月30日,“蛟龙”号深潜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第6次载人7000米级海试任务,下潜深度为7035米。这标志着我国深海石油、可燃冰开采,海底探矿开发有了最新利器。

装备制造业是石油石化行业的支撑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决定着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进程。据中海油公司预测,未来5年将迎来海上油气开发的黄金发展阶段,仅全球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市场规模,就会达到3000亿美元。从“海洋石油981”南海开钻到中国石油渤海装备公司福建钢管项目动工,再到东营市打造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2012年中国石油石化装备业稳步发展。

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总体规模在世界上排前五位,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还面临产业“大而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少、重大装备制造能力不足等挑战。

规模快速扩大行业步入高速发展轨道

近年来,我国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发展迅速,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使处于平稳发展的石油装备制造行业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产业规模快速扩大,销售收入年增20%以上,产品综合性能快速提升,高科技产品攻关获得重大突破,研制成功了9000米和12000米超深井钻机、顶驱、大口径高钢级钢管、快速测井平台、中大功率内燃机、大功率烟气轮机等新产品。

近年来,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统计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石化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1019家快速增至2023家,将近翻了一番。全行业资产总额从674.16亿元增长到2005.6亿元。五年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均增长了3倍以上。新产品产值、出口交货值、利润总额等指标的增长均在两倍以上。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已由2010年以前的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调整为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油装备的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各专业机械研究所和企业研发力量分散。我国除海上石油装备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外,陆上的石油装备与国外差距也不大。其中成套钻机、固井压裂设备、修井机、井口装置等已接近国外水平;抽油机、电动潜油泵、石油钻头等接近国外先进水平。

当前,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大陆架区块,水深不超过300米,钻井深度在7000米以内,水下生产系统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海上原油发现率仅为18.5%。

政策市场双重刺激装备自主化进程加快

“十二五”期间,工信部明确了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将通过实施创新升级战略,加速大型石化和石油钻采等装备的自主化进程。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作为装备制造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动方案。

没有石油石化装备,石油企业的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将无从谈起。国际能源网曾报道中国南海没有中国钻井,这是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短板,更是中国南海被国际油企分瓜的原因之一。5月9日“海洋石油981”南海开钻;5月15日“海洋石油201”赴南海与981会合,从此中国南海有了自己独资的钻井。这对于中国在南海无论是油气资源勘探还是维护南海地区权益方面,都是重大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明确了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将通过实施创新升级战略,加速大型石化和石油钻采等装备的自主化进程,把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等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形成装备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能源局也正在重点组织和实施天然气液化、海洋工程装备的国产化工作。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继续努力,重点要完成尚未实现国产化的石化装备的攻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政策利好将有利于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刺激下,业内专家十分看好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前景。“十二五”期间,将推进深水勘探开发重大装备、深水水下生产设施、深水工程施工作业重大装备及应急维修装备的研制,提升橡胶机械制造的竞争优势,争取到2015年研制10~15套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成套石油和化工装备。

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市场竞争力逐渐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石化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1019家快速增至2023家。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已由2010年以前的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调整为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

5月10日,中国石油渤海装备公司福建钢管项目在福建省连江县可门经济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这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与福建省的重点合作项目,对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福建地方经济建设,满足西气东输入闽油气管道建设需要,增强中国石油钢管制造企业在东南沿海和海外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东营市东营区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产区之一,胜利油田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为东营区发展石油石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力保障。近年来,东营区形成了集装备研发、制造、服务以及内外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产品出口北美、欧洲、非洲、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命名为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中国石油装备产品出口基地。截至2011年底,辖区内规模以上石油装备企业已发展到41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13家,石油装备产业实现总产值170亿元,全区石油装备产业的主营业收入已占到全国的30%以上。

胜利油田高原公司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民营500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公司现有国家专利133件,其中发明专利22件。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三个体系认证。套管、钻机等15项产品分别获得API会标使用权,目前公司已经成为中国在美国石油学会API注册认证最多的企业。

目前,高原公司是我国石油装备综合实力第一的企业。

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其中出口创汇1.8亿美元。该公司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公司的钻机、油井管、抽油杆、抽油泵、抽油机及玻璃钢管等7个产品等同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美国石油学会的API4F、API8A、API5CT、API11B、API11AX、API11E及API15HR等国际标准,并获得山东省技术监督局颁发的“企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认可证书”。

虽进世界前五仍面临六个方面的挑战

我国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水平还面临产业“大而不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少、重大装备制造能力不足等六个方面的挑战。

目前,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深水钻井平台便是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中海油设计建造的“海洋石油981”。经历了一系列全面测试,2月14日,该平台顺利通过了广东海事局和湛江海事局联合进行的船舶安全检查,这意味着该平台可正式进军南海进行深水石油开采,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万米。这也意味着,在移动式钻井平台的基本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三个层面上,我国已经取得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及建造能力的突破,深水装备的国产化程度正在逐步深入。不少公司正在集中力量进行深水装备基本设计的攻关研发。

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总体规模在世界上排前五位,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水平还面临六个方面的挑战:一是石化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大型骨干企业少;二是装备技术开发跟不上石化工艺技术发展的速度;三是重大设备的软件技术开发基本靠模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很少;四是设备开发还做不到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五是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一般设备制造能力过剩,重大装备制造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在阀门、压缩机、控制部分基本来自进口,中国自己能做的只有管线。在加强国产化的同时,还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建设装备制造强国。这是“十二五”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首要任务。

创新能力不强基地建设仍处初级阶段

我国石化装备产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大型骨干企业较少、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虽然我国石化装备产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大型骨干企业较少、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工艺与装备开发脱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在速度和效益、规模和素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也未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不足以支撑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亟待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满足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需求。

现在,我国石化装置60%的产品技术来自国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很少。工艺技术过分依赖国外,长期以来很少形成自己的原创性成果。同时,行业的基础理论研究也极为薄弱,装备研发、制造滞后于石化工艺技术发展,设备研发赶不上建设项目的需要。

而对于引进的设备,总的来说,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创新无暇兼顾。重大设备的研发仍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阶段,缺乏二次开发的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较少。

目前,我国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同时石油装备制造业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系统成套、现场试验、信息反馈等方面仍存在脱节现象,这阻碍了我国石油装备业在高端产品方面的研发。

我国石化装备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严重不足,技术过度依赖国外,年进口量100亿美元以上。国内石化装备制造企业要以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为中心,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工程项目为依托,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空间,加快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推进大型成套设备国产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带动石化装备产业由大向强转变,彻底摆脱“作坊式”工厂的模式。

内外齐用力中国标准也要“走出去”

我国石油石化装备标准化机构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管理、修订等工作机制,形成了较为健全的装备标准和标准体系,但在国际标准界还鲜有自己的声音。

目前我国石油石化装备业门类比较齐全、规格、品种基本能满足需要,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具备很强的实力,部分企业甚至已经达到了国际顶尖的水平,特别是钻采设备已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国际标准界,中国还鲜有自己的声音。在行业标准层面上,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重大设备的研发仍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阶段,缺乏二次开发的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较少。

在国家和行业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发展的迫切要求下,我国石油石化装备标准化机构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管理、修订等工作机制,加强了装备标准和标准体系的研究,同时是积极开展国际标准跟踪、研究和采标。通过上述努力,形成了较为健全的装备标准和标准体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加入API质量认证项目,截至2011年底,已有近1500多家中国企业持有2900张API证书。尽管我国已是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从全球视角来看,目前中国并不是制造强国,只能算是制造大国。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标准”已构成了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代表了一个行业及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标准被称为技术制度,它是先进技术和技术体系的浓缩,代表着一个企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也给予这个企业话语权。这几年,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自我创新,在物探、钻井、管输等装备制造方面积累了诸多先进技术,有一些甚至是国际领先水平。如何让这些标准“走出去”,成为国际化标准,也是标准国际化的重要工作。对这种标准的“走出去”,国家及相关部门也应及早思考和准备,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当中,而非仅仅采用标准,抓住时机增加国际石油石化装备市场话语权,这也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选择,需要我们以更开阔的思路、更开放的心态、更开明的机制来推动石油石化装备制造标准国际化的步伐。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