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的“三个时刻”——记胜利井下土库曼斯坦油井项目负责人杨宁

   2012-07-20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100

通讯员(丁剑北 闵楠)在土库曼斯坦13年了,每年在家不超过两个月,杨宁已经习惯了把亲情默默放在心间。杨宁的女儿6岁那年,画了一张自画像,偷偷塞到杨宁包里,并得意地告诉妈妈:“如果爸爸在国外看到这张画像,一定会想起我,就会常常回家了。”女儿的话应验了一半。这么多年,每当杨宁看到这张画像,对家人的思念都格外浓烈。然而,他却依旧不能常常回家。

杨宁是胜利井下土库曼斯坦油井项目负责人。项目上的员工用“三个时刻”总结他的性格特点:在攻坚时刻,他像一团火,哪里有坚硬的寒冰,哪里就有他灼人的热;在关键时刻,他像尖刀上的刃,在第一时间、第一方位,果断出击;在日常时刻,他像平静的海,把对亲人波涛汹涌般的思念悄无声息地藏在心间,化成对工作的执著。

攻坚时刻:像火一样燃烧

1999年,28岁的杨宁被公司派往土库曼斯坦市场。在当时,土库曼斯坦修井防砂项目是胜利油田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而项目签下的100口油井,均在出砂严重的库图尔哲别油田。苏联、美国等石油公司都曾在这开展试验,却无不以失败告终。这对于作为油井项目组技术员的杨宁来说,压力巨大。

然而,困难并没有吓住他。通过刻苦钻研,他很快适应了岗位。凭借一流的技术,杨宁和同事出色地完成了100口油井合同任务,并且获得时任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的高度评价。

2008年,针对施工油田部分区块地层复杂疏松、侧钻后井壁不稳定、容易坍塌等问题,杨宁带领技术人员开展攻关,最终成功开发了更加适合油田侧钻防砂施工的PCS防砂工艺和膜屏蔽侧钻技术,使油井平均修井周期降低到10天~12天,防砂成功率提高至95%。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的2009年,项目部还逆势签下一份为期5年的大合同。

关键时刻:像刀刃一样果断出击

在土库曼斯坦市场,员工不仅要承受寒冬风雪、高温酷暑的严酷考验,而且要在远离亲朋好友的单调环境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高强度、高风险的连续施工作业中,如果稍一分心,便会出错,甚至造成事故,损害胜利井下的形象。

作为项目负责人,杨宁把强化管理作为内束团队、外树形象的总抓手,在认真调研当地法律法规、民风民俗基础上,制定了《外出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井场管理制度》等规定。然而,制度出台易,落实难。一名外籍员工曾在别的公司干过,来到项目部后,对项目部加班加点的工作方式很不习惯,并常常抱怨。得知这一情况后,杨宁第一时间找人把公司连续作业的特殊性译成俄文资料供外籍员工阅读。

由于语言不通,不能深入交流,杨宁就用实际行动来示范。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杨宁常常都是第一个走进井场,最后一个回到宿舍。没用多久,那名当初抱怨的外籍员工像变了一个人一样,遇到急活随叫随到,从不抱怨。

日常时刻:像海一样埋藏思念

在土库曼斯坦的13年里,工程紧时,杨宁常常整整一年都要驻在队上。第一次出国时,他的妻子已有身孕,分娩时又遇到困难,必须进行剖腹产手术,手术持续了整整6个小时。当在井队上的杨宁听到妻女平安的那一刻,他抱着电话哭了好久。

再回到家,已是第二年5月。如果说,没能见证女儿出生是他的一大遗憾,那么,没能守护女儿的成长则成了杨宁一生的愧疚。他说,曾以为自己不在身边久了,女儿也就习惯了,但女儿却无时无刻不想念他。

像井队的每名员工一样,虽然不能常回家,但家人永远是杨宁心头的牵挂。也和其他员工一样,他把这份思念和牵挂,深深地埋藏起来,化做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心底的一份温存和动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把青春和汗水倾注在项目发展上、把智慧和力量贡献给胜利油田“率先发展、打造一流”的大战略中的同时,杨宁也获得了认可。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荣获胜利油田“技术监督先进个人”、“外事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