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项目”和“多个神奇”——记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得者林永茂

   2012-07-23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327

通讯员(上官妮娜)他叫林永茂,他的名字和他的价值观有着相同的内涵,用他的话说:“如果科研工作是一片沃土,那我就是幸运的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一棵树,而我,只有不断在挫折和失败中积淀,才能有足够的能力郁郁葱葱,有足够的能力为人类遮阴蔽凉……”他跟很多搞科研的人一样有过这样的经历:曾花很多心思写成的开题报告被指导老师批得一无是处、曾在灵感突现与实验失败间无数次往返纠结、曾用脚步丈量过川西平原和大巴山区的悠悠黄土,他执著于学习、执著于尝试、执著于创新、执著于积累,用聪慧和坚持创造了多个石油行业科技发展的神奇。

他用了9年时间,做了“3个项目”,却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主持完成的《低渗致密气藏低砂比压裂工艺技术研究》,打破了过去在国内致密储层改造中追求高砂比的理念,首次在国内形成了低渗致密气藏有针对性的低砂比压裂工艺技术。主持完成的《川西难动用储量高效开发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经中石化股份公司鉴定,整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难动用储量累计建产5.8亿立方米,促使了川西192亿立方米难动用储量得到有效动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持完成的《川西坳陷致密碎屑岩气藏低伤害压裂技术》,经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得马井蓬莱镇组气藏单井平均无阻流量达到7.76万方每天,单井平均产量较项目前年提高4倍,为马井气田一举成为西南分公司第二大气田作出了重要贡献。

“搞技术,不是舞弄理论和照搬照抄,而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结合实际结合现场,提出创意并通过实践验证,最终得到一个对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东西”,林永茂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方式,事实上,在平日的工作中,他也一直在这样做着。

川高561井,在林永茂看来,是承载他在储层改造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平台。2004年9月,对川高561井采用1.4加重酸液试破,地层未破裂;2007年5月,在对川高561井射开后,采用射孔管柱进行试破,储层依然未破裂。一直在做该项目的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他坚信,储层高度污染是这口井自然产能不能正常释放的主要因素,再次认真分析测井数据和录井数据之后,他诚恳地向领导表态:“这口井一定有搞头,须二一定能在这口井上实现突破。”这是一份军令状,这更是一个男人对自己信服感至高的挑战。此后的日子,他一去井场采集数据就是一个星期,一搞数据分析就是通宵达旦,时常一干工作,就“钻了进去”。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灵感突现,“国际储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说:“只有学科与学科的交叉点上,才是最容易产生火花的地方。”这话让他茅塞顿开:“能不能用燃爆诱导压裂结合酸液预处理,来解决由于钻完井过程中污染引起的异常高破裂压力问题,达到解放储层的目的,实现裂缝性异常高破裂压力改造突破?”带着这个问题他重新对这口井进行评价,翻阅了无数资料,最终他提出对川高561井进行燃爆诱导压裂和酸预处理施工的想法,之后从组织到施工,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细致,现场跟踪。

2007年5月23日,这辈子他都忘不了这一天,川高561井获得了高产,取得了高庙子构造的突破,日前,累计产量已达到1.0581亿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林永茂就是这样,9年攻“3项”,他用“不信邪”的精神,为科技沃土的繁荣茂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记者问他:“你获得了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以后有什么感想?”他说:“科技工作就像是一场接力长跑,我们已经接到了像闵恩泽院士一样的老一代石化人手里的接力棒,那就应该学习创新,兢兢业业,把更多挡在科技道路上的硬骨头一块一块地啃下来,把这一棒跑好,才对得起他们的辛勤付出,才对得自己生机勃勃的青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