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日前发布《浙江省石化工业节能降耗指导意见》,对浙江省石化行业的节能降耗提出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全文如下:
石油和化学工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高能耗产业,目前能源消费分别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6.5%和工业能源消费的25%。石化行业在我省工业能源消费中也占有较大比重,推进石化行业节能降耗,对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和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石油和化工行业能源消耗现状
近年来,我省石化行业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和运用科技、装备、管理等手段推进节能降耗,全行业能源消耗总体状况较好。2006年,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同行的6%,居全国第6位,而能源消费仅占全国石化行业能源消费量的2.7%;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仅为0.48吨标准煤,比全国石化行业平均值低56%左右。
石化行业节能降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能耗产业发展得到有效调控。合成氨、电石、黄磷、氯碱、纯碱等五大高耗能产业的调控整合成效明显。黄磷生产已全部关停;电石生产的开放式电石炉全部淘汰,仅保留了两台密闭式电石炉;氯碱生产更趋集中,高耗能的石墨阳极电解槽已全部淘汰,节能的离子膜烧碱法得到大力推广,其生产能力已占氯碱总生产能力的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5个百分点;小氮肥企业从90年代初的45家减少到目前12家,单套能力扩大,总量得到控制。
二是节能新产品新工艺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高效的催化技术、机泵的变频技术、多效的浓缩技术、膜分离技术、高效节能的干燥技术、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以及DCS控制技术等节能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都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氮肥企业全面实施“两改一”、“两水循环”,推进中串低变换系统改造,采用新型合成塔内件和低温低压触煤等新技术,大大降低了能耗,改善了环境。氯碱行业推广离子膜法和扩张阳极改性隔膜技术、多效逆流蒸发技术以及透平机组的氯气输送技术,达到了节电节汽效果。电石行业推广空心电极技术和电石炉炉气的回收利用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电耗,回收了能源。染料生产企业普遍采用压力式喷雾干燥和闪蒸干燥技术,淘汰了烘箱、滚筒等落后干燥设备,提高了能效。涂料行业以卧式砂磨机替代敞开式立式砂磨机,颜料行业以隔膜式压滤机和自动化带式干燥机分别替代箱式压滤和箱式干燥设备,能耗大幅度降低。
三是企业节能管理取得新成效。一些骨干企业将节能管理作为企业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努力降低能耗。巨化集团多年坚持对新投产项目实行72小时运行指标测定,按工艺逐段考核其能源消费水平与理论消费水平的差异,对偏差较大之处进行分析和技改,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06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超过6%。浙江新和成股份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对重点耗能环节进行热力学测试,突出对能耗超标环节的改造。宁波、上虞等专业化工园区加强节能降耗综合管理,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对入园企业、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和流程再造,强化副产物在企业间的回收利用,有效降低了能耗。
但是,石化行业节能降耗的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行业的总体能耗仍然偏高。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石油和化工行业销售收入占9.9%,而能源消费占11.7%,仅次于电力和纺织、造纸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2.08吨标准煤,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55%。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在全省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中占了158家;全省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中,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占到12.1%。二是产业结构优化步履艰难。遏制高能耗产业过度发展的措施不到位。高能耗产品停产转产困难较大。个别高能耗行业的无序发展导致开工率不足,加大了能源消耗。受短期利益趋动,一些高能耗企业仍在盲目扩张。特别是一些小企业,仍以简陋的设施和落后的技术进行生产,既严重污染了环境,又影响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是临港石化工业对节能降耗构成很大压力。今后相当长时期,临港石化工业将成为我省石化行业发展的重点。镇海炼化100万吨/年大乙烯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将在“十一五”或“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已建成的一批石化项目将大幅度地扩大产能,这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优化石化行业结构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会导致能源消耗总量急剧增长,对完成节能降耗指标压力不小。
四是企业对节能降耗的认识和管理存在差距。一些能耗不十分高的企业,对节能降耗不够重视,没有将其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不少企业节能管理薄弱,能耗情况不明,节能目标不清,管理粗放,措施不力,企业能耗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二、石化行业节能降耗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
石化行业节能降耗的主要目标是:到“十一五”期末,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位于全国同行业前列;基础原料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行业结构更加合理,炼油、氯碱、电石、氮肥等高耗能产品单位综合能耗、电耗等指标达到全国同行先进水平。
“十一五”时期,石化行业节能降耗的工作重点:
(一)有效调控高能耗行业过快发展,在结构节能上取得明显成效
1、控制高耗能产业总量
目前石化行业高耗能产业主要有电石、氮肥、氯碱三个领域,应从行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合理规划,有效调控。
电石行业:不再新增电石生产装置,对现有两台大型电石炉中的内燃式电石炉尽快实施节能改造,降低能耗。
小氮肥行业:目前年生产能力为50万吨(折纯),生产企业12家。根据我省农业用肥需求,争取年生产总量控制在25万吨(折纯)以内。今后易地搬迁企业原则上不再从事合成氨生产;研究采取有效政策措施,促使部分小氮肥企业停产、转产;严格控制小氮肥企业扩大生产能力。
氯碱行业:现有氯碱企业8家,总生产能力107.6万吨。根据我省对氯碱产品的需求,合理控制氯碱行业发展。原则上不再增加新的氯碱企业;控制高耗能氯碱下游产业的发展;不再新增金属阳极电解法生产能力;鼓励通过技术改造采用先进节能的离子膜法氯碱生产技术,实现技术升级。
2、适度发展临港石化工业
落实《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合理布局、有序发展临港石化工业。根据全省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条件,优化石化产业的布局和发展重点,避免盲目无序发展。新建大型石油和化工项目,都要进行能耗评估,节能降耗指标必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调整优化精细化工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能源消耗水平不高、“三废”产生量少的新领域精细化工。淘汰一批技术水平不高、装备简陋、管理粗放的小化工企业。
此外,今后原则上不再布点建设新的煤制气、电解制氢等高能耗生产装置。
(二)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在技术节能上取得明显成效
抓住反应、换热、分离、干燥等关键过程,采用和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推进技术节能。
1、开发和推广原子利用率高的绿色化工合成工艺。选用新型催化剂和催化技术及节能高效的合成反应器,减少反应步骤,降低反应温度和压力,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反应选择性,减少副反应,提高总收率。
2、推广先进节能的热交换技术。如热管热泵技术、节能高效的换热技术及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蒸气冷凝水回收利用技术等,提高热能的合理利用效率。
3、推广和采用新型的分离和混合技术。如膜分离技术,变压吸附技术,多效逆流蒸发技术,以及高效混合设备,新型节能发酵灌等设备,以提高分离、混合效率,降低能耗。
4、推广和采用节能干燥新技术、新设备。推广余热干燥技术,选择节能的干燥加热源和干燥器的优化设计,采用节能新技术和新设备,如微波及远红外干燥技术、喷雾干燥技术、流化床及振动流化床干燥技术等。
5、推广和采用机泵的变频节能技术、DCS控制技术,淘汰合成氨等使用的17m3/min、36 m3/min、51 m3/min等小型压缩机组。(三)提高企业节能降耗管理水平,在管理节能上取得明显成效
引导企业重视和加强节能降耗管理。一是建立节能降耗管理机构或将职责落实到有关部门,专人负责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二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统计、测试、评介、考核制度,制订节能降耗规划,找出本企业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耗能差距,不断改进和提高。三是合理安排计划,优化生产运行,努力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用能、耗能。四是加强对重点耗能设备的管理和企业内部的监督检查,落实节能目标责任,严格奖罚考核,提高企业节能管理水平。
三、推进石化行业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抓好高耗能产业的结构调整
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三废”产生量小的高技术产业。按照生态化建设要求推进专业石化园区建设,构筑合理的产业构架。引导企业入驻专业园区集聚发展,避免因布局不合理造成能源浪费。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装备,提升产业发展素质。以基本保障下游产业配套需要为原则,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
(二)加强行业节能降耗工作指导
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分步组织开展行业对标活动。做好产能调控、能耗评估、技术改造等指导服务工作,协调解决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积极争取省政府研究出台鼓励小氮肥行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加快压缩合成氨生产规模。指导和督促企业落实节能降耗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成效明显的重大节能改造项目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三)加强企业用能管理
组织制定重点耗能产品节能降耗管理实施意见,促进先进节能管理经验和技术的推广。研究发展一批重点节能型产品。瞄准国际和国内先进耗能指标,开展耗能指标的对标工作。
(四)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推广和交流
组织开展行业性节能降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推广交流,采取对口交流、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有效的节能降耗新技术、新成果,提高全行业的节能降耗水平。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节能管理、技术推广、清洁生产、项目能评等方面为政府和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培训和节能科普活动,营造全行业自觉节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