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企业心仪煤层气开发 上下游抓紧时机快速布局

   2012-08-08 中华石化网国家石油和化工网

101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将投资1000亿元在2015年前把煤层气产量提高一倍。北京希望在2020年前把来自煤层的天然气产量提高到300亿立方米,这个数字将占到中国天然气总产量的15%,比去年所占的比例增加10%。

蕴藏丰富政策支持力度渐强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加拿大、德国的煤层气利用都已经很成熟。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煤层气的国家,也是目前开发规模最大、最为成功的国家。目前,美国抽出的煤层气大多数进入其发达的国家天然气管道供给用户。

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2015年,煤层气(煤矿瓦斯)产量达到300亿立方米,其中地面开发160亿立方米,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1万亿立方米,建成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煤层气产业化基地。

我国的煤层气起步不算很早,“十一五”期间才开始从零起步,而如今将迎来“起飞”机遇。由于拥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巨大的商业开发潜力,虽然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多家大型能源企业都表现出了对煤层气的兴趣。

心仪煤层气抓住机会加紧布局

日前,中海油宣布将投资99.333亿元在未来5年进行煤层气的勘探,其全资子公司与中联煤层气将在山西、陕西等9省份共同勘探、开发、生产及销售煤层气及煤层气产品。瑞信集团发表研究报告称,有关合作将会成为中海油带来资产增值,并成为重要业务之一。

瑞信认为,中海油现时正抓紧发展在岸煤层气及页岩气业务的机会,有关业务有庞大的潜在经济效益,加上中央政策推动本土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与母公司的合作,将会令中海油成有相关领域中的焦点。

除了中海油本次大手笔投资开发煤层气,“三桶油”中的中石油也在煤层气开发上投资阔绰。据报道,仅2009年,中石油就投入30亿元用于煤层气开发,一年投资额就相当于中联煤在过去12年间总投资额的10倍。目前中石油已在沁水盆地南部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化、规模化、智能化煤层气生产基地。

《经济参考报》报道,峰峰集团利用其丰富的煤矿资源,近年来,在6个高突和高瓦斯矿井建立了地面永久瓦斯抽采系统,瓦斯抽放量达到4000万立方米/年。建成了1座瓦斯发电厂,年利用瓦斯3187万立方米,使利用率达到79.5%。峰峰集团利用现有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291.4立方米/分钟的状况,打造煤层气发电产业链。

7月25日,国内首个煤层气、天然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在山西寿阳县开工建设。该天然气煤层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区总投资为30亿元。据了解,2013年底园区内项目投产后,园区将成为山西省最大和项目最齐备的煤层气、过境天然气和瓦斯气循环利用基地与综合示范项目。

上下游联动 全产业链快速发展

从产业链分析,煤层气快速发展需要首先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与此相关的投资必然会加大。中短期,扩大的勘探开发的投资直接利好相关技术、设备供应商。长期来看,受益于能源稀缺性和需求的增加,拥有资源者终将取得丰厚的收益,中石油、中石化、中联煤、晋煤集团成为投资标的。

上游勘探环节,勘探设备和勘探技术领先的油服公司率先受益。上游钻井和完井环节,拥有压裂、复合射孔、煤层气综合利用等核心技术的油服公司受益,相关设备如钻头、钻机、连续油管的生产公司则在煤层气企业大规模生产采购阶段中获利。中游储运环节,拥有管道资源和管道设备龙头企业将受益于煤层气产业的发展,输气量的增加和管道投资的加大为这类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下游利用环节,煤层气资源不再被排空浪费,煤层气的有效利用预示着煤层气发电企业将获益颇丰,天然气汽车行业有望得到煤层气开发的驱动。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指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煤层气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属非常规天然气,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崛起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

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多煤、少气、贫油”,在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74.6%,处于主导地位,石油占17.6%,而天然气仅占2%,远低于23%的世界平均水平。卓创咨询分析师朱文超分析说,开发利用煤层气,可以节约资源,有效弥补我国常规天然气供用量的不足,优化能源结构,煤层气利用市场潜力巨大。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华为擎云公布2024成绩单:四大行业规模化落地,铸就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篇 原创 | 安全管理绩效与道德操守的关系
掘金西部新机遇!2025成都国际化工装备博览会盛势启航! 科思创联手广汽集团,聚焦飞行汽车材料创新
WPS 365通过一次性系统建设解决能源企业数字化七大核心问题 董事会变更,Monique Buch被任命为科思创新任首席商业官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