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曾天舒)郑智强站在报喜的人群中。炎夏的阳光无拘无束地在他的脸上游走,令他显得越发黝黑,即使隔着远远的距离,依然能感觉到他身上透出的深深疲惫。
12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投产了,郑智强并没有松一口气。装置处于超低负荷运行状态,摸索优化条件,降低加工损耗,维持全厂物料平衡,还有工艺协调之外身为履新不久的安全总监的责任,他感到压力更大了。
“装置一旦开起来,就不允许有喘息的机会,再难都必须往前走。”郑智强说。
自1987年进厂,郑智强便与“重整”这两个字相伴而行,他说早已把自己定义为“重整人”。连续重整车间组建时,他主动要求从二联合来到这里,吸引他的,不仅仅是从“固定床重整”到“连续重整”工艺的改变,更因为这是中国石化采用国产化技术建设的最大规模同类装置,他渴望拥有这份完整,接受这份挑战,书写这份自豪。
共事10多年,车间主任周洪波对郑智强十分了解,“他不仅经验丰富,更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想问题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因为了解,所以信任。车间将现场工艺协调工作全部交给郑智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扮演了工艺副主任的角色,目前也只有他能胜任这个角色。”周洪波说。
几年前,郑智强参加集团公司高级技师培训时学习过连续重整工艺,但只是初步的了解,去年到外厂培训,他对装置有了直观认识,心里有了底。他对主任说:“我能帮你把这套装置开好。”
2012年3月,装置施工进入配管阶段,当车间大多数员工还在接受培训的时候,郑智强等人已提前介入现场。从此,便是“五加二”“白加黑”,没有了休息的概念。
这天,再生器内网运抵现场。查看片刻后,郑智强指出内网开孔数量不够,存在设备隐患,一旁的设计人员连说不可能,双方各执一词。后来大家在现场查验,发现开孔率果然少了一半。后经了解,原来是制造厂家误读了设计图纸。“开孔率少了一半,流通面积就减少了一半,流速增加,将导致催化剂贴壁,影响烧焦再生。”
郑智强把自己对设备问题的敏感归结于经验使然。其实这源于他对工艺流程的深入了解,设备装在什么部位,发挥什么作用,对他而言,早已了然于心。他说不能孤立地去看待设备问题,要与工艺相结合,这样才能融会贯通,真正“打通全流程”。
郑智强的手机里存着许多照片,都是他在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的位于平台上,有的藏在角落里,他说拍下照片便于与施工单位交流,督促整改。在这个九江石化最年轻的车间里,很多人是第一次开重整,大家边学边干,在一些关键节点上,郑智强的帮助和点拨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经常对年轻人说,“每条管线、每处设备都要查到,只要有一个点没查到,就可能留下隐患,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你就是拿自己的前途在赌。”
8月7日,自夏而秋。我没有想到,一篇千字文的采访任务,竟让我往连续重整车间跑了两趟。因为郑智强太忙了。上午,当我好不容易等着他在装置忙完,一个电话把他叫去开会;下午,当我赶到他的办公室,他又去了现场。
两年前,郑智强来到连续重整车间。两年光阴,装置投产,鬓已染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