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身刀,张张利”的他——记广州石化吴小敏

   2012-08-14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224

通讯员(余峻才 肖渝峰)广州话中有句形容一个人样样精通、样样都行的俗语,叫做“周身刀,张张利”,吴小敏就是这样一个人。“厨师”、“企业管理者”、“画家”、“葫芦丝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羽毛球国家二级运动员”——吴小敏身上,挂着一大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标签。熟知吴小敏的同事都说他是“广州石化企业文化的一个符号”。老吴听到赞誉,总是低调地回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出身大厨,微不足道。”

学会为了成果去工作

1973年,吴小敏开始学习粤菜烹饪。在广州顶级大厨许衡、刘邦、何培等“老行尊”的悉心指导下,他顺利完成学业,被分配到广州石化建设工地。

“来到广州石化,是我的福气!”回首过往的30多年,吴小敏感慨地说。那时在简易棚里的工地饭堂当炊事员,床铺就架在离大锅不远的竹条上。广州石化的氛围、沸腾的建设工地、近两万人的队伍,让当年26岁的小伙子兴奋不已。

因为工作出色,吴小敏当上了食堂管理员,后来调任膳食科科员、工会主席,协助管理上万人的伙食。

不过这个自恃下过乡、扛过枪、有墨水、敢说话的“愣头青”,也曾低落过一段时间。

那段时间,吴小敏被调到幼儿园工作,整日与几位大姐一起切肉、炒菜、送饭、洗碗、喂猪……年轻气盛的吴小敏郁闷至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美国管理学大师杜拉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读罢,他如梦初醒,懂得了如何才能有所贡献和为了成果去工作。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吴小敏的文武双全源于他的执著。50岁时吴小敏开始接触羽毛球,没过几年,他就取得了广州市业余羽毛球等级赛男子丙级40岁以上单打比赛第5名的好成绩。回忆起当年练球,吴小敏感慨良多:“下班后,一周有四五个晚上泡在球场,经常打到夜里11时,虚心求教,刻苦训练,屡败屡战。”

吴小敏说,他小时候的理想是考上美术学院,当一名画家。虽然读美院的愿望并未实现,但是几十年来,吴小敏一直钟情于美术的学习、创作,矢志不渝。1978年4月,广州石化第一套炼油装置开车。一天晚上,倾盆大雨过后,装置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看着眼前的情景,吴小敏激情澎湃。就着马灯的暖光,他在草棚旁边完成了自己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油画《油城之夜》。

1991年,吴小敏的油画《我的大学》由广州博物馆收藏。2000年吴小敏被接收为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04年,吴小敏的油画《脚步声声》获广州市群众美术、书法、摄影评选优秀作品金奖。

“学习葫芦丝是1998年前后的事了,我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首届葫芦丝教师研修班的学员。”吴小敏说,“这种好看、好听、好学、好买、好带的傣族乐器特别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器乐爱好者学习。”身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葫芦丝巴乌学会副会长”,吴小敏笑称,“这是‘吹’出来的!”

用笔墨抒写石化人情怀

“他是广州石化企业文化的一个符号。企业精神融入他的血脉,他用笔墨深情抒写一个石化人的情怀”。这是吴小敏在2008年被评为广州石化“企业文化之星”时的颁奖词。

30多年来,吴小敏不遗余力地推动广州石化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广州石化党委办公室主任,他参与策划并组织了首届企业文化节,参与策划并建起广州石化厂史陈列室,倡议并组织实施企业形象策划。1996年起,吴小敏长期担任广州石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领导者素质和领导艺术”课程讲师。他所倡导的“为了成果去工作”理念,影响了一大批企业管理者。

2011年7月,吴小敏从中国石化国际事业公司广州经营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休。退休后的吴小敏给自己设定了一项任务:每周三晚义务为职工上葫芦丝音乐课。吴小敏说:“企业民乐队人员老化,日渐式微。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民族音乐,我必须要助一臂之力。”

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座椅和谱架。跟着吴小敏学习葫芦丝的年轻员工,半年多就走上了企业春晚的大舞台,有十几位学员还参加了广州市音乐家协会举办的2012新年音乐会。

现在有部分学员已经可以流畅演奏《竹楼情歌》和《侗乡之夜》等高难度曲目,其中两位学员还参加了今年广东省青少年才艺选拔赛,分别夺得金奖和银奖。

很多人问他,长年这么做,究竟为了什么?吴小敏回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大半辈子都在广州石化度过。我所获得的成果,离不开企业提供的大舞台!”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