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可再生能源福建当先行

   2011-05-13 石油石油

86

      中国石油网消息:上周,参加福建省宣传可再生能源法、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研讨会的各路专家建言,福建在开发可再生能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先行先试,努力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

  风力发电前景广阔

    风力发电技术成熟,是当前最适宜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专家认为,福建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施鹏飞说,风电的突出优点是环境效益好,不排放任何有害气体和废弃物,拆迁移民量较少。风电场虽然占地大,但是风机基础和道路实际使用面积很小,不影响农田和牧场的正常生产。而且多风的地方,往往是荒滩或山地,建设风电场同时也开发了旅游资源。

  激励太阳能热水器产业

    太阳能是人类可利用的最丰富的能源。太阳能技术主要应用于发电、供热等。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较高,太阳能热发电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太阳能空调尚处于研发期,只有太阳能热水器技术较成熟。

    近10年来,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量年均增长29%,去年安装量达2340万平方米,共有3000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商。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胡润青说,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实施太阳能热水器强制安装政策,去年,海南、深圳、济南、南京、武汉等地开始在12层或9层及以下的民用建筑,包括住宅建筑,宾馆、餐厅等公共建筑,实施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是我国唯一有可能在近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应得到大力扶持,尽快纳入建筑节能政策体系。

    “要充分利用建筑资源,向建筑要能源。”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仲继寿分析说,按30%的屋顶面积可以利用,可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20亿平方米,替代煤炭约3.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目前我国能源消费量的1/8。

    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节能与设备研究所所长黄夏东建议,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4个城市,9层及9层以下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的居住建筑,在设计阶段应考虑太阳能热水器位置及与建筑一体化形式,并按设计要求安装和验收。

  沼气工程变废为宝

    福建大中型沼气技术开发较早。2001年以来,为治理闽江和九龙江水体污染,我省进行大规模沼气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到2005年底,除厦门市外,全省累计建成养殖场沼气工程519处,年处理粪便污水1132.4万吨,年产沼气2453万立方米,集中供气4529户,沼气发电装机容量1265千瓦,生产商品肥料55.49万吨。2006—2007年,又有近百处大中型沼气工程投入运行。

    省能源研究会秘书长郭祥冰说,我省沼气技术已从单纯的能源利用发展成为具备污染治理、能源生产、生态农业发展多种功能,但目前主要着眼于环境效益,综合利用效益相对较差。他建议,要坚持环境治理与能源利用并举,推进沼气产业发展。

  产业化发展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优质矿物柴油代用品。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万吨以上生物柴油生产企业6家,去年底已形成年生产能力约30万吨,实际生物柴油产量15万吨左右。目前,我省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都位居全国前列。

    生物柴油的原料包括废油脂和木本油料。据资源条件调查与资源量估计,我省年废油脂资源量约34.5万吨,其中,大中城市餐饮废油量约7.5万吨,肉类生产动物废油脂量约17万吨,榨油厂产生皂脚—酸化油约5万吨,陈化油等每年产生量5万吨以上。专家提出,应建立完善的废弃油脂收集、处理体系,实行专营和强制收购,减少原料油流失;逐步建立生物柴油市场准入与销售服务体系,推动我省合格生物柴油产品准入国有主销售系统,并根据市场油价波动情况,设定保底价,减少生物柴油企业生产风险。

    “优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为我省发展生物柴油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源禀赋。”省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王长平分析说,我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温热潮湿、雨量充沛,水热条件和土壤条件有利能源林植物的生长,全省油料植物有80多科400多种,其中44种野生油料树种含油量比较丰富,生物柴油木本油料资源量为184万吨。目前,我省可开发或可改造为能源林的面积有90万公顷,占现有林地面积的1/10,可以海西建设为契机,以替代石油、构建能源安全体系为动力,以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为支撑点,加快推进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肖炘说,发达地区或国家均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生物液体燃料发展战略目标,如欧盟2010年生物燃料将占交通燃料份额的6%。当前,制约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的最大障碍,是原料不足、价格不具竞争力,因此,应加快寻找廉价原料,建立吃干榨尽的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